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2016-12-19 10:58蒋天颖
生产力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特性问卷

曲 虹,蒋天颖

(1.北京首都机场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621;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曲 虹1,蒋天颖2

(1.北京首都机场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621;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构建了知识特性、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组织情境、知识转移机制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跨国企业为调查对象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和转移绩效均没有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机制在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和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组织情境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知识转移机制作为完全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提出提升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相应建议。

跨国企业;影响因素;知识转移机制;知识转移绩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国内跨国公司规模和系统化投资不断增加。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加快了跨国企业竞争环境格局的变化,而国内的跨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尽快适应新常态知识经济环境,这些都是理论界和企业界重点关注的。众所周知,知识生产力已成为国内企业生产力、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成果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创新能力的竞争既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也是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能力的竞争。当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保证国家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知识的创造、转移、共享和利用。Szulanski[1]认为组织内部知识的转移能力是组织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组织内部知识是其他公司难以模仿的。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一方面通过技术转让、管理示范以及潜移默化的观念渗透,形成跨国企业各部门间知识的转移扩散;而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国内跨国企业通过内部的管理沟通、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技术转移等形式达到目的,因为知识转移不但为国内跨国企业借助各类知识做高效决策,而且还有助于协同跨国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发展关系。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的知识创新和跨国公司内部有效的知识转移将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之所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跨国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转移显著影响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是,究竟哪些因素会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呢?跨国企业该如何基于这些因素改善知识管理策略以达到提升其知识转移绩效?本论文将以江苏、浙江和广东省跨国企业为调查对象,并且通过构建影响因素和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从而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理论概述和研究假设

(一)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机制及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Rabi和Ben[2]在专注研究组织知识的跨文化转移期间,将知识分成社会知识、人类知识、结构性知识共三类和复杂与简单知识、隐形与显性知识、独立与组织的知识共三个维度。Nicolai JoFoss与Torben Pedersen[3]从知识的来源分别将跨国企业的知识划分为源自外部网络、企业内部的网络和来自集群的知识。易加斌等[4]从依照跨国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相互管理知识转移的内容和层次标准,将国内跨国企业的管理知识分成柔性管理知识和刚性管理知识。

基于上述知识分类,本文认为知识的默会性和嵌入性特点会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默会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术诀窍、组织文化等。因为默会知识难以编码,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知识的表象,其经常属于集体所有,而且它的创造和利用都在既定的组织环境中才能有效,所以与它相关的既定环境是很难转移的。而且国内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还涉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差异,既然转移明晰知识都有难度,所以在默会知识转移上可想而知更难。此外,跨国企业知识还具有嵌入性的特点,知识不是游离的虚拟物,而是嵌入在人员、工具或者任务等不同载体中的。众所周知,大家认为嵌入到惯例、任务的知识转移以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同化为标志,嵌入到工具、人员的知识转移以工具和人员的转移作为标志。嵌入任务里的知识则基本包含工作组织方式、程序、规则、习惯、战略行动等内容,转移起来相对较复杂。而嵌入工具的知识基本是已编码的知识,因此在跨国公司的部门相互之间转移时,往往要比嵌入到其他载体的知识更容易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1: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H2: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二)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的特性对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一是知识接受方的学习意图与知识来源方的转移动机基本决定知识转移的程度。Perez Nordtvedt等[5]研究证明,知识接受方的学习意图与知识来源方的转移动机都对知识转移有正的影响;Gupta等[6]的研究证明,学习动机也对转移的知识量有着正的影响。Zaltman、Holbek和Duncan[7]研究表明缺乏动机会导致行动拖延和虚假接受,并在新知识实施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面对不同的知识接受方,由于知识转移会产生一定成本和知识有限的原因,知识提供方的知识转移动机是有差异的。我们以母公司向子公司知识转移实例说明,母公司向对战略地位越高的子公司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很强,反之,则母公司转移知识的意愿较弱。具体来说,子公司的战略地位反映在跨国企业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中的地位,它决定母公司转移知识意愿强烈程度。

二是知识来源方具有很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并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知识接受方,并且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也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它是识别新知识的价值并消化和应用这种知识的能力[8]。同时,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往往受其先验知识、文化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影响。Gupta和Govindarajan[6]的实证研究表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数量有非常重要贡献,它对组织间及组织内的知识转移起很大作用。

