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6-12-22 06:15张丽丽丁名夫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饮酒典型

张丽丽,丁名夫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丽丽,丁名夫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1094名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危险行为的因素中,有7.1%是可以由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所解释的。

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危险行为;典型相关分析

1 问题提出

近几十年来,来自国内外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学者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研究。他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危险行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从事危险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即直接对其当前的健康和发展产生危害并间接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同伴是影响青少年危险行为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伴在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1]。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以后,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之于儿童期有所减少,父母和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伴随着青少年同伴之间交往增多,同伴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强。当个体进入到大学,成为大学生后,绝大多数的学生远离家庭和父母,过着寄宿生活,与同伴朝夕相处。因而在大学阶段,个体与同伴交流、互动的时间和机会较之于人生其他时期大幅增加。Borsari和Carey的研究发现,和其他阶段相比,大学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同伴的影响较大。

同伴对青少年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同伴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近年来,同伴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消极影响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在这其中,同伴不良行为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维度。

国外学者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上,同伴不良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在青少年发生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上,同伴有不良行为是一个促进因素[2];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青少年做出危险行为的可能性是没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的数倍[3]。如果同伴有较多的不良行为,青少年自身的危险行为相应也会比较多,如暴力行为和攻击性行为[4,5]、鲁莽驾驶[6]、酗酒和药物滥用[7]、逃学[8]、吸烟[9]等。Engels和Bogt通过考察同伴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朋友关系密切的青少年会积极地参与危险行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同伴关系的表面现象与青少年的药物滥用、违法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饮酒、服用大麻或卷入违法行为的青少年会引起他们的朋友的更多关注,从而从其所在的亚文化群体中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青少年在选择朋友时,奉行的原则是行为、态度和认同标准的相似性,这就决定了他们与同伴是相似的[10]。

国内学者在对同伴不良行为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同伴的吸烟、饮酒行为紧密相关[11]。青少年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同伴中榜样所拥有的不良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12]。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起到了偏差训练的作用[13]。

鉴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危险行为与同伴不良行为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同伴教育预防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是当前教育实践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山东省四所高职院校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1157名同学作为被试。经检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94份,问卷有效率为94.6%。被试的文理、性别、年级分布状况见表1。

表1 被试的分布情况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

本研究所用来考查高职生危险行为的问卷是支愧云[14]修订的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问卷(Youth Risk Behavior Suivey Questionnaire,YRBSQ)。问卷的题目一共有60 个,包括九个维度:意外伤害、暴力伤害、不安全的性行为、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与其他药物使用、减肥行为、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另外,在问卷中加入网络成瘾这一维度,作为危险行为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共同进行调查。

2.2.2 同伴群体特征问卷

使用“同伴过失行为问卷”来考查高职生的同伴群体特征。由青少年自我报告自己的朋友中有多少人曾经出现过问题行为。该问卷由Elliot等人编制。本研究采用该问卷测查高职生交往的同伴所表现出的各种危险行为的水平。问卷包括10个项目,如“打架”“每天至少吸烟 1 次”“看色情电影或小说”等。问卷总分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交往同伴的问题行为水平越高。经分析,在本研究中,问卷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为0.718。

2.2.3 同伴价值取向问卷

使用自编问卷“过失行为的同伴评定问卷”来考察同伴对过失行为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报告如果自己有过失行为,自己的同伴会对这种行为有什么样的评价。问卷共16个项目,正向的题目1、2、8、11、15不参与计算,其余的题目计算平均分。分析发现,本研究中问卷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为0.655。

2.3 施测方法与研究程序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分学校,分年级,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研究者为主试,辅导员老师回避。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与分析。

3 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X 组变量是问卷中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两个维度的得分,Y组变量是危险行为量表中十个维度的得分,对二者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两个典型相关系数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性水平( p<0. 05) 。表2即为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摘要表。

从表2典型相关分析摘要表可以发现:

表2 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与危险行为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摘要

注:抽出变异百分比=冗余分析或称交叉解释比例,(CV1-1)=0.66524表示第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中由本组变式代表的比例。重叠=第一组观测变量总方差中由第二组的变式所解释的比例,下同。

图1 典型相关分析路径图

1. 0.528 (p< 0.001)是第一对х1与η1的典型相关系数(ρ1),0.278(ρ12)为其确定系数。此数据表明,Y组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η1) 总变异量的27.8%可以由X 组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х1)来解释。х1占X 组变量总变异量的66.5%,η1可以解释Y组变量总变异量的24.8%;X组变量透过х1可以解释Y组变量总变异量的6.9%。

2. 通过检测X 组变量、Y 组变量与第一个典型相关的结构系数(亦称典型负载系数)的相关发现,在X 组变量中,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与第一个典型因素有高的相关;而Y组变量中,则以吸烟、饮酒、意外伤害、网络成瘾、不安全性行为、暴力伤害、不合理饮食、离家出走与自杀与第一个典型因素有高的相关。

