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2016-12-19 06:06张盛阳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

摘 要 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传播中无法避免的。网络时代已经迈入Web3.0,谣言在网络上发酵和演变后以核裂变式速度传播,让人难以区分信息的真假。娱乐圈明星新闻的真真假假尤其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各种社交平台成为谣言飞速传播和广泛扩散的催化剂。美国学者彼德逊(PetersonW.)和盖斯特(GistN.)就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给谣言作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这一定义,谣言的特质就是在当下传播的那一刻,公众并不知道真假。

关键词 网络谣言;传播渠道;原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1-0032-02

1 网络谣言的特点

1.1 网络谣言常涉及公众热点话题或特殊事件

网络谣言通常是围绕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或敏感性事件,此时如果没有确凿的官方渠道,网民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寻找他们认为是“真相”的信息,网络谣言此时大量滋生。

娱乐圈明星的花边新闻正是公众所津津乐道的,它满足大部分受众的娱乐消遣的目的。例如:明星王宝强离婚事件,由于王宝强是国内一线知名喜剧明星,从他2016年8月14号凌晨发布离婚声明开始,一直占据着微博热搜的头条,甚至抢了处于正在火热进行的里约奥运会的风头。

娱乐圈明星由于一直站在公众关注下,所以与他们相关的八卦新闻自然备受瞩目。只要有突发性事情作为导火索,各种爆料、小道消息就层出不穷。这种真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受众很难发现辨别信息的真伪,成为被舆论操控的对象。

1.2 网络谣言常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

为了迷惑受众,谣言一般都披着真相的外衣。谣言的传播者肯定也会给出各种文字图片的说明,使谣言看起来更加真实。由于互联网的及时性、匿名性、数字化等特征使网络谣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许多谣言发布者是由网络的匿名性,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

行为[1]。

如网络推手“立二拆四”炮制多起网络新闻事件,这其中就包括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干爹888万带我包机伦敦看奥运”等事件,全都图文并茂。而最为人熟知的是推红郭美美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1.3 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信息的不明确,状况的暧昧性会驱使更多受众去找寻真相,娱乐圈的网络谣言可能是一环扣一环。也有很多网络推手故意将模棱两可的信息放给公众,这样话题可以持续得到关注度。例如:明星Angelababy是否整容的话题一直存有争议,虽然她本人力证未曾做过任何整容手术,但各种娱乐圈媒体一直没有停止各种爆料、扒皮、最新发现,以至于只要是与Angelababy整容有关的话题总会成为公众的焦点。虽然她本人去医院做专门的鉴定证明她未整容,也无法停止娱乐媒体对她过去的照片以及最新剧照大做文章。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传播中无法避免的。网络时代已经迈入Web3.0,谣言在网络上发酵和演变后以核裂变式速度传播,让人难以区分信息的真假。娱乐圈明星的真真假假尤其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如今借助各种社交平台,对谣言的飞速传播和广泛扩散无疑是催化剂。

2.1 网站及网络论坛

首先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娱乐板块,还有类似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等论坛性质的网站。只要一有触发性事件,各大网站论坛便会争先发布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大部分是未经证实的。尤其是门户网站的娱乐新闻,更注重是时效性,它们不像许多传统媒体需要对自己发布信息进行考察验证,进行严格的把关。甚至很多为了获得点击率,而成为“标题党”,内容与题目有很大的反差,甚至毫无关系。各种“知情人爆料”,捕风捉影的报道,层出不穷。

2.2 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的发达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创造了更多便利的条件。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一条信息可以瞬间被转发无数次到达受众。

以微博为例,微博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就像核裂变一样,一个重原子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个轻原子核,在分裂时两个到三个自由中子释放巨大能量,不断地传递,能量也就不断地增加[2]。受众在使用微博时,发现有自己值得分享和转发时,形成面向其粉丝的“次级传播”,这样层层的“次级传播”产生了“核裂变”式传播效应。尤其是网络中微博大V 这样的意见领袖或者权威人士的出现,更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微信与微博相比,隐蔽性更强一些,微信私聊、群聊和微信公众号也是网络谣言的散播的主要方式。很多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很多还带有商业主义色彩。

3 娱乐圈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

3.1 传播源

从传播源的角度来看,自媒体时代发布的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井喷式的发展。有些信息是传播源有意传播虚假或没有可靠的信息,而有些信息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个体之间的信息流动极易将传播过程中不重要甚至虚假的信息抢先传播,从而导致主流声音出现被弱化的趋势。”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传播者极易缺乏自律和他律,网络谣言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传播和扩散的。网络的匿名机制也使很多人为了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不实的言论,并把散布网络谣言当作释放情绪。

