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地域文化解读萧红小说的多重内蕴

2016-12-20 22:30赵越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萧红

赵越

摘要:萧红,作为东北黑土地上的一朵白莲,其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文化视域的角度来探寻萧红创作的多重内蕴。透过制度文化层面的萨满宗教、行为文化层面的风情民俗、心态文化层面的精神向度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蕴含的对启蒙色彩的展现、乡土情结的追怀、死生存在的追问的丰富思想内涵。

关键词:萧红;东北地域文化;精神内蕴

一、制度文化层面的萨满宗教——启蒙色彩的展现

在茫茫无涯的北中国土地上,孕育着一支古老、有力的原始自然宗教——萨满教,它作为东北诸民族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长期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萧红的小说中,时常着力渲染这种萨满文化影响下的祭祀、祈福、跳神驱鬼等相关场面,并于这种描写背后,揭露人物悲剧化的命运,直击落后文化信仰的滞固与腐朽。比如《呼兰河传》中关于跳神的描写:“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并且,这水是滚烫的热水,晕倒了还要被针扎醒。

不难看出,人们在遭遇苦难和困境时,第一反应是将个人的主体能力弱化,通过将命运交附于天地神灵的方式而心安理得的过活。这种盲目的信仰实则体现着人们内心强烈的无助感和空虚感,他们没有多余的精神活动,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面对一系列声势浩大、玄乎其玄的仪式时,这群古老原始的民众兴奋地以此为寄托,去释放自己对于无法把握与掌控事物的惶恐不安,暂时忘却烦忧。

然而,谢鬼敬神的仪式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困扰,反而是对生人的摧残和对生命的耗竭。可以说,萧红直接继承了鲁迅先生对封建落后文化和国民精神状态的批判与思考,以一名新女性知识分子的身份看到了这种原始蒙昧信仰的虚妄,她对萨满文化的表现蕴含着其企图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的热望,带有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

二、行为文化层面的风情民俗——乡土情结的追怀

“萧红不论在写什么,在讲什么样的故事……都有与萧红血肉相连的日夜萦绕的风物做背景” ,纵观萧红的小说,的确如此。空旷寂寥的东北田间图景,低俗琐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编麻鞋、提亲、唱秧歌、五月节家家门前挂葫芦、七月十五看河灯等民间风俗,共同组成了宛如背景墙一般的存在,奠定了小说鲜明的地域特色,显现出东北民间生活真诚、恣意的一面,朴质自然而不加修饰。

萧红正是通过对这些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乡情民俗的描绘,表现出自己对于这片遥远故土的怀念与追忆,她力图在小说中完成一种对乡土文化的回溯与祭奠,具有深厚的底蕴和高远的意境。她不回避乡村人性固有的弊病和落后繁冗的习俗,而是从整个民间风貌进行铺叙,将所有的优劣好坏一律转化为盛景难在的悲戚,从而显现出一种故去的美,带有挽歌情怀。这正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物哀”相类似,即情感主体在面对自然风物、人间世情之后所产生的“怜爱、共鸣、同情、哀伤、悲叹”等诸多情绪,而我们在品读萧红小说的过程中,恰恰能够深刻体味到在或隐或显的现代社会文明冲击下,萧红面对过往自然景观、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的逐渐消退所传达出的哀怜落寞地情素,不消说,这正是一名漂泊者对于故土的眷恋和追怀,余韵婉转而悠长。

三、心态文化层面的精神向度——死生存在的追问

东北地域性格主要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方面,漫长严寒的冬季滋生出抵御苦痛与灾难的能力,少数民族的聚居焕发出野性与力量的源泉,因此东北地域的人们往往显示出较其他地区更为坚韧厚重、顽强执着的精神品格,这就为我们解释了他们缘何能在命不如菜棵的时代中,在受尽各种屈辱与忍耐之后,仍然不计前嫌地辛勤劳作,寻找生的出路。比如冯歪嘴子,其一生都在上演着“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显现出了一种极具力量的生命的延展。

另一方面,长期的异族统治和地理位置的偏安,又使得黑土地上的农民将奴性意识扎根,终年沉浸在这片古老的故土间,以简单、滞缓的思维方式去生产劳作。这种保守偏安的处世心态,主要表现为对自觉的生命意识和对具体的人生目标的缺乏和丧失。他们更多的关注眼下的安稳——有时是一匹老马的生死,有时是一块豆腐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是被忽略的。

不难看出,萧红作品以东北土地孕育下的人的多维度的心态文化层面为基点,将小说引向了关于存在价值的思考——既凸显出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又剥露出存活的无目的性,具有纵深的哲学意味。在自我周旋的漩涡里,纵使生的全无意义,也仍然耗尽一生与之挣扎,是生命本身的苦痛。萧红将这份人生的无奈与悲凉力透纸背,为读者揭示出整个人类的大悲与大爱,使作品显现出一种无法超越的永恒的高度。

四、结语

有人说,阅读萧红的作品,“很难说清楚你感到了什么,抓住了什么——你当然感到了什么,可是你说不好他们究竟是什么,说出的总与你的感受若即若离。”的确,萧红的小说,是复杂又难以言明的,她在对东北地域文化的蓄意刻画与不经意的点染之间,生发出多种交错复杂的情感,也许,这是因着一名女作家敏感而细腻的情怀,又或许,这是她给予这片土地的最炽热的爱与凄婉的哀悼。

参考文献:

[1]萧红.生死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2]萧红.呼兰河传[M].译林出版社,2012.

[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女性作家间的互文架构与阐释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再也没有响起的琴声
萧红的遗憾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留得红楼与他人
萧红为什么这样红
端木蕻良被“负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