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谷物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6-12-20 12:12尚强民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谷物稻谷粮食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尚强民

国内谷物市场回顾与展望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尚强民

2016年国内谷物市场供给十分充足,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价格承受下行压力;玉米政策调整得以积极推进,供大于求状况有所改善;小麦秀稻谷市场基本稳定,最低收购政策在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了作用,政策性粮食库存压力增加。展望2017年,国内玉米政策调整将继续推进,市场价格调节供求的作用得以发挥,产量与消费量的差距将明显收窄甚至有望消失,但是消化已有库存的任务会很重;继续执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政策,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国内小麦和稻谷生产将保持稳定,供大于求状况将延续,政策调整与完善工作提上日程。

2016年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年的国内粮食市场,最为重大的变化就是,在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三年之后,执行多年的以托市收购为主要手段的粮食调控政策开始调整和完善,国内玉米供求严重失衡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临时存储收购政策取消,价格反映供求,补贴功能从价格中分离,向农民发放直接补贴。

从2012年开始,我国谷物市场进入新的商品供求周期,供给由偏紧转向全面宽松。观察国内各机构作出的国内谷物供求平衡表,尽管平衡表中所列供给过剩的数量有多有少,但三大谷物品种在最近四年均呈现供给大于需求状态。观察全球谷物市场变化,我国谷物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进入了供求变化新周期,区别是国际市场谷物价格在供求关系改变之后明显下行,而国内谷物价格在托市收购政策的干预之下维持高位,这导致了国内外谷物价格倒挂,刺激了国外低价谷物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谷物价格信号扭曲,没有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国内谷物供求失衡的程度不断加重。

在新的粮食供求形势背景下,我国开始对以托市收购为主要调控方式的粮食政策作出调整,于2016年迈出了实质性的改革步伐。

我国粮食的波动周期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年度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的产量波动,另一种是由于商品生产的规律导致的商品周期性波动。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供给处于偏紧状态,因此对于前一种波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曾经将这种波动总结为“两丰一平一歉”,即由于天气因素国内粮食生产有着两年丰收,一年歉收,一年平产的“规律”。后一种波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因为这种波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只出现了一次,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之初,国内市场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严重。2012年至今是国内出现的第二次粮食过剩的情况,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创历史纪录,超出了合理的储备水平,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2年国内粮食市场刚刚进入新的商品周期时,很多人以为,我国人多地少水缺,要对国内粮食供给形势的严峻性有充分的认识,因此粮食不能轻意言多。这种意见有一定道理,因为从国内资源禀赋的角度讲,我国粮食供给即利用国内资源满足国人消费的能力确实是偏紧的,不仅中长期偏紧,近期也偏紧,因为到目前为止粮食的年进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如果没有来自国际市场的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一定是不宽松的。但是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产品供给过剩现象也确实出现过。特别是当国内粮食市场开放程度提高之后,供给的增加不仅仅来自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也来自境外粮食进口量的增长。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平衡,进口国内需要的粮油商品,满足国内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已经使我国的粮食供给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在市场开放的环境下,评价国内粮食供求形势,既要考虑利用国产粮食状况,也要考虑进口粮食状况,要建立全面的粮食供给观念,即年度粮食供给=产量+进口+期初库存。

应对年度间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的供给波动,古人早就提出了就对之策——通过“籴、粜”吞吐,调节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稳定。今人继承这些优秀思想,建立了现代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发挥流通领域的蓄水池作用,以实现稳定生产和保障供应的双重目标。实践证明,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中国这个自然禀赋条件并不优越且有十几亿人口大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是应对年度间粮食产量因气候原因出现的波动的调控办法,无法有效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商品周期性供求失衡的压力。面对国内粮食市场出现的商品周期性波动,在积极通过储备手段减小供给压力的同时,需要进行供给侧调整。粮食是特殊的商品,我国的粮食生产基础并不牢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需要十分谨慎,在解决供给过剩的同时,要保护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

在国内三大谷物品种中,玉米供求失衡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我国从去年开始就从玉米入手,研究提出解决粮食供求失衡的方案。今年在去年降低临时收储价格的基础上,取消了主产区的临时存储收购,将补贴功能从价格中分离了出去,价格由市场决定,让价格反映供求。面对重大的粮食政策调整,很多人担心玉米政策调整后,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卖粮难”问题,提出要渐进式推进,防止对玉米生产者造成重大伤害。具体的措施都可以讨论,为了保证改革的稳步推进,确保取得成功,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但也要坚定改革的决心,要坚持既定的改革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不能再以各种行为扭曲市场,使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延误玉米供求再平衡进程。

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2016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3000万亩以上,玉米产量因播种面积减少而下降,供给压力因此有所减轻。玉米价格下跌,在抑制替代品进口的同时,也刺激了国内玉米消费,预计传统的饲料消费和玉米深加工消费将有明显增长。特别是市场化流通之后,经营者重新建立市场预期,政策转换期间导致的“零库存”现象不在,将导致市场阶段性需求扩大。特别是在国内玉米价格明显下跌之后,价格对供求的调节作用会在下一年度有明显的表现,国内玉米供求失衡的状况将会得到有效的纠正。玉米增量问题的解决,为化解存量矛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国家已经提出适当扩大东北地区燃料乙醇生产规模,这对于消化玉米库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今年新玉米上市之后,玉米价格并没如很多人预测的那样深度下跌,反而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东北玉米在南方地区的销售价格仍然高于进口玉米、高粱的大麦价格,进口谷物仍然可能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有人认为,出现这种局面与地方采取的挺价措施有关,是看得见的手又在起作用。客观地讲,目前国内玉米价格表现坚挺,与运输环节出现新情况关系非常之大。前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收获之后,主要流向当地的仓库,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应降低。今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不再主要流向当地仓库。现在,临储收购取消,更多的玉米需要销售,对物流的需求出现恢复,而此时物流方面出现的问题,推高了销区玉米价格。