因此,X 组变量与Y 组变量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的关系是由X组变量中的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两个维度透过第一个典型因素,和Y组变量中的吸烟行为、饮酒行为、意外伤害行为、网络成瘾行为、不安全性行为、暴力伤害行为、不合理饮食行为、离家出走与自杀行为有较高的相关。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都同时作用于十个危险行为。其中,意外伤害、暴力伤害、离家出走与自杀、吸烟、饮酒、不安全性行为、网络成瘾、不合理饮食的结构系数为正数,可见同伴群体中发生危险行为的人数越多,同伴对高职生的危险行为评价越积极,高职生越易发生以上危险行为;而缺乏体育锻炼、减肥的结构系数为负数,说明同伴群体中发生有这类行为的人数越多,同伴对高职生的这类行为的评价越积极,高职生越不易发生这两类行为。

3. 如果以危险行为为控制变量,而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为效标变量,则控制变量在第一个至第二个典型因素的重叠部分,共计19.2%。换言之,十个危险行为控制变量经由第一、第二典型因素共可说明高职生同伴群体特征、同伴价值取向总变异量的19.2%。

此外,表2显示,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两个维度透过第二对典型因素可以解释危险行为十个维度的0.2 %,由于解释率比较低,所以不再解释。由两个重叠指标之和可知,在影响危险行为的因素中,有7.1 %是可以由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所解释的。

4 讨论

在影响危险行为的因素中,同伴群体特征和同伴价值取向可以解释其中的7.1%。这表明,同伴因素对高职生的危险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同伴中犯有过失行为的人数越多,个体越倾向于发生危险行为,同时,个体发生危险行为的倾向与同伴对个体危险行为的评价成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5]。Lauer等人通过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与其对自己同伴的吸烟行为、态度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同伴不吸烟和同伴吸烟的青少年相比,其本人吸烟的差别非常明显,前者为4%,后者为38%;同伴的赞许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青少年的同伴中吸烟的人数越多,则青少年就更有可能吸烟。Friedman等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第一次吸烟时其同伴在场。林丹华、方晓义的研究发现,最要好同伴吸烟与青少年吸烟行为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本人也吸烟的比例大约是最要好同伴不吸烟的青少年的7倍[16,17]。对饮酒行为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饮酒行为与同伴饮酒人数的多少、饮酒行为的程度密切相关。同伴中饮酒的人数越多、程度越高,对青少年造成的压力就越大,青少年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与群体其他大多数成员一致,就会选择饮酒,以免在群体中被孤立。

青少年与不良同伴的互动使其问题行为得到加强。这种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种过程称为“选择(过程)”,即青少年在选择朋友时会选择那些拥有与自己类似行为的朋友。另一种过程称为“社会化”,即结交有问题行为同伴后的青少年会受其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而产生与其类似的行为。这种“社会化”过程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伴影响的易感程度、与同伴接触时间的长短、同伴关系的重要程度。“选择(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交织的:有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在选择同伴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同样有问题行为的青少年,而这种选择以及与有不良行为的同伴间的交往又导致其本身问题行为的增多。

5 教育建议

针对高职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日常的预防、教育工作中应重视个体所拥有的同伴对他的影响,而不是单单针对个体自身来开展工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以后的青少年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对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和采纳的程度要大于家长和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同伴教育来开展对危险行为的预防工作,即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其特点是形式灵活,易于被青少年接受。首先,有目的地培训在青少年群体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向其传授预防危险行为的知识和技巧;其次,由接受培训者向其同伴群体中的青少年传播这些知识和技能,甚至向群体之外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1] Harris J R.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2] Farrington D. Conduct disorder, aggression, and delinquen-cy[J]. In Lerner R,Steinberg L.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2004: 627-664.

[3] Gardner M, Steinberg L.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 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5,41:625-635.

[4] Caims R B,Caims B D, Neckerman H J,et al.Social networks and aggressive behavior:Peer support or peer reje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815-823.

[5] Espelage D L,Holt M K, Henkel R R.Examination of peergroup contextual effects on aggness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2003,74:205-220.

[6] Simons-Morton B,Lerner N,Singer J.The observed effects of teenage passengers on the risky driving behavior of teenage drivers[J].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5,37:973-982.

[7] Chassin L,Hussong A,Barrera M J,et al.Adolescent substance use[J].In Lemer R,Steinberg L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New York,2004:665-696.

[8] Caims R B, Caims B D,Neckerman H J.Earlyschool dropout:Configurations and determinants[J].Child Development,1989,60:1437-1452.

[9] Fuemmeler B F,Taylor L A, Metz J A E,et al.Risk-taking and smoking tendency among primarily African American school children:Moderating influencesof peer susceptibilit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2002,9:323-330.

[10] Vaus A 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and intervention[J].Praeger publishers,1988:17-18.

[11] 方晓义.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

[12] 芦咏莉,董奇,邹泓.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13] 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4] 支愧云.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15] 王素华,李新影,陈杰.父母监管和温暖与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99-503.

[16] 林丹华,方晓义.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28-34.

[17] 林丹华,方晓义.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31-36.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01

2016-10-12

B844.2

A

1009-2080(2016)06-0005-05

猜你喜欢
高职生饮酒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陶渊明 饮酒》
与猫狗共饮酒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