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源的赠答诗

2016-12-19 04:15李姣玲
关键词:经世魏源

李姣玲

(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论魏源的赠答诗

李姣玲

(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今存魏源共900余首诗歌,其中有142首可称为赠答诗。这些诗歌不仅对研究魏源生平、思想等具有参考价值,其本身亦表现出浓厚的山水之兴、诗史意识、经世思想及仕途不得志的无奈。分析这些赠答诗,可进一步走进魏源的思想世界,较全面地体悟嘉道咸时期的经世思潮。

魏源; 赠答诗; 山水之兴; 诗史意识; 经世思想

自戊戌维新迄今,人们对魏源(1794—1857)的认识、推崇与研究多在其经世思想,以及建构在这种经世思想基础之上的经学、史学、诗学、政治主张等。作为传统士人,魏源之诗歌创作却并未得到人们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述。*今人关于魏源诗歌的论述,多集中在其山水诗创作上,如詹志和《论魏源山水诗的“变幻美”》(《学术界》,2006年第4期);詹志和《魏源山水诗与佛教美学》(《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李金涛《论魏源山水诗的近代特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林彬晖《魏源山水组诗探微》(《求索》,2004年第1期)。另有讨论魏源诗歌总体特征的,如黎巧《试论魏源诗歌的质实特征》(湘潭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本文以魏源所作赠答诗(含呈、送之作)为中心,来分析其创作特点,以期有裨于魏源研究之深入。

一、魏源赠答诗创作概况

根据《魏源全集》所收《古微堂诗集》及《补录》统计[1],可归入赠答诗(含呈、送之作)一类的共计142首*李瑚曾交代:“魏源现存《清夜斋诗稿》和《古微堂诗集》中的诗歌,大约有八百多首。”李瑚:《论魏源》,《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18页。,约占其存世诗歌总数的15%,足见其分量。其赠答诗歌相与交接之人涉及魏显达(字筠谷)、陶澍(号云汀)、邓显鹤(字湘皋)、董小槎、陈沆(字太初)、龚自珍(号定庵)、陆彦若、何庆元(号积之)、陈筠心、李克钿(号希濂)、钱伊庵、潘谘(字少白)、谢元淮(字钧绪、默卿)、张维屏(号南山)、杨广文、姚燮、欧阳辂(字涧东)、李宗瀚(号春湖)、陈敬甫、江寿民、杨季鸾、陆献等有名可考者二十多人,所涉人物或师生、或学友、或亲故,这也决定了其赠答诗的内容及特点因所涉人物关系不同而不同。这些诗歌从体裁上来说,既有绝句,又有律诗;既有古诗,又有近体;既有单篇,又有组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到六言、七言、杂言不等,不拘一格,反映出魏源诗才的多样性。其赠答诗篇目详见统计表。

作为一名今文经学家、改革者、爱国志士、实干家、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者[2],诗歌是魏源表达其经世思想、治国理念、改革意志等的重要载体。世人一般以“龚魏”并称,但相对于龚自珍来说,魏源之诗名多为其学术、思想、政治等声名所掩。既生动又真切地记录魏源之思想表达与政治诉求、寄托其一生情感之所系的诗歌,并未引起太多人的研究兴趣。李柏荣所作《魏源师友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魏源研究的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触摸那个时代的一种凭借,而与《魏源师友记》具有同等“凭借”功用的,便是本文所论述的主题——魏源的赠答诗。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发现魏源“芒鞋踏九州”的山水之兴,可以体会其以诗论史、以诗纪史的诗史意识以及所蕴含的经世思想诉求,当然,也传达出他一时因失志而感到的失意、落寞等情感。

