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16-12-19 10:58江,许
生产力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区位甘肃省集群

柳 江,许 钊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2.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柳 江1,许 钊2

(1.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2.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甘肃省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但以甘肃省2005—2014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及相关数据计算出的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区位熵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并无显著变化且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中下游水平,甘肃省内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与集群化程度差别较大。同时,对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要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程度,需从交通、科技、资本、品牌培育等四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区位熵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其中,文化产业因其自然资源消耗小、产业附加值大等特点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发展迅速。党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甘肃省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省委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要求以及努力建设好“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而要完成这一目标,集群化发展无疑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对于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4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以区位熵为标准,分析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程度,通过与国内其他省(市)对比,判断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同时,根据2007—2014年省内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数据,研究了甘肃省内14个市(州)的文化产业集群情况。其次,对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其他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思路,为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是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于1947年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的。但他们并未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文化产业,而是以批判眼光对待文化产业。之后,随着伯明翰学派的出现,学术界逐渐的以积极的态度正视文化产业,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流通阶段。现今,文化产业的内涵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并且利用“钻石模型”研究某一国家中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而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尝试对特定区域的文化生产特殊形式的空间组织进行理论化研究。斯科特(Scott)从生产和销售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集群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此后,安迪·C·普拉特(Andy C Pratt)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定义了文化产业集群,即“在文化产业的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它包括文化产业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1]。文化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也成为各国学者争相讨论的对象。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康小明、向勇(2005)从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和产业集群的理论模型出发,探讨了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的关系,并且论证了这种关系在文化产业领域更为突出[2]。刘保昌(2008)则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关系:(1)内涵方面,梳理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至今不断发展的情况;(2)构建条件方面,明确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需要包括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人力资源等多种条件的积累;(3)主要功能方面,则说明了文化产业集群在资源重组、技术进步等四方面具有重要功能[3]。袁丹、雷宏振(2014)以陕西省为例,论证了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和降低成本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证明了,要想建成文化强省,就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效率提高[4]。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研究

符晓波(2011)在研究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时认为,要将甘肃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建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打造集群产业链,走规模化集团发展是必经之路[5]。谭伊茗、王国兴(2012)运用了SWOT分析法,分别从甘肃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甘肃省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6]。梁琳娜、张伟玲(2015)选取了2011和2012两年内的甘肃省14个市(州)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各行业的数据,通过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指数,测算了各地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就地区来看,兰州、陇南、庆阳等地区文化产业集中度较高;就行业来看,艺术业、广播电视业集聚程度较高[7]。

总的来说,对甘肃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少,也缺少对甘肃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把握。本文以区位熵为标准,从纵向分析了2005年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情况,并且从横向确定了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并且分析了甘肃省内14个市(州)的文化产业集群情况和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从而针对甘肃省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8]。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熵分析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的选取

研究某一行业的集群化程度,主要有行业集中率、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区位熵等指标。行业集中率侧重于研究行业是属于竞争型还是垄断型,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侧重于研究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市场集中度产生的影响,区位熵则是衡量某一区域某一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区位熵是产业的效率和效益分析的定性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因此本文以区位熵为标准,来判断甘肃省以及各市(州)文化产业的集群化程度。公式如下:

在此公式中,LQ代表区位熵系数,Pij表示i地区的 j产业的产业增加值;Pi表示i地区GDP;Qj指的是全国范围内j产业的产业增加值;Q为全国GDP。LQ的值越高,就表示该地区某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越高。

基于数据统计原因,本文的研究期间为2005—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GDP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以及其它省份的统计年鉴。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分析

1.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的纵向分析。根据2005—2014年的甘肃省和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见表1)可以计算得到2005—2014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区位熵系数(见表2)。

表1 甘肃省和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GDP数据单位:亿元

表2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区位熵系数

根据近十年来甘肃省文化产业的数据来看,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以2011年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8.1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3.93亿元,增长幅度较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甘肃省GDP比重、区位熵系数等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出这一阶段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2011年之后,甘肃成立了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指标,并且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南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9]。2011年之后,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都在20%左右,2012年之后更是都超过25%。

总的看来,甘肃省文化产业2005—2014年区位熵系数并未有明显变化。十年来,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区位熵系数都在0.5左右,从未大于1,从2005年的0.61下降到2011年的历史最低点0.38,2011年之后又上升到2014年的0.52。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甘肃省文化产业集聚程度的横向分析。为了定位甘肃省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同时寻找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差距,我们选取了2006年、2009年、2013年三个时间段的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八个省份的区位熵系数进行对比(见表3)。

表3 部分省(市)部分年份区位熵系数

甘肃省的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且区位熵从未大于1,由此可见甘肃省的文化集群程度很低,而且与国内其他省份比还有较大差距。甘肃省应该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等优势,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甘肃省内各市(州)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分析

从2007—2014年甘肃省14个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具体数据(见表4)可以看出,兰州市、酒泉市、庆阳市增长幅度较大,而定西市、白银市、酒泉市增长速度较快。

表4 2007—2014年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进一步,我们计算了2014年各市(州)文化产业的区位熵(见表5),可以看出,各市(州)文化产业集群程度普遍偏低,金昌市的区位熵系数为0.24,在14个市(州)中排名最低,最高的兰州市也仅为0.71。

表5 2014年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区位熵系数 单位:亿元

就整体情况而言,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各地文化产业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产业集群程度较低,这与本文上一部分所得出的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较低的结论相一致;二是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兰州市一个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就占整个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左右,并且当年兰州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是甘南州的近30倍。