作为微博大V的“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更是容易成为公众焦点,2016年7月27日晚娱乐圈明星陈冠希不说明任何原因言语淫秽大骂娱乐圈“女神”林志玲,问其原因只说对方心里清楚。微博立即上了热搜榜,网名纷纷关注并大量转发留言。作为公众,当然对事情真相毫不知情,但却纷纷选择自己的立场:一是支持并同情林志玲,认为她塑造的形象十分正面,并指责陈冠希不尊重女性;二是支持陈冠希的认为,作为一个当红明星能那么直白地公开发表此言论一定有他的道理;三是不表明立场,认为娱乐圈是个大染缸,谁都干净不了。随即在网上有各种猜测和内幕爆出,林志玲和陈冠希的微博下面也是骂声、支持声混成一片,很多言语不堪入目。

3.2 把关的弱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把关人的弱化甚至缺失是网络谣言泛滥的重要原因。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拥有层层把关的主流媒体,任何信息在公之于众之前都会经过滤和筛查。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发布成本较低,信息的时效性又得到过分的重视,以至于未经证实的信息过多,网络谣言由此扩散。

由于主流媒体在娱乐新闻的“缺席”,当网络谣言席卷网络的时候,公众无法从一个权威的信息源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会从各种渠道找寻信息,这就为网络谣言就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没有新闻采编权可以防止网络媒体“任意妄为”,但网络媒体常常与纸媒联合发声,共享利益之羹。

3.3 受众的心理需求及心理认同

从受众角度看,明星的网络谣言之所以如涟漪般级级传播,说明受众对这些网络谣言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相信这是事实真相,或者希望这是真的。由于缺乏事实真相的信息,只能依靠其他言论,就容易成为被舆论操控的对象。当网络谣言“来袭”的时候,不做客观分析,缺乏独立思考,在对真相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如当事人似的义正辞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使事件日益脱离真相之外。

受众对待娱乐圈公众人物的信息总是会有一种猎奇心理。这种猎奇心理最典型的就是“潘多拉效应”,其心理实质就是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共同作用。正所谓大道不传,小道传,由于这种普遍意义的好奇心,可以理解为信息相对不对称情况下,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3]。例如:一个公众形象非常好的明星,有些与其公众形象完全对立的爆料出来,受众更会乐不此疲。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引起受众的关注,传播者会传播与受众兴趣点相关的信息,不乏很多传播者有恶意扭曲事实甚至捏造事实,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宽松,更是让网络谣言恣意生长。

4 网络谣言应对措施

网络谣言盛行,不知不觉会摧毁社会道德基础,直接危害到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即使有些谣言危害不大,但它仍然会像人体内的毒瘤一样,慢慢压迫正常的人体组织,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4.1 主流媒体应发挥渠道优势

谣言止于公开。网络谣言得以在网络上产生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和渠道的不通畅。当谣言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时,主流媒体要发挥它的主导带头作用,给扑朔迷离的信息一个客观合理的解释。国内的主流媒体报道很少涉及娱乐圈,信息报道的空白也是娱乐八卦类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并且容易被受众相信的原因。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多时候都会起到官方辟谣的效果,有利于净化网络

环境。

4.2 国家应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应对网络谣言

机制

对应网络谣言,将希望仅寄托在媒介和网民的自律上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国家是出台过相关法律法规:如网信办发布的“微十条”、转发网络谣言超500次可构成诽谤罪、传播网络谣言将入刑等。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猖獗的网络谣言传播时显得那么单薄无力。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必须颁布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制定惩罚机制。

4.3 网络媒体应增强媒介自律,提高信息把关的标准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最大限度追求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网络媒介虽然不能直接左右人们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设置议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比如微博的热搜榜,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判断和理解。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一旦缺乏约束机制,谣言与真相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作为社会媒体要坚守自己的职业和道德底线,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把关,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少徐,曾建平.微博裂变式传播下的公共治理转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1-12.

[3]张声雨.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J].新闻传播应用研究,2016(1).

作者简介:张盛阳,北京印刷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
多层面相上网络谣言的悖论特性及长效治理
网络谣言之刑法研究与完善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网络谣言治理亟需“四位一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