三是知识接受方需要依靠组织内的知识转移能力在组织内传播知识,使得知识能消化和应用,最终完成知识转移全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3: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组织情境对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众所周知,影响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组织情境主要包括文化、政府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等三个方面。

1.文化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横亘在跨国企业各子公司间及子公司与母公司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文化,但同时文化又是连接跨国企业各子公司及子公司与母公司的重要纽带。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组织文化和职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都会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产生影响。EI-Sayed和Abou-Zeid[9]研究表明,具有满足文化互补性、文化的相似性和文化一致性这些特征的知识转移,这些文化特征差异将有利于知识的转移。Pavett Cynthia和Morris Tom[10]研究证明,民族文化背景对组织产生影响往往通过作为企业运作的政治、社会价值观、法律、社会行为模式和对参与式管理的偏好等;民族文化背景既会对组织和个人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民族文化也会对组织文化的成型和主流管理风格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总之,民族文化差异对于影响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文化情境因素也是最本源的。

2.政府政策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Mudambi[11]研究表明,在总的层面上政府向内投资政策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方面,投资支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是非常有限,但某些特定的政策要素诸如税务减免,其对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国家制度也会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外部市场环境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Tseng[12]指出市场的相似性一般会影响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其研究还发现非危机期间和危机期间,影响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要素不同。技术市场和行业产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国内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并加以验证:

H5:组织情境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组织情境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知识转移机制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具体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和知识应用等四种知识活动形式。组织知识转移绩效受到知识转移机制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证实[13-14]。在任何组织形式中,知识转移绩效的高低均受到组织知识具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当前,普遍的观点认为,组织知识转移主要发生在知识“场”中,知识“场”中包含了知识获取、知识应用与知识共享等较多形式的知识转移方式。所以知识转移绩效的高低,与知识“场”中的知识转移方式有关。

在跨国企业知识管理中,创新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新知识的转移则被认为是评价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在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创新知识的转移离不开企业高效的知识运作。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7:知识转移机制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总而言之,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因素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理论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为进一步保证测量的信度及效度,本研究在采用国内外已有文献使用过的成熟量表基础上,并按照本研究的目的加以调整和修改,从而形成本研究所需的初始问卷。初始问卷完成后,我们先将初始问卷发送给4位人力资源专业的专家(2位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教师,2位浙江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后),请他们对问卷的内容、指标、题项表达方式等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在吸收相关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设计的问卷进行适当调整,并形成正式问卷。该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在企业中的职务、被调查者所在企业所处行业、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或分支公司在整个跨国企业中的技术地位和战略地位等。

第二部分:问卷主体部分,即跨国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测量项目。

因为所有问项都需要被调查者通过主观感知的事实进行作答,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被调查者对问项的程度差异,同时也减少被调查者作答的不确定性,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

(二)研究样本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调查的针对性和回收数据的有效性,我们重点选择了境外投资企业较多的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的跨国企业进行便利抽样。在该三省份的跨国企业中我们随机选取了50家企业,其中28家属于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和纺织),15家属于金融等行业,另外7家属于高科技制造行业企业(如生物制药企业)。我们向这50家跨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派人员发放问卷,要求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所在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做出判断。基于上述方式,这次调研发问卷共650份。此外,为降低同源误差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有效问卷的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它们是企业3名及3名以上人员填写,通过该企业的测评数据,我们获取问卷的简单平均值,整理有效样本为272份。借助频数分配法对样本的基本特征开始描述,结果描述如下:在有效样本272份对应的企业中,江苏省跨国企业有101家,占样本总数的37.1%;浙江省有83家,占比30.5%;广东省有88家,占比32.4%。为检验问卷题项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一次预调研,也就是对预调研的6份预调研问卷,其中的主要指标均值与正式问卷的相关指标均值做了T检验,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10),与此同时预调研问卷的各项指标与正式问卷各项指标也高度相关,证明被调研者提供的回答是有效的。