玉米流通市场化后,多种因素影响玉米价格,玉米流通格局出现不同于之前的变化,比如农户售粮节奏的改变,区域间玉米流动方向的调整。人们注意到,尽管一段时间以来的玉米价格走势出乎预料,但国内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改变。面对当前的高价格,面对紧张的运输状况,很多市场人士担心,东北玉米外销受到抑制,销不出去,后期会不会出现明显的销售压力?价格会不会出现断崖式跌落?还有另外一种担心,就是国内玉米价格依然高于国际市场,继续刺激谷物进口,还会增加国内供给压力。

在国内谷物市场,除了存在着玉米供求失衡的矛盾,稻谷市场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供大于求问题。

2016年国家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量的籼稻和粳稻进入承储仓库,到年度结时政策性稻谷库存的结余量进一步增加。玉米用途广泛,解决库存积压问题可以采取更多的办法,而稻谷用途相对单一,库存稻谷的品质下降又快,处理库存的难度远比玉米要大。

最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稻米价格倒挂严重,刺激了国外稻米的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稻谷供求失衡。从总量上分析,2015/2016年度国内稻谷结余量达到了3000万吨的水平。连续几年供大于求,主产区库存压力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最新预测,2016年国内稻谷市场保持基本平稳,全年稻谷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32.7万公顷,达到3054万公顷;预计全国稻谷单位面积产量为6.847吨/公顷,较上年有所降低;预计全国稻谷产量为20910万吨,较上年增加85万吨。

2016/2017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18511万吨,较上年增加211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15700万吨,减少5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380万吨,较上年增加160万吨,工业消费1300万吨,较上年增加100万吨。

2016/2017年度进口大米折稻谷350万吨,较上年减少161万吨。这一进口数据来自于海关部署,我国稻米的实际进口数量比统计数据要大,大量的边贸和走私进口大米在内外价格倒挂的刺激下进入了国内市场。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的大米进口为500万吨。

国内稻谷消费本来就低于国内稻谷产量,加上进口稻米涌入国内市场,预计2016/2017年国内稻谷结余数量为2670万吨,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尽管数量较上年度有所减少。

在稻谷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国内稻谷市场的供求再平衡?有人建议通过降低稻谷收购价格的做法,向生产者发现调节生产的信号。这种做法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不失为一种选择,但问题是人为规定的价格水平能否在调节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确定性的作用。在一些稻谷产区实行休耕,可以减轻供给压力,只是休耕的耕地数量不大,可能难以达到实现国内稻谷再平衡的要求。在东北粳稻产区,既要协调稻谷与玉米的比价关系,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稻谷的销路问题。东北稻谷主产区要为市场需求而生产,不能让生产出来的稻谷只有通过存入国家仓库才能实现销售。

在三大谷物品种中,小麦的供求矛盾似乎最小。有人士讲,小麦供求基本平衡,但实际上当前国内小麦市场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2016年全国小麦产量达到1.29亿吨,较上年减少了161万吨;2016/2017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09亿吨,其中食用消费8880万吨,饲料消费800万吨,工业消费750万吨;年度小麦进口量300万吨;预计年度小麦结余量为2257万吨。

今年小麦市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收获期间主产区普遍降水,不仅严重影响了小麦品质,也影响了小麦的实质产量。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在为今年的小麦市场提供了保护的同时,也使得小麦主产区品质良好小麦价格在国家政策性收购之后,出现了明显上涨。越是主产区,国家收购越多的地方,供给越是紧张。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国家实现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目标并不一致。

从总体上判断,国内小麦供给在总量上是充足的,但在品质结构上存在矛盾,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跌,进口优质小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供应的不足。由于小麦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当前的小麦内外价差还不足以使得配额外小麦顺利进口到国内市场,因此进口小麦没有形成对国内小麦市场的更大影响。

由于国内小麦市场供给有剩余,因此需要对国内小麦生产进行适度调整。国家已经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地区调减小麦的种植面积,这些年河北一些地方的农民已经放弃了冬小麦种植,这些变化均有利于国内小麦市场实现供求再平衡。

继续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方针已经确定,但要在执行过程中积极加以完善,以实现该政策的最初目标。要努力形成市场化流通为主、最低收购价为辅助保护作用的流通模式,积极促进国内小麦市场发育。

总之,2016年国内谷物市场供给十分充足,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价格承受下行压力;玉米政策调整得以积极推进,供大于求状况有所改善;小麦和稻谷市场基本稳定,最低收购政策在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了作用,政策性粮食库存压力增加。展望2017年,国内玉米政策调整将继续推进,市场价格调节供求的作用得以发挥,产量与消费量的差距将明显收窄甚至有望消失,但是消化已有库存的任务会很重;继续执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政策,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国内小麦和稻谷生产将保持稳定,供大于求状况将延续,政策调整与完善工作提上日程。国际谷物市场价格经过大幅度下行后,回落到十年前粮食危机发生前的水平,继续下行的可能性不大,国内外粮食倒挂将得到某种程度的纠正,粮食进口压力会比上年有所减轻。

栏目主持/李 可

猜你喜欢
谷物稻谷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谦卑的稻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我的粮食梦
田野稻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