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经济增长极转型升级研究

2016-12-19 10:58张松柏
生产力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增长极经济带区域

张松柏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经济增长极转型升级研究

张松柏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文章论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含义和发展前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西部经济增长极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东部三个增长极和西部三个增长极的自然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指标比较,提出了西部增长极转型升级的路径。

丝绸之路;西部增长极;转型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科学把握经济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资源,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自愿协商,互通有无,合作共赢而提出的带状经济发展倡议,范围涉及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欧洲、北非等地区。该倡议有利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民生福祉,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一幅美好生活的新愿景。西部增长极是为了有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提高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着力培育的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中心。西部增长极的发展会有力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顺利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又会引领西部增长极的转型升级。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含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提出的一项国际合作倡议,它以欧亚大陆为主体,并延伸到非洲、南太平洋地区,以主要交通线路和沿线城市为载体,以现有的合作平台为基础,惠及沿线国家的经济走廊。它是一条开放合作、友好和平的经济走廊,包括文化交流、基本建设、投资贸易、信息共享等内容,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1],强调开放包容,是中国推动世界和平友好发展的蓝图和愿景。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倡议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质上是一个灵活、开放、互利合作的愿景,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表述,见仁见智,具体的说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区、扩展区 、辐射区三个层次[2],见表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增长,国际上尤其是欠发达国家为了改善民生,增强国力,对外资有大量需求,中国企业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友好合作,对外投资不断增加,形成规模优势。政府也积极配合,创造和平发展环境,搭建友好合作平台,服务企业发展,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投资不断增加(见图1),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互利双赢为目标,以立体交通网络为载体的全球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这表明以中国为首倡国,以亚欧大陆为主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条件已经成熟。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前景

首先,这是一个引领西部开发走向深入,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升级版。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要把西部的发展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中,不能站在西部开发西部、也不能仅仅站在中国开发西部,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建立在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有力推动西部开发战略,使西部开发有了更高的国际平台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图1 数据来源根据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计算填列

其次,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经过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国积累了大量优质富裕产能,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4],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的困难,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纺织服装、家电、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产业,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也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最后,表达了中国希望相关国家共同为主发展区域经济的美好愿望。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承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涵,突出强调了平等协商,开放包容,不是实体,有意愿的国家或者实体都可以参与建设,共同受益的想法。范围既包含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包含了越南、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包含了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欠发达国家[5],连接了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充分尊重相关国家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和合作模式,以带状经济、走廊经济等自然区块为地理范围,以贸易便利化、技术援助、经济援助、经济一体化等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经济增长极联动发展的关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合作倡议使我国西部地区由内陆腹地变成了开放前沿、由西部开发的主要地区变成了向西开放的经济支撑区域和发展示范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动力,西部增长极的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夯实了基础、储备了能量、建立了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继而积极引导培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增长中心的决策,实际上就是增长极理论的具体运用,本世纪初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科学地选择了增长极理论,按照增长极理论的内涵,要在广阔的西部地区制定相同的经济政策,提供相等的经济支持,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同步富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这样做了,人为地创造一个公平的起点,也会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和整合资源要素能力的不同,会有不均衡的发展结果,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优先发展一些积淀时间较长、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西部增长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再由这些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可行措施,只有通过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增长极”的作用,才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承接产业转移。

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规划的三个重点发展区域[6]。经过十几年持续努力发展这三个经济区在规模、经济体量、带动作用等方面有力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聚集要素资源的增长极。但是西部地区面积广阔、条件严酷、环境脆弱、人口分散、区域差别大、基础设施欠账多、居民商品经济意识薄弱,有些县乡至今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思维和做法上,西部增长极和东部增长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见表2、表3)。

表2 东部增长极和西部增长极自然情况比较

表3 东部增长极和西部增长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对表2和表3进行粗略的比较不难发现:(1)东部增长极区域人口数是西部增长极区域人口数的3.24倍;(2)东部增长极包含的城市数是西部增长极包含的城市数的2.6倍,包含的副省级城市数东部增长极是西部增长极部的4倍;(3)地区生产总值东部增长极是西部增长极的5.77倍;(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东部增长极是西部增长极的5.61倍;(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增长极是西部增长极的3.98倍;(6)出口总值东部增长极是西部增长极的14.85倍。

