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新模式

2016-12-17 15:57李平胡松吴月燕钟海东
科技视界 2016年26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李平 胡松 吴月燕 钟海东

【摘 要】针对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双导师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以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逐步构建了“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了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了社会、学校和研究生的共赢局面,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硕士更注重将学术价值转变成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因此在培养过程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其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使其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运用,而这种培养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很多高校未能区分全日制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使得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因此未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1.2 “双导师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施行“双导师制”,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校内外双导师。但由于校外导师,忙于自身的岗位,无法投入更多的经历到研究生培养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论文撰写过程指导不多;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的指导也仅限于实验室,与校外导师的沟通较少,因此造成很多高校的校外导师的设置只处于表面形式,“双导师制”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1-2]。

1.3 实践效果不明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但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仅停留在参观见习、完成实践报告的层面,研究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其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大部分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并没有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质量也很低[3]。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入岗就能及时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才”,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无疑是其实践教学的最佳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提升其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对于研究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外实践基地能使研究生获得理论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增强研究生与社会的交流,能全面深入地与产业对接。此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业务实践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于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 浙江万里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选取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二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强烈,能为研究生提供课题与实践岗位。基于这两个原则,本领域选择了如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2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23家企业基本涵盖了本领域水生生物种质工程与海洋牧场、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制品和食品化学工程与安全控制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内容,在研究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入学初让研究生熟悉企业运作

在研究生入学生物工程初领域即按照方向选取20个左右校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研究生进行参观考察,让研究生在入学阶段就了解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整个生产行业,了解行业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论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其研究生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2 为理论学习提供现场教学场所

本领域理论课程中部分专业课选择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健康养殖”、“生物制药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海洋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等五门课程分别在鄞州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象山县东盛水产有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象山宏森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进行授课。事实证明,进入企业现场授课让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内容的同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职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3.3 提供项目研究课题与研究条件

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向研究生提供研究项目还提供设备与研究场所。如,2012级研究生王斌同学进入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研究,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了题为“河蚬微波喷动床干燥传质特性及工艺研究中”,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研究设备微波喷动床,最终,克服了河蚬微波干燥对物料加热不均匀性问题,使一次干燥成品均匀度达到90%以上,提高了脱水速率,比单纯热风干燥节能20-25%,干燥时间缩短50-55%。

3.4 为研究成果提供应用环境

研究生形成科研成果以后,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应用环境,检验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如,2013级研究生路春玲的研究成果“海藻活基空心胶囊的研发工艺”进入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胶囊有限公司进行中式,江南胶囊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式设备,经过中式发现以海藻胶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海藻基消化道空心胶囊制备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已进行放大型实验与产业化示范。

4 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的基本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一直遵循“企业实习在先、理论学习随后、项目研究对接、实践应用贯穿”的培养方式,将本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生一入学便进入企业进行参观,主要目的是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企业见习阶段,对应于“产”;在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理论课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理论学习阶段,对应于“学”;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即项目研究阶段,对应于“研”;研究生进入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实践应用阶段,对应于“用”。自2012年第一届研究生至今,逐步构建了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的“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

5 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产-学-研-用”模式的成效

5.1 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让社会重新认识全日制专业硕士

校外实践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研究生进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以解决企业某个关键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开展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学习环节,学校和企业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此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丰富了其职业实践经验,符合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保障了其培养质量。

5.2 推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形成了“校地共建、校企共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机制,学校和企业共享研究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评价、监督和保障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齐力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学校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人才服务产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利益共赢。

6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展望

6.1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下一步将重点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的共享以及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本领域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择优建设好一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的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与企业健全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合作双赢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在两年内扩增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9个,每个培养方向各3个,以充分满足实习实践环节的需要。

健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的模式,使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也提供具有生产实际背景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生产实际的工程对接。

6.2 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目前本领域虽然聘用了一批较高理论水平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任课教师和导师,但青年博士实践的经历尚欠缺,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进企业、进基层锻炼;另外,企业的部分专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学校将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水平。计划每年增派2-3名青年教师在企业或研究单位锻炼,开展“教授讲课到企业”的活动,并不定期组织校内外导师交流学习。

完善校内外导师的考核制度,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校外导师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适合校外导师的遴选、培训、激励等机制,引入淘汰制和动态选聘。对连续2年没有研究生选报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下一年重新参加遴选。

【参考文献】

[1]陈沛,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3):51-59.

[2]张有东,陆中会,王颖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机制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4-17.

[3]符建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0-11.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