虽然甘肃省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偏低,但各市州都有自身独特的人文或自然资源,应根据各市州不同的特点,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以此来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程度[10]。对于像兰州市、酒泉市这样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旅游业已比较成熟,我们应该注重其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利用其本身已有的基础,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动漫等其他相关文化产业。而对于像甘南州这样的比较劣势地区,因其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知名度较低,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其次是加大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根据甘肃省各市(州)不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方法,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甘肃省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

四、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择和数据说明

本文借鉴了波特的“钻石模型”并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对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四大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生产因素X1、消费因素X2、相关产业因素X3和政府因素X4。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文化产业集群的衡量依据,记为因变量Y。生产因素选取博物馆、文化馆和演艺团队作为指标;消费因素选取人均GDP作为指标;相关产业因素选取旅游业作为指标;政府因素选取政府在文娱产业的固定投资作为指标。绝大部分数据均来自2005—2014年甘肃的发展年鉴,部分数据通过计算得到。

(二)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运用SPSS19.0对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相关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拟合优度R2=0.95,F统计量的Sig=0.024,回归分析的计量检验显著,回归检验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见表6)。

表6 系数检验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在四个解释变量中,相关产业因素X3的检验统计量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取值为5.303,说明它对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表明旅游业提升1%,文化产业集群扩大5.303%。而生产因素X1,需求因素X2和政府因素X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它们对文化产业集群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上文对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一些本应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其显著性检验结果并不明显,这也恰恰反映了甘肃省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甘肃省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性。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观念和体制相对落后,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投入从而导致创新性缺乏。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甘肃省内文化产业尚未成熟,而文化创意产业只是刚刚起步。

2.甘肃省文化消费需求增长较慢。理论上来说,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对文化的需求应提升。但是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贫富差异较大,人均GDP的提高,并不会对文化产业消费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甘肃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人数众多的省份,少数民族群众对新鲜的文化事物接受较慢。

3.甘肃省主要文化产业集群区分布分散。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交通并非十分便利,再加之自身狭长的地形,使得省内主要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并未形成有效的连接。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更多的是对单个文化产业集群区的建设,缺少互联互通,因此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2005—2014年甘肃省及其他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再以区位熵为标准,分析了甘肃省和14个市(州)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以及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2005年以来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并无显著变化且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中下游水平,甘肃省内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与集群化程度差别较大;规模扩大效应是目前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了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甘肃省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建设文化大省的道路上并未加以充分利用[11]。为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程度,我们应该着力从以下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建设交通运输网络,连接主要文化产业区。甘肃省由于处于西北偏远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历来不够完善。近年来,甘肃省为加快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举措,不断加强道路建设,用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分散的文化园区连接起来,改变以往各市州文化园区以点状分布的旧貌,对于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同时,为了加强兰州市作为全省交通枢纽的作用,兰州投入建设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大缩短市区通往机场、车站的路程,游客可以以兰州为基点,更加方便快捷地游览甘肃省主要的文化园区,从而促进省内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提高科技含量,提倡文化创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文化领域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令人赏心悦目[13]。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也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渗透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将更多的科技元素注入文化产业中,从而使传统文化产业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创新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永葆活力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发展传统的相关产业外,更要注重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对于创意文化产业,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扶持计划,从而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尽可能减少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三,鼓励民间资本涌入,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民间资本不断充实。现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很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入到文化产业中的民间资本相对稀少,过于依赖政府投资。政府应当降低市场准入要求,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14]。

知识和智力是民营文化企业主要的投入品,资源消耗较小和环境污染较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相较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民营文化企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加之其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市场准入标准较低等特点,因而更加适合民营企业参与。民营文化企业因其有许多政府文化企业不可比拟的作用,更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四,发展地方特色,培育本土文化品牌。甘肃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形态,塑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几乎各市州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或自然资源。

我们要在详细了解和挖掘各(市)州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市(州)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各地情况的发展战略。

同时,各市(州)要注重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本土文化品牌对于提升该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集群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段虹霞.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康小明,向勇,2005.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7-21.

[3]刘保昌,2008.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J].江汉论坛(6):135-138.

[4]袁丹,雷宏振,2014.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东岳论丛(6):79-83.

[5]符晓波,2011.甘肃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6):116-124.

[6]谭伊茗,王国兴.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2,17(5):85-87.

[7]梁琳娜,张伟玲.甘肃省文化产业的集聚度分析[J].科技资讯,2015,13(4):194-195.

[8]张宇博,2013.基于区位商的甘肃文化产业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15):487.

[9]黄淑敏,2007.任志明.甘肃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资源优势[J].西部论丛(12):32-33.

[10]任怡,2006.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浅析[J].管理与财富(5):70-71.

[11]顾江,昝胜锋,2009.亚洲国家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6):38-41.

[12]白蓉,2011.集群式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现实选择[J].消费导刊(6):14-14.

[13]赵尔奎,刘重新.基于灰色关联熵的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与研究,2013,33(11):224-227.

[14]邓慧君,2011.对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发展(8):91-92.

(责任编辑:C 校对:L)

G124

A

1004-2768(2016)09-0070-04

2016-07-04

2012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研究”(12101JJ)

柳江(1975-),男,江苏东海人,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转型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许钊(1992-),男,安徽合肥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区位甘肃省集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