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话语法治”保障网络安全

2016-12-20 16:30
网络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话语权网络空间

互联网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利剑,在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同时,也带来了公民个人隐私泄露以及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因此,更凸显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重要论断,从而将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能否拥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福祉。庞大的网民群体,不断变化的网络形势使得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把握网络安全的丰富内涵,要立足于国家安全的视角,紧紧抓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一核心,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重;努力提升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牢牢把握住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将网络安全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让网络安全治理有法可依。

技术:网络安全的“命门”

由信息社会催生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安全格局,要想在新的环境中处于领先优势,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紧跟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中的趋势,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来构筑网络安全,才能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不受侵犯。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牢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信息时代的创新能力是比资本、资源更能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必须认识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命门,离开了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来谈网络安全无异于沙上筑塔。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建立战略清晰、产业先进、技术领先、攻防兼备、整体推进的网络安全创新发展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网络安全的本质特征时指出: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构筑网络安全体系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不能闭门造车,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安全是开放条件下的安全问题。在理解网络安全与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时,既要坚持安全是开放的前提,坚决摒弃那种认为应该对互联网放任自流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开放是安全的基础,坚决反对那种认为互联网过于危险复杂因此直接一封了之的僵化观点和陈旧手段。

话语:要占据舆论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从而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边界,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空间”,而网络话语权也成为各国在国际话语权博弈场中的新角力点。

在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构筑网络安全体系之外,还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大国网络安全的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同时也是话语权的博弈。由话语产生的权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在国际网络安全议题中发挥自身影响力。网络安全与话语权建构是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缺乏强大的网络空间话语权,难以真正建立稳固的网络安全;缺乏一个稳固的网络安全体系,就无法在国际网络空间获得足够的话语影响力。

当前我国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仍明显滞后于综合国力提升,严苛的国际舆论环境使得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推进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网络安全话语权。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话语规则的制定,营造有利中国的国际话语语境,善于利用境内外媒体,用多元声音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网络安全对外体现在国际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对内则体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网络意识形态总体趋势向好发展,但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公共事件频发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处理好网络安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关系,主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活动空间,加强对网络正常民意表达的保护力度。

法治:网络安全底线与基石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安全治理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色情泛滥、网络谣言屡禁不止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新兴领域,中国正在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如何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理念贯穿于构筑网络安全整个过程将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的工程。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构建网络安全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脱离法治的互联网,只会沦落为一个技术丛林,充斥技术性的暴力和野蛮。实现网络安全法治化科学化,就要将“依法管网、依法办网和依法上网”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个人和组织在使用互联网时要遵守法律底线,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国家要以法律引导互联网的有序发展,保障网络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网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仍会不断出现,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只有主动探索网络空间的属性特征,不断研究其变化和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实现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目标。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话语权网络空间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