魏源赠答诗创作情况统计表*此表据《魏源全集》第12册所收《古微堂诗集》及《补录》整理。

续表

卷次题目体裁卷三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雪诗三章柬潘少白山人赠谢默卿明府二首寄番禺张南山太守五言古诗卷五卷六卷七潼关行示杨广文二首理安寺偶题赠道宜上人二首送李希莲陈云心何积之归郴州椒山琴和陈太初修撰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七言古诗卷八京师送欧阳涧东丈南归汉阳送人入蜀二首春雨柬筠谷兄三首答友人书院读书之约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陶云汀中丞晋衔宫保兼制两江集杜奉寄六首五言律诗卷九送陈敬甫出都二首秋试下第柬筠谷兄二首寄董小槎编修四首七言律诗卷十都门感秋三首·寄陆彦若于奉天送李春湖师归广西二首天台赠僧二首吴门重晤黄南坡太守五首盘山寄僧赠太仓水手陈阿三赠江寿民二首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补录赠张虎头二首送蜀僧归峨眉赠杨季鸾和姚燮醉后长歌赠魏源七言绝句七言古诗

二、魏源赠答诗的特点

(一)赠答意绪所隐含的山水之兴

清代为我国古典文学集大成的时代,诗歌创作亦以其繁盛,“超越元明,上追唐宋”。[3](P2)山水诗作为诗国里的一大类,自六朝肇兴,绵延迄清,彬彬之盛。自清初顾炎武、钱谦益,到赵执信、袁枚,从郑珍、何绍基、魏源到丘逢甲、康有为等,都表现出对山水的浓厚兴趣。兴之所到,便行诸歌咏。

魏源曾云:“唯有耽山情最真,一丘一壑不让人。”[4](P644)故即使在表达赠答意绪的诗歌中亦不忘对山水之兴的抒发,典型的如《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道光八年(1828),魏源游杭州,得晤钱伊庵,并寓其宅月余,“临行”前写了这十首诗以“志感”。其中第一首总写山寺胜景,第二首至第八首分咏西湖、韬光寺、灵隐寺泠泉亭、飞来峰顶、华坞、九溪十八涧、西溪之光景,第九首由西溪想到陈奂曾于此处治《毛诗》,最后一首作总结,并将钱伊庵之教诲隐约表达出来*魏源在第十首末尾注到:“时蒙师谕,戒其耽山水、溺文字也。”《古微堂诗集》卷三,第551页。,即:“誓回屠龙技,甘作亡羊补。”“屠龙技”之典出《庄子·列御冦》:“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人便用“屠龙技”来形容所谓技高却不实用之技。魏源有《老子本义》一书,曾对列子近于禅提出批评。今人多谓魏源习佛,但其习佛并非为了避世。“誓回屠龙技,甘作亡羊补”所表达的正是摒弃看上去高深莫测、实际却不实用之佛学,从而转向“经济”之学,作亡羊之补。*魏源在《偶然吟十八章呈婺源董小槎先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其十中亦批驳了修习“佛仙”之事的“无用”,云:“度人恒河沙,及身究何事?……三教济一世,不能济一身。满耳号饥寒,入定何由成。在家成仙佛,吾始服真人。”《古微堂诗集》卷一,第498页。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绪萦绕着魏源的心迹,以至于又出现在《昆山别龚定庵自珍》诗中。[5](P513)

这十首诗虽为“呈”给钱居士之“志感”,但实际是魏源流连个中山水之诗兴表露。诗中所写胜景,如西湖:“环湖万螺黛,对镜新膏沐。……浓翠与空蒙,潋滟自相蓄。”[6](P549)可媲美苏轼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泠泉亭:“雨过水声粗,水涤山容醒。泉溜一山声,汇此鉴泓静。”[6](P550)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泉水以灵动的生命。这些若非亲临其境,恐难以描绘。而即使亲临其境,若无诗笔,亦难以描绘。

他如《村居杂兴十四首呈筠谷从兄》所描绘的山居生活、《潼关行示杨广文二首》所展现的塞外关山风光、《理安寺偶题赠道宜上人》所刻画的禅意山水、《北上杂诗》其七所宣言的“夙抱山水情,每结烟霞约”[5](P495)等,将自己所见所感呈现给友人的同时,也传达出了自己对所见之景的触动。在《致陈松心信》中,魏源有云:“蜀山之高,沧海之阔,以至桂林、阳朔,奇秀甲天下,一叶扁舟,溯洄其间,何患清妙之气,不勃勃腕下?”[7](P756)正可见魏源的山林之兴。

