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6-12-17 16:28杨春燕程红丹汪露希
科技视界 2016年26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生态农业困境

杨春燕 程红丹 汪露希

【摘 要】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手段之一,而高山农村往往因受环境恶劣、劳动力不足、农技推广不力以及产业集群效应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本文以恩施富硒生态农业发展为例,结合高山农村的环境、劳动力、技术、外部推动力等制约因素,从政策倾斜、外部“联姻”、龙头企业示范、集群带动等方面提出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困境;创新路径;高山农村

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农业,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而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越来越重视的生命健康观无不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它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生态农业稳定发展阶段,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受到诸多限制。本文以恩施州富硒生态农业发展为例,试图揭示高山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困境,以便我们创新思维,来寻找如何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来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路径。

1 生态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1.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美国,土壤学家Ai-brechew1970年指出生态农业的直接原因是西方发展石油农业进程中涌现出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已着手研究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问题。叶谦吉(1988)认为,生态农业是以传统农业的成熟经验为基础,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促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3]。孙敬水(2002)认为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大统一[6]。总之,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农业,国家已经提供了如生态补偿、绿色补贴、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等多种经济扶持措施。全国各地都已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贫困地区更应该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特点,推进当地生态农业的创新与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自身特点,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从湖北恩施富硒生态农业的发展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1.2.1 生态农业模式多样化

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并选择了10类生态农业模式作为重点任务在以后加以推广,其中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已在多地推广。湖北恩施州积极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结合,建立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施无农药绿色种植等方式,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化。同时,恩施州推广循环农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成熟的“猪—沼—茶”、“猪—沼—菜”的生产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鹤峰县太平镇龙潭村的“猪—沼—茶”模式以拥有5000头猪养猪规模,利用猪粪产生沼气建成沼液无动力自动喷灌“猪—沼—茶”生态循环系统,产生的沼液可喷灌周边500亩茶园,沼气免费供应附近60户农户使用。该系统可年产沼气23万立方米,产生沼液5840吨,年产有机肥1.2万吨[7]。

1.2.2 生态农业生产科技化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恩施州政府将农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对接联系,建立生态农业实验基地,由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对当地生产条件进行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对当地农民进行科学种植的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提升种植户的知识素质,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科技化。以恩施州农科院为例,该院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新专利、新产品的研发作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农业龙头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为手段,组织科技攻关。“十二五”期间,该院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3项、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2个、授权专利28项、鉴定成果10余项、主持和参与科普编读物近10部[8]。

1.2.3 生态农业产业化

恩施州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作物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现代化升级,创新企业和农户的合作模式,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使经济发展的更多成果惠及农民。例如,恩施市十二五期间建成茶园32.5万亩,建成蔬菜基地40.6万亩,建成水果面积7.8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25.52亿元,年均增长7.05%,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年均增长16.6%[9]。

1.2.4 生态农业规模化

恩施州积极推动生态农业标准园的建设,对标准园实行全面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2015年,恩施州标准园的创建规模达2.11万亩,蔬菜、水果和茶叶鲜叶平均亩单产达2100公斤,相比未创建前增产900公斤,产品售价提高至1.8元/公斤,为农民和企业创收3418.2万元[10]。标准园的建设,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同时也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1.3 扶持高山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如何充分利用高山农村经济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不二选择。

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说,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是促进高山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层面来看,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资源方面来说,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建设资源集约型产业。从社会层面讲,高山农村是国家扶贫的难点所在,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创新国家扶贫开发思路并完善相关脱贫致富政策。

2 高山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高山农村虽然有凉爽气候、山地资源以及高山无公害绿色产品的品质等诸多优势,但与平原丘陵等地区相比,高山农村大多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以及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高山农业的发展面临现实困境,国家扶贫任务艰巨。湖北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其所属6县2市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其富硒生态农业立足资源优势,虽然在产业基地、产品品牌、市场主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困境。

2.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恩施州积极打造具有浓厚恩施特色的富硒产业,通过树立“生态、有机、富硒”的发展理念,以建立富硒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富硒壮大富硒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打造富硒产业集群,极大地推动了富硒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2.1.1 建立农产品基地,推动富硒产品多样化

经过多年发展,恩施州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2015年,恩施州富硒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250万亩,其中茶叶、蔬菜、烟叶、中药材、魔芋等富硒产品基地面积已居湖北省首位,涌现一批集中程度高、富硒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乡镇。同时,恩施州加大对富硒产品的科研力度,涵盖富硒茶、富硒粮油种植及加工、硒矿泉水、富硒畜禽产品、硒蛋白、硒肥、富硒烟、硒精矿提取等众多富硒产品。

2.1.2 打造富硒品牌,突出富硒产品独特性

恩施州立足硒资源优势,培育富硒产品精品名牌,提升富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恩施州共有湖北省名牌产品38个、湖北省著名商标42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茶”、“思乐”肉类品牌、“大山鼎”富硒蔬菜等一批知名品牌受到市场的认可。在建设富硒品牌的同时,恩施州也在积极打造富硒产品的独特性。2015年,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由2011年的50亿元增加到250亿元,年均增长37.6%,形成了2家5A级景区、14家4A级景区的高等级景区集群,效益显著。恩施在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富硒品牌产品的市场推广。