西部增长极是丝绸之路战略的纵深腹地和重要支撑区域,对已经发展起来的增长极转型升级十分必要。

四、西部增长极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建立增长极网络体系

增长极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交通、信息、人才、公共服务等相对较好的中心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提供交易方便,吸引生产工人,逐渐形成了推进型产业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大量吸收资金、技术、人才快速向增长极聚集,并大量催生了信息服务机构、科技研发机构、上游支持产业和产品营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原料来源和销货渠道,技术市场也会应用而生,这一过程会大量吸收生产要素聚集到增长极区域,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极快速发展,在空间上形成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极具创新能力的城市中心或城市群,在产业上形成管理科学、分工严密、规划超前、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的若干产业集群,我们把这种以生产要素集中整合为特征的发展称为极化效应。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区域内产业的要素成本、交易成本都会高于周边地区,会形成规模不经济,这时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新增产业和极内产业就会自然选择向周边地区逐步扩散,各种生产要素随之向周围地区外溢,客观上带动了周边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核心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差距缩小,这就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不管是极化效应还是扩散效应都需要有畅通的路径和节点,路径就是便捷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节点就是联系紧密不同规模、梯次降级的大中小城市点,西部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递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距离远,如果我们以现有的城市为增长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增长极网络体系,依次是特大城市(极核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镇,与我国行政区划相对应依次是极核城市(有些是省会城市)——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市级城市——县城(或中心镇),在增长极与增长极之间、大中小增长极核之间要建立起高空、地面和地下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跟进现代服务企业,承接高梯度区域的产业转移,并把本区域内规模不经济的产业集群逐步外移到低梯度区域,从而推动本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二)着力发展西部增长极的特色优势产业

重庆市打造“中国山水第一城”的城市形象,发展以钢铁、机械、汽摩为基础的大工业,构建水、陆、空联运物流中心,开发长江上游旅游资源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紧紧抓住水文化、水经济、水生态、水环境,增加重庆的城市品牌,使重庆成为“山水名都”;以军工企业为骨干和基础,进一步提升长安、嘉陵、建设等企业集团的技术研发能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把力帆、宗申等民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带动一大批朝气蓬勃的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成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全国著名的特大城市,处于大西南五省七方地理中心,是陆上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这里文化积淀丰厚,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想之地,需要配套创业政策,创业基金,聚集创业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根据成都的地缘经济地位和大西南经济增长极核的作用,开设银行总部,分店向海内外布局,建立国际化的西部金融中心。

关天经济区处于祖国腹地,南北狭长,土地资源丰富,农村人均耕地、劳均耕地、家庭人均经营土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中上水平,由于气候和地理跨度大,农作物适宜性强,粮、棉、油、果、牧、中药材、蔬菜、茶、糖等都有成熟的名牌产品和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需要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完成产业升级,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服务。第二产业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资源加工、输电设备、汽车制造、生物医学等基础较好,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领域宽广,实力较强,创新余地很大。第三产业的特色产业有物流业、会展业、环保业、旅游业、信息业等,主要障碍是“关中情节”和夜郎自大的思维。

北部湾经济区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背靠大西南,海岸线蜿蜒曲折,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出海口和“桥头堡”,沿岸分布着大小深水港口21个,位置聚集,可以考虑建设现代化的组合港群。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形成海洋特色产业。这里山多、水美、河网密布,亚热带旅游资源丰富,北方园林的瑰丽、南方山水的清奇、中南半岛的民风民俗融合为一体,加上星罗棋布的景点,形成天然的旅游胜地。

(三)强化创新推动战略,以创新引领增长极产业转型发展

创新是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这种增长方式已经没有多大的潜力,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代替生产要素驱动。就增长极产业升级而言创新至少含理念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理念创新是基础和动力,只有全员全面树立起理念创新的思想,认识到创新也是生产力,才能积极自愿地接受创新,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创新中寻求企业的出路,让创新产生高附加值和放大效应。制度创新就是企业的运作方式紧跟时代潮流,随着企业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产品个性化,工人技术化,工厂科研化,技术支撑网络化是发展趋势,相应地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要积极适应生产力的这一变化,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千万不能墨守成规,固定僵化,制度改革永远在路上。技术创新就是围绕本企业本岗位的相关工作在操作环节、操作流程和新技术新技能的应用上不断进行革新和改造。

(四)完善并升级增长极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

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是增长极成熟的标志,西部增长极普遍存在服务内容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增长极内部黏度不高的问题。增长极服务体系包括政府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等内容。首先,要引入和孵化各种中介组织,例如人才交流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风险投资服务、企业后勤社会化服务等,完善中介服务网络,使中介服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促进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其次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对区域内产业进行研究和诊断,并根据区域定位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导航”、“定位”,起到“智库”的作用。最后,打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壁垒,建立起教学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科研为企业解决技术性障碍,及时有效的服务把区域内企业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积极寻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项目合作

丝绸之路倡议极大地鼓舞了沿岸国家的兴趣,也为西部增长极的经济主体指明了合作区域,在国家层面构建战略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增长极经济主体要积极探索和沿线国家的合作事宜,如:西亚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南亚的特色农产品合作项目,欧洲的技术开发合作项目,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项目;西部的大专院校可以和中亚的大学进行文化科研方面的交流,挖掘古丝绸之路的文化潜力和合作精神。

[1][5]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颂吉,白永秀,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城镇化发展升级[J].宁夏社会科学(1):51-59.

[3]白永秀,王颂吉,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3):64-73.

[4]“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5-04-02.

[6]三大增长极引领西部新一轮发展[EB/OL].[2009-07-03].http://c. 360webcache.com/c?m=351b15658d2990cf70f8a894151a9c60&q.

(责任编辑:C 校对:L)

F127

A

1004-2768(2016)09-0064-03

2016-05-16

张松柏(1966-),男,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欠发达地区市场营销学。

猜你喜欢
增长极经济带区域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分区域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