(二)以诗论史、以诗纪史的诗史意识

作为一名著名的史学家,魏源编撰有《元史新编》(九十五卷)及记录清朝开国至道光朝的“实录”《圣武记》。故其史笔、史才亦自然在诗中显现,其《皇朝武功乐府》(十八章)可谓“诗”的《圣武记》。魏源与友人的赠答诗作亦体现出魏源以诗论史、以诗纪史的诗史意识。具体表现为:

第一,以诗的形式来总结历史,从而寄寓自己的观点。如《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其三:

何者送我行?终日太行山。宇宙苟无此,岂不旷且闲。我心有太行,嵯峨万古间。信陵函谷关,岳帅朱仙班。棰误博浪沙,星陨大散关。尔朱犯洛都,骑渡盟津湾。决河灌贼营,阖汴鱼龙淹。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西日东不逝,东海不西还。欲平五岳胸,何异北斗南?[5](P494)

信陵君追秦军、岳飞大战朱仙镇、张良博浪沙刺秦帝、金人犯大散关、尔朱荣入洛阳、周武王盟津誓师、李自成决黄河灌开封等,一齐被浓缩到这首诗里。其最终想要表达的则是“借风雷”来“平五岳”。

在《潼关行示杨广文二首》其二中亦写道:

信陵不入函谷关,入者黄巢安禄山。伯升不御咸阳殿,御者更始牧童贱。翻局覆局皆天意,庸手国手等儿戏。哥舒白谷两英雄,痛哭催军万年泪。华表鹤归城郭横,战场吊古云冥冥。槐国金汤几战并,平世跛羊蓑笠升。[8](P599)

写作手法与《北上杂诗》一样,亦是排比一连串历史人物与事件,但却于行文中寓以了自己对历史的判断:“翻局覆局皆天意,庸手国手等儿戏。”

嘉庆二十四年,魏源居于京都,在西行方伯幕之前,与挚友陈沆谈史论学、怀古咏今,兴味浓厚,并写下《啑古吟八首与陈太初修撰为连日谈史而作》,比较系统地表达作者早期的历史观,抒发朝代兴亡之感。

第二,以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达到以诗存史的“实录”功能,同时寄寓自己的思想。《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组诗,魏源一路北上,用诗记录了所见所感,如黄河的决堤与淤积后的黎民艰辛生活与河道治理、饥馑之年百姓的苦况等,在表达自己对时事的见解的同时,也深刻地传达出他关心民生民瘼、心忧天下的情怀。

总之,魏源的这些赠答诗为我们深入了解“其时”提供了类似于史料的价值,以诗的形式形象地将历史予以记录、演绎,更让人铭记。

(三)经世思想的诗性表达

魏源身处日薄西山的道光朝,后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目睹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因此他一生治学摒弃乾嘉考据,认为这些皆无裨于世。他心心念念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不管是做幕府,还是亲自为官,魏源皆注重从水利、盐政等直接关系百姓疾苦的事情上下功夫,故李瑚称其为“实干家”。他曾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9](P49)这种经世思想在其《默觚》的《学篇》和《治篇》中可谓“俯拾即是”。1825-1826年在贺长龄幕府时,他应命协助贺长龄编纂《皇朝经世文编》,该书选编清初以来有关政事、刑律、盐漕、兵防、河工等举凡实政的文章1300多篇,约300多万字,刊行于世之后,风行海内,掀起一股经世思潮。1827年转入陶澍幕后,与其共事长达十多年,魏源在这期间参与了陶澍的吏治行政和几乎所有的改革活动,践行经世实学并成就了一定的业绩,魏源在与陶澍的诗歌赠答往来中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陶澍人品与才干的敬仰以及追随之志:“今代麒麟阁,清秋鹤发翁。指挥当世事,质朴古人风。”“每欲乘风去,甘为汗漫游。藏书闻禹穴,吾道在沧州。”(《陶云汀中丞晋衔宫保兼制两江集杜奉寄六首》)1841年林则徐于遗戍伊犁途中,在镇江与魏源相会,魏源受林则徐之嘱撰写《海国图志》,其核心亦指向“经世”,魏源为此作诗《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其中“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等真实记录了两位爱国者忧时图救的心声。魏源的这种忧时图救思想或可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相呼应,也是清政府“天下”渐颓的时势使然。

