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6-12-17 17:57白龙
科技视界 2016年26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师范生

白龙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教育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教师教育理论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基于以上问题,探讨了提高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合作机制

教育实践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缩短师范生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但教育实践仍然是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教育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提高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对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深对教育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保障教育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不完善;二是,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脱节,教师教育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三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不畅,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缺乏了解,无法按照基础教育的对师资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 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手教师为目标,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为线索展开,体现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特征,着力培养师范生理解中小学教育,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活动,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研究中小学生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策略,研究中小学学习困难生等教育现象的能力。具体来说,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整合校内外所有有效资源,从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教育教学研究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的构建要整体把握中小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班级管理实践的内容要针对具体真实的班级情境,主要包括选拔与培养班干部、组织班团活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营造教育教学环境、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转化等。教育研究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教育研究的方法,能针对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学会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的方法。

2.2 精讲多练,促进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

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师教育模式,只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教育理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淡化了理论的实践价值,导致教育理论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割裂,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现代教师教育观认为,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现代教育科学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用理论去分析、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教师教育类课程本身具有实践取向,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理念为指导,在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细节的前提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要精选并重点讲授与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际紧密相关的教师教育理论,要注重渗透体现基础教育教学现实的案例内容,突出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特征,同时,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要给师范生提供“练”的机会。教师教育理论的传授要与师范生的实践相结合,要把理论专题与实践专项相统一,要给师范生提供充分体验、实践、反思理论的机会,要让师范生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中充分感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比如,在师范生学习了“启发法”教学理论后,及时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去观摩,在模拟课堂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反思,能提高师范生对“启发法”教学方法的认识深度,理解“启发法”教学方法的内涵、操作过程。因此,在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学习,辅以实地见习、模拟教学、讨论反思、课例研究等形式,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明确不同理论下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当然,实践不是理论的复制品,理论与实践之间也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理论支撑的教育实践是低效的实践,唯理论和生搬理论只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对师范生教育实践只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3 互惠双赢,催生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全面合作机制

为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型师资,以有效满足基础教育需要,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1],与中小学紧密合作,不断研究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大学校园,注入大学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师范教育转型发展。

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必须彼此承认对方专长,优势互补,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2],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推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发展,师范院校要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第一,构建双向联动的合作培养机制。鼓励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了解教育改革现状,参与教育改革过程,分享教育改革成果,以便他们在大学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聘任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将鲜活的教学素材带入大学课堂,使大学课堂包含新的资源。同时,师范院校要承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培训,把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向中小学教师开放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教育资源的方式,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便利。

第二,构建项目驱动的合作研究机制。鼓励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与中小学教师、教研员结成合作研究伙伴,参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研究,为中小学开展校本开发和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方法、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吸纳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教师课题研究,以便大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基于教育现实和真实的实验数据,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为了确保师范生有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准确把握当地中小学师资需求情况,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合作共建中小学师资需求与师范专业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即时沟通。

第四,构建共同评价机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联合制定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校内、校外教学实践成绩评定,评价结果记人学生实践教学成绩档案,作为中小学聘任教师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小学培养优质的教师资源,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苏明强,曾雅茹.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6):61.

[2]刘晖.构建师范生实践教学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149.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师范生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多元合作机制研究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