以上也只是基于已有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推论,要想进一步研究译员口译时的体验,还需要对大量译员进行深度采访,才能确定涌流体验的存在。由于口译任务的特殊性,这种采访无法像ESM那样即时记录下体验的感觉,因此这种采访只能是回顾式的,采访的目的是了解译员是否体验过涌流,体验涌流的条件是什么,涌流对口译表现的影响。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本研究通过运用 SPSS17.0软件计算Cronbach's α系数与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目的是检验各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信度分析

由表1的数据可获得模型各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如下:知识特性变量的Coefficient Alpha值为0.913,高于0.7的指标标准;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为0.638,也大于0.5。这些说明衡量知识特性变量的各题项显示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也具有很高的信度。同样衡量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变量、知识转移机制变量、组织情境变量与知识转移绩效变量的各题项均表现出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也具有很高的信度。

2.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各变量的效度,并且通过运用AMOS18.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验证性因素的分析结果

通过表2可知道各变量的效度检验结果:知识特性的GFI值是0.882,快到0.9的理想水平;而NFI值、CFI值和IFI值均达到了大于0.9的理想水平;RMSEA等于0.068,拟合情况也较好,所以可以认定知识特性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程度较好,也说明衡量知识特性的各题项的收敛效度是在理想范围内。同样我们也可以认定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变量、知识转移机制变量、组织情境变量与知识转移绩效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程度也比较好,具体说就是衡量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知识转移机制、组织情境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各题项的收敛效度也在理想范围内。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利用AMOS18.0软件,分别构建两个模型。即:Model1就是知识特性、组织情境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之间的直接的模型;Model2就是以知识转移机制为中介的中间变量模型。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检验各变量间的单向影响关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两种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关系验证

Model1用来检验知识特性、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组织情境和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的关系。各适配指标说明如下:绝对适配指数,χ2/df等于2.52,是位于1~3之间;GFI等于0.92,已达到0.9的理想水准;RMSEA等于0.05,小于0.1,是属于“中度适配”。简效适配指数:PNFI等于0.482,PCFI等于0.493,也都接近0.5的理想水准。相对拟合指数:NFI等于0.93,CFI等于0.92,IFI等于0.904,也都达到了大于0.9的理想水准。通过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判断,Model1的拟合情况较好,可以对假设进行验证。而且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27,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2未通过检验,可以说明在Model1中,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并没有显著反向影响。此外,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53,已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4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1之中,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样地,组织情境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为0.36,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6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1中,组织情境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同样Model2是用来检验知识转移机制在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知识特性、组织情境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变量之间的中介影响作用。各拟合指标说明如下:绝对适配指数,χ2/df等于2.73,位于1~3之间;GFI=0.93,大于0.9;RMSEA=0.07,小于0.1属于“中度适配”。简效适配指数:PNFI=0.509,PCFI=0.521,均达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相对拟合指数:NFI=0.916,CFI=0.89,IFI=0.903,已达到了0.9左右理想水准。通过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判断,Model2的拟合情况整体来看较好,可对假设进行验证。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18,而知识特性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34,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1和H2均未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2中,知识特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绩效均没有显著反向影响。而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为0.63,对知识转移机制的单向影响系数为0.64,均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4和H3均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2中,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绩效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样知识转移机制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45,已达到了显著水平,假设H7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2中,知识转移机制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知识转移机制在知识来源方和接收方特性与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情境对知识转移机制的单向影响系数为0.85,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5通过检验,表明在Model2中,组织情境对知识转移机制有显著正向影响。然而,组织情境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单向影响系数是0.56,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假设H6也均没有通过检验,这表明在Model2中,组织情境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显著正向影响。可见,知识转移机制在组织情境和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江苏、广东、浙江三省的跨国企业为调查对象,探讨影响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与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理论模型,以研究各因素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知识特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机制和知识转移绩效均没有显著反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默会性和嵌入性对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的阻碍不显著,这与文献检索和本文的研究假设相矛盾。这一结论可能预示着与中国境内的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跨国界转移时具有“中国特色”,即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子公司或母公司会根据中国员工“不善表达”的特性而更加关注与转移诸如工作讨论会、工作轮换、非正式活动等默会知识和嵌入知识相关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将默会知识和嵌入性知识直接转化成为明晰知识;也可能说明这些企业对获得企业其他部门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发了组织学习或索取新知识的进度。另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被调研的企业也突然意识到默会知识和嵌入性知识的较高关注度,以及传播转移的难度,并已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在转移默会知识和嵌入性知识上,这也就克服了知识默会性和嵌入性对知识转移的阻碍作用,甚至使障碍变成一种动力,那么默会知识和嵌入性知识的阻碍就微不足道了。