2.1.3 壮大市场主体,强化产业集群建设

恩施州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富硒产业组织化程度。2015年,恩施州从事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近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1家,占全州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四成。同时,产业集群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今,恩施州富硒产业集群已纳入湖北省政府52个重点产业集群之列,产业总值在2015年达到320亿元[11],形成富硒种植业、富硒水产养殖业、富硒畜禽养殖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富硒养生旅游业、富硒生物药业、富硒肥料产业、富硒矿泉水产业八大富硒产业。

2.2 面临困境

2.2.1 环境制约

高山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带,交通不便,难以与外界交流,企业无法做强做大。恩施州位于武陵山区,交通落后,直接导致农产品种植出来却难以运输出去,高山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外销困难等困境。同时,因交通不畅带来信息不便,当地招商引资难度大,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2.2.2 劳动力制约

高山农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落后,农户居住分散,且大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也间接导致直接从事生态农业种植、养殖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不充足。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12],这直接反应出农村地区劳动力往外地迁移,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脆弱。同时,由于高山贫困地区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低,仅能进行简单传统的耕种。他们建设生态农业的观念薄弱,未能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种植中,农作物仅能甚至难以糊口,难以改善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

2.2.3 农技推广落后

自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以后,我国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但与国际推广水平相比,我国农技推广水平还很低。原因在于基层管理部门对农技推广重视不够,宣传力小,而且因农村乡镇机构配套改革,普遍缺乏专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其次,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推广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最后,农机推广部门管理脱节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2.2.4 产业带动不力

我国高山农村由于受经济、物质基础、公共设施以及政策等限制,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效益还未能完全体现。故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普遍面临质量不高、项目分散、多是粗放经营,受市场影响大,容易陷入“经济不生态、生态不经济”的发展怪圈。

高山农村虽然已经开始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但是集群效应不强。突出体现在:一是,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大型的产业集群。二是,创新不足,“一流设备、二流工艺、三流产品”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支撑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缺少大产业、龙头企业、大项目、大集群。

3 创新高山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3.1 发挥“内联外引”示范效应

3.1.1 政策倾斜

政府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政策扶持。首先,高山农村基层政府部门要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捕捉信息、掌握重点,健全机制、主动作为,通过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等,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其次,扶持中小型企业,从税收和财政方面入手,减轻中小企业压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创新。再次,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采取多形式全方位的办法,如利用电脑、宣传册、开展下乡教育等方法,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树立生态农业种植理念,提升农民种植能力。同时,高山农村要积极配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步伐,将搬迁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等优惠政策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增强“造血”功能。

3.1.2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对高山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尤其要走出“经济不生态、生态不经济”的怪圈。首先,基层政府应从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产业发展、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等进行分析,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规划。其次,制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发展,减少企业的决策性失误。再次,企业应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分析行业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公司发展计划,规避市场风险。

3.1.3 与科研院所“联姻”

政府应与科研机构“联姻”进行合作,由第三方机构对当地的自然、社会等进行分析,形成科研报告,深刻分析影响生态农业、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由第三方机构对农民进行农技指导,提升农民科学种植能力。首先,把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的切入点,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创建一批具有较高层次、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力度。其次,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建立长期稳固的协作关系。通过院地院企项目合作,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再次,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采取技术转让、基地共建、技术人才共享、技术承包、合作办厂等形式,培养生态农业技术人才。

3.2 发挥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高山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发挥产业扶贫、打造完整产业链、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恩施“思乐牧业集团”以及“润邦茶业”等都是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

政府应鼓励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是,放宽和规范企业市场准入,改善创业环境。二是,改进金融服务,拓宽龙头企业以及其他配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四是,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在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引导与带动作用。

3.3 打造绿色产业集群效应

高山农村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综合发展模式,要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例如,恩施为了倾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中国硒谷”,变资源世界硒都为产业世界硒谷,打造经济新增长极,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恩施建造了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抢占了硒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其次,加强产业链建设,依托国家富硒检测中心平台,突出领军人才、产业标准和龙头企业三大重点,全速推进“中国硒谷”建设。最后,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建立富硒农产品集散中心,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与产品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并建立立体型的绿色产业集群,扩大生态农业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铜山,杨晓霜.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内涵辨析及发展取向[J].南华大学学报,2015(2).

[2]王淑敏,付彦堂.有关“农业”概念介绍[J].河南理科教学研究,2014(1).

[3]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岳天祥,马世俊.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J].生态学报,1991(4).

[5]刘健,戴利国,何丽敏.生态农业概念析辩[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4(4).

[6]孙敬水.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2(87):32-33.

[7]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10/21/c_127124126_2.htm[DB/OL].

[8]http://www.enshi.gov.cn/2016/0407/202442.shtml[DB/OL].

[9]http://www.essnyj.com/gzdt/nyxtxw/201603/t20160311_193130.html[DB/OL].

[10]http://www.hbagri.gov.cn/qslb/esxxlb/168042.htm[DB/OL].

[11]http://news.ifeng.com/a/20160201/47314126_0.shtml[DB/OL].

[1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428/c1008-28311721.html[DB/OL].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生态农业困境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