因此,魏源在其诗里也常不自禁地流露出对“天下”的关怀。在《走笔送姚梅伯燮归四明》有言:“时非天宝非拾遗,七歌《同谷》嗟何为?”[4](P645)在《致陈松心信》中亦有谓:“又如乡俗之淳漓,年荒钱荒之得失,近来楚、粤兵事之琐尾,作歌志哀,以备采风,何患律诗不与杜陵媲美?昔人时非天宝,位非拾遗之诮;谓泛论朝政,出位言高,非谓家乡切虑,民风谣俗,亦在所禁。试问《国风》采自何人耶?”[7](P756)此可视作魏源创作“经世”之诗的思想基础。

这种经世思想使他自然将目光投向黎民之疾苦。在《北上杂兴》其五中他描绘道:“滑台阻运河,距卫百里圻。去岁大兵后,大苦寒饥。黄沙万殍骨,白月千战垒。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面对此景,他难以控制情绪地质问到:“借问酿寇由,色哽不敢唏。……孰称中执法,孰峙钩陈墀?孰扈羽林跸,孰专喉舌司?”但终究“我欲叫阊阖,阊阖苍莽垂”[5](P495),愤懑、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北上杂兴》其六所描绘的饥饿之人食了有毒的荞麦花“投之北邙坑”的惨状;《偶然吟十八章呈婺源董小槎先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所感叹的:“不忧一身饥,所忧一家寒。……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恫瘝苟不瘳,尧禹亦何为!”[5](P498)这些“时事”深为魏源痛心,他曾激动地论道:“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与其使利出三孔二孔病国病民,曷若尽收中饱蠹蚀之权使利出一孔?出一孔之法如何?曰:非减价曷以敌私?非轻本曷以减价?非裁费曷以轻本?非法曷以裁费?夫推其本以齐其末,君子穷原之学也。宜民者无迂途,实效者无虚议,大人化裁通变之事也。”[10](P408-409)也正是这种“经世”眼光使其即使高卧空山,亦心系国家,所谓“坐我空山中,谁知京国年”(《夏夜柬李希廉二首》),并始终保持着“下备子孙哺,上奉君王需。区区一饱间,竭此百尺躯”(《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的经世情怀。

这种经世思想也使他特别注重人才。魏源曾云:“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9](P57)所以当他自己这样的人才不被重用时,也曾自比贾谊,自叹道:“我有苍茫万古愁,欲起灵均诉澧茝……王道千秋寂钓耕,荇藻自古登廊庙。宣室他年问鬼神,定向长沙起年少。”[11](P627)但即使不被重用,他亦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同流合污,不学明哲保身,他曾自陈心迹道:“兰以谷中芳,玉以石中藏。卞氏何多事。必欲献君王?”[5](P501)并与友朋互勉:“时平无弃士,安用屠沽贤!”(卷一《送李秀才毅归泽州》)

(四)仕途与人生不得志的无奈

魏源自谓“素性粗疏,动多尤悔”[7](P753),不与小人为伍,故一生多坎坷,与友人的赠答诗歌中时有对自己人生困蹇、仕途蹭蹬的慨叹与无奈。在《偶然吟十八章呈婺源董小槎先生为和师感兴诗而作》其十一中曾说道:“幼读高士传,掩卷不终楮。万物恝无情,洁身亦何取。中年涉世网,千幻万龃龉。欲不寻白云,尘寰日催去。春风酣昨梦,梦之无何所。”[5](P498)在《寄董小槎编修四首》其二中有言:“默好深思还自守,动皆得咎岂关穷。”其三又云:“浮生廿四万尘缘,离父十年母五年。诗酒久因尤悔戒,饥寒还与名利牵。”