2.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是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移机制在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和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间起着一定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和学习意图越强,其与知识来源方的知识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相关性越高,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越高,这与简兆权[15]、张明[16]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知识来源方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知识传播渠道的丰富性起作用,因此构建丰富的知识转播渠道可以促进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一般而言,显性知识比隐性知识更容易通过正式渠道来实现转移,比如建设内部网络、电子论坛、知识黄页、知识数据库、电子邮件等。隐性知识的转移则主要依赖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跨国企业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隐性知识转移:实地演示考察、工作会议与论坛、员工培训、跨职能团队、职工轮岗、故事讲述等。此外,知识来源方的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接收方的学习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跨国企业学习氛围的营造,因此跨国企业应构建良好的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为知识转移提供平台,共同营造企业知识共享氛围。学习型组织需要服务型领导,他们应乐意将权力、观念、信息、知识主动与大家分享。在服务型领导的带领下,组织文化被有效传播给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此外,组织成员间双向或多向间的不断沟通交流,不仅能为知识的扩散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还能彼此发掘自己的知识弱势,从而督促自己去不断学习、创新。

3.组织情境对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在组织情境和国内跨国企业知识转移绩效之间,知识转移机制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差异、政府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会影响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存储的过程,从而影响其知识转移绩效。同样,与知识来源方与接收方特性不同的是,国内跨国企业的组织情境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能做的更多是适应而非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对组织情境束手无策。首先,文化差异会减弱知识转移效率,因此跨国公司要正视各单位间的文化差异,通过提高文化管理效率降低文化震荡,提高跨国界知识转移绩效。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应更强调整体财富最大化,同时关注组织内成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获得他们对组织的认可。而权力距离过大的文化氛围中,由于对等级和权力的严格划分,会造成许多知识囤积和员工间缺乏相互信息共享。因此,这样的企业需要建立诸如晋升、薪酬和内部沟通机制等激励措施,从而形成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以提高知识转移绩效。其次,知识转移多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归属、分配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跨国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单位所在地区政府的各项政策,利用有利的政策并合理规避不利的政策影响。最后,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跨国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时刻关注跨国企业各单位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便在环境变化时迅速做出反应。

[1]Szulansk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7):193-197.

[2]Rabisbhagat,Benlkedia.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ross-border transfer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an integrative frame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204-221.

[3]Fossn J Pedersent.The MNC as a knowledge structure:the roles of knowledge sources and organizational instruments in MNC knowledge management[J].Danish Researc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s,2003(5):1-33.

[4]易加斌,范莉莉,谢冬梅,2009.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问管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9):356-359.

[5]Perez-Nordtvedt,Kedibi.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8,4(5):699-729.

[6]Gupta,Govindarajan.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73-496.

[7]Zaltman,Duncan,Holbek.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M].New York:Wiley,1973.

[8]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9]EI-Sayed,Abou-Zeid.A culturally aware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05(3):146-155.

[10]黄彦邦.跨文化经理人在中国的管理风格研究[D].复旦大学,2004.

[11]Mudambi R.Knowledge transfer and out sour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0,8(5):699-725.

[12]Tseng M H,Casey J,McDonald R,Lyons C.Research knowledge,attitudes,and practices of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 in Australia,the United Kingdom,and Taiwan[J].J Allied Health,2010,39(2):88-94.

[13]Brent J.B.Buil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02,19(3):32-62.

[14]蒋蓉华.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4.

[15]简兆权,吴隆增,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1):80-86.

[16]张明,江旭,高山行.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知识创造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868-873.

(责任编辑:C 校对:L)

F276.7

A

1004-2768(2016)09-0123-05

2016-06-03

曲虹(1983-),女,内蒙古集宁人,北京首都机场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蒋天颖(1976-),男,浙江绍兴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特性问卷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问卷网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