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师生极端利己主义与良愿前置教育研究

2016-12-20 20:20史余强许乃跃
成才之路 2016年34期
关键词:三观

史余强++许乃跃

摘 要:极端利己主义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及确立关键时期的高师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文章研究部分高师生极端利己主义现状及其成因,通过良愿前置教育活动,引导高师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师生;极端利己主义;良愿前置教育;“三观”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13-02

发生在少数高校的个别恶性案件,说明极端利己主义已经危害到少数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也包括高师生。高师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思想活跃,思维推理能力强,极易接受新异事物,同时也很容易被错误甚至有害的事物表象所迷惑,从而影响其正确“三观”的树立,影响其学习、交际甚至威胁到生命。高师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此,高师生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通过接受良愿前置教育,积极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未来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己主义与极端利己主义

(1)利己主义。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利己主义是“无边无际地维护自己的‘我”。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认为:“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和过分的爱。”我国学者罗国杰认为:“利己主义这种道德原则强调个人至上,把一己私利的得失视为道德上善恶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利己主义解释为: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2)极端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是把个人利益的基础建立在损人利己之上,认为个人利益始终处于最高地位,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把利己主义发展到完全极端化的道德原则。极端利己主义认为损人利己是道德上允许的,为了一己私利可以毫无顾忌地违背道德原则,甚至践踏法律规范。

二、高师生极端利己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1)改革过程中体制与机制的不健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显著发展。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西方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个别高师生不能正确认清其实质,导致从自我出发,无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机制、体制不健全,有时为个人私欲的扩张提供了平台。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出于对自我利益的保护,一些信念不够坚定的高师生就会产生极端利己主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与失衡。高校教育往往重教轻德,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是合班上课,采用满堂灌式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012年4月22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现在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受就业和社会现实的压力,就极容易受到极端利己主义的诱惑。

(3)家庭教育的不正确引导。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对人们的影响是最初、最深刻、最长久的。个别家长在生活、工作中的极端利己主义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譬如,有些家长为了一己之利而草率地离婚,没有考虑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对子女的身心带来伤害,还会让子女形成“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用顾及别人利益”等极端利己主义认识。还有些家长“爱”子心切,担心子女在利益冲突中蒙受损失,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给子女灌输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教育子女遇事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吃亏上当。

(4)大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接受新思想意识强烈,但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有限,思想上具有多元性和易变性。有的往往会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而做出一定的行为,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本质。有的盲目追求自我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缺乏严格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主体意识过分强烈,自我中心主义,注重个人本位,忽视社会本位,导致滑向个人极端利己主义。

三、实施良愿前置教育,引导高师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良愿前置教育是指借助调查了解学生心中的诸多意愿现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育措施,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良愿引导到其诸多意愿的最前面,引导学生根据排序在前的良愿做出相应的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结合师范教育特点,设计良愿前置教育内容。师范教育具有教育的专业性、教育过程的两重性(既研究师范教育又研究基础教育、既育人又要教如何育人)、教育方式的养成性等特点。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人民教师,高师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开始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优秀品格。高师院校应调查、掌握高师生的思想现状,譬如,从理想层面、学习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就业层面着手,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师范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精心实施良愿前置教育,将教育由“个人设计为中心”向“社会本位”转移,强化责任意识,为高师生的价值观体系的建立指引方向、确定目标,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地抵制极端利己主义的危害。

(2)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学生做到良愿前置。大学环境对高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对高师生进行抵制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教育,就必须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要对校园里的书籍报刊、文化交流活动进行严格审查,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校园竞争环境。学生在校园里追求的“利己”,有时充分地表现在“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干部、优秀学生等)和惩罚(纪律处分等)方面。因此,要杜绝评判中的不正之风,坚决不让私心过重的学生钻空子。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竞争风气和氛围,引导高师生做到良愿前置,帮助高师生抛弃极端利己主义,不再唯利是图,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注重良愿前置教育实效性。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利他的,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志愿者本身来讲,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们为了集体的利益共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个人利益融入到集体利益中。实践是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集体的约束和监督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对比,大学生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高校在实践中进行良愿前置教育,能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到极端利己主义对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危害,从而提高对极端利己主义的辨别能力。

(4)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良愿前置主动性。康德说:“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良愿前置教育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主体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的、有价值的人看待,即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区别于他人和客体的主体,主动地协调自己与社会、文化、自然、他人的关系,并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阶段是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趋向完善的重要阶段,主体必须懂得自身价值并能够以此来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高师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良愿前置教育,调动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作用,激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结束语

极端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对大学生极端利己主义的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他的“四句教”中,指出了良愿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高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仍具有很强的可能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研究高师生意愿特点和现状,充分利用良愿前置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帮助学生认识极端利己主义的危害,从而对高师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六辉.大学生利己主义思想现状及思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4(01).

[2]张春和.大学生价值观偏异倾向的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

[3]王立仁.问题与对策——大学生生活进行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程炼.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三观
不出意外,你会跟“三观不合”的人结婚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责任、价值与力量
婚姻里,人品决定底线,三观决定上限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评韩国电影《许三观》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