魏源一生努力考取功名,其艰辛却难为外人道。1813年,魏源十七岁拔贡入京,1822年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原以为会青云直上,孰料倍尝辛酸。道光三年会试,首度不中;道光六年会试,虽有恩师刘逢禄力荐仍未果而止;此后道光九年、十二年、十五年连续三试始终未中,以致之后至道光二十四年,他绝意科场。直到近五十岁,由于生计所迫,魏源又不得不重返科场,得礼部会试第十九名,却又因试卷潦草而罚停殿试一年。在第二年补行的殿试中,终于得中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而不久后“以知州发江苏,权兴化……坐迟误驿递免”(《清史稿·魏源传》)。实谓功名蹭蹬、仕途蹇淹。因此,在《昆山别龚定庵自珍》中魏源情难自禁地写道:“天昌二鸟鸣,同谪胥江浦。使为世所哗,又为饥所俯。……半生湖海气,百年漂泊旅。”[5](P513)与龚自珍同一命运的魏源,为二人之身世感慨。同样,在《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其三中魏源亦安慰龚自珍:“奇才与庸福,天地悭其兼;繁艳与硕果,华实两无全。”[5](P502)而实际亦是自我安慰。

传统士人摆脱仕途之苦的“良药”,多半求之于归隐,魏源也曾有此想法,故在《长沙别何积之三首》其三的末尾,魏源向友人表白了心声:“南山有紫芝,岁晚约同隐。”[5](P508)但一生襟抱向天下的魏源,何曾真正归隐!咸丰三年十一月己未,被劾罢官的魏源因平定宿州骚乱有功,朝廷决定重新起用他“以剿办安徽颍州府‘捻匪’出力,复已革知州魏源职”(《清文宗实录》卷一一二,页36),然而此时的魏源,对朝廷已经心灰意冷,又因年逾六十,实在无心仕途,故请辞归。晚年的魏源,亲自订正生平著述,避世逃禅,64岁那年“嗒然而逝”。

魏源一生心忧天下,所谓:“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又云:“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此两联均为魏源沙洲故宅书斋联。见《题金潭沙洲故宅》,《古微堂诗集·补录》,第765页。百年后的今天,读其赠答诗歌,依然能够为他的山水之兴所吸引,为他的诗史意识、经世思想而折服,更为他的不得志而唏嘘!

[1]魏源.魏源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李瑚.论魏源[J].近代史研究,1988,(1):1-20.

[3]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精华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卷七)[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卷三)[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补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

[8]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卷五)[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内集(卷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0]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外集(卷七)[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1]魏源.魏源全集·古微堂诗集(卷六)[M].长沙:岳麓书社,2004.

On Wei Yuan’s Presentable Poems

LI Jiaoling

(Chinese Department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mong Wei Yuan’s 900 poems preserved today, 142 can be typed as presentable poems. These poems are of great value in studying Wei Yuan’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ology and reveal Wei Yuan’s interest in scenery, consciousness of writing poems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ideology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and the frustration of being unappreciated in his career. Analyzing these poems helps to have a furthe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Wei Yuan’s ideology and the trend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in Jia Qing, Dao Guang and Xian Feng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Wei Yuan; presentable poems; interest in scenery; consciousness of writing poems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 ideology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2016-10-1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源酬唱赠答诗与道咸诗坛研究”(15JD54);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1C1147)

李姣玲(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

B252

A

1672—1012(2016)06—0005—06

猜你喜欢
经世魏源
道家“无为”概念的近代转化
龚自珍实学思想刍议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
论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对魏源思想的传承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19世纪中晚期朴学的延续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