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社会支持通过主观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2016-12-22 06:15邝廷舜王才康许晓梅林小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观幼儿教师人格

邝廷舜, 王才康 ,李 城, 许晓梅 , 林小燕

(1.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 教育系,广东 韶关 512009; 2.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客观社会支持通过主观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邝廷舜1, 王才康2,李 城1, 许晓梅1, 林小燕1

(1.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 教育系,广东 韶关 512009; 2.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目的:在区分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探讨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的机制,即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戴忠恒、祝蓓里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以及肖水源编制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来自广东省三个城市14所幼儿园的50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355(p<0.01);(2)主观社会支持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之间部分中介作用显著。结论:(1)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是不相同的,但两者有一定关系;(2)客观社会支持能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而且通过主观的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

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中介作用

在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当中,社会支持是其中一个广受关注且研究颇多的变量。但社会支持作为一心理学概念,其内涵并未达到统一,研究者对其本质有不同的理解[1]。比如Sarason等人强调社会支持的主观性,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2]。Myers则强调社会支持的客观性,认为社会支持由能够提供物质和人际资源的社会关系构成[3]。Cohen则同时强调社会支持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为了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社交网络提供的心理和物质资源[4]。在有关社会支持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中也可看出这一点。比如,有的是测主观的社会支持,如领悟的社会支持量表(PSSS)[5],而有的量表则有主观的支持(尊重和理解的支持)又包括客观支持(物质和人脉关系的支持),如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1][6]。因此区分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同时探讨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也是有意义的问题。从文献调研来看,虽未见从理论上探讨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关系,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的文献。但仍能从一些文献的数据中觅得提出假设的依据。如在胡芳芳等人的研究中[7],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的相关为0.34;陈宏吉等人的研究中[8],此相关达0.572,辛启俐等人的研究中[8],此相关达0.290。据此提出假设1: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即两种社会支持有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其区分性。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众多的学者围绕着“社会支持与健康”这一主题对社会支持对健康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1] [9]。近期的研究也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8]、生活事件(即压力)[10]有直接的影响(直接效应)。以上分析区分了客观的社会支持和主观的社会支持,认为它们不同但又有联系,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健康构成一个中介模型。即客观社会支持可能通过主观社会支持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中介效应)。基于对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及假设1的理解,提出假设2:主观社会支持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或部分中介的作用。假设2的核心思路是客观支持要转化为主观社会支持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作用。假如这一机制获得证实,那么这一机制完全是心理性的,得到满足,个体变得更加自信等等。对于社会支持如何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有三种作用机制[9]:主效应模型(即直接影响)[11]、缓冲作用模型(即调节作用,和其他变量一起作用)[11]及动态效应模型(即相互影响)[12]。现在看来,这三种解释可能还不够深入或全面,而中介模型某种程度上可以提供一种机制上的解释。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除了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外,能否影响其它呢?借助16PF应用人格因素的测评功能。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客观支持要转化为主观社会支持,进一步影响个体的专业成就、创造能力与环境适应。事实上,近期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还影响学业成就[10]、学校适应[13]应对方式[13]等,这些为扩展的中介模型提供间接的实证证据。同时鉴于和假设2同样的逻辑,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客观支持要转化为主观社会支持,进一步影响个体的专业成就、创造能力与环境适应。假设3:主观社会支持在客观社会支持与专业成就、创造能力与环境适应之间起中介或部分中介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广东省的三个地级市选取14所幼儿园,选中的幼儿园所有全部教师均参与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共570人。剔除部分不完整的问卷及6名男性教师的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501份,问卷有效率87.9%。其中已婚367人,未婚134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为33.09岁(年龄的标准差为9.198); 其中公办幼儿园308人、集体所有制幼儿园82人、民办幼儿园111人;本科或以上学历97人,专科学历幼儿教师239人,中专或以下学历幼儿教师共165人。

1.2 工具

1.2.1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14]

采用华东师大戴忠恒、祝蓓里修订的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是一个双极量表,由187道题目组成,从16个维度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作出了解。除此以外,16PF还可以对次级因素记分。次级因素有八项。前四项次级因素(X1-X4)一般为临床心理医生感兴趣[15]。后四项次级因素(Y1-Y4)称为应用性人格因素。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是以统计标准和社会适应性标准这双重标准为根据的。在使用16PF的过程中,将16因素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1-10分) ,再运用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演绎出来的特殊公式, 得出Y1(心理健康人格)、Y2(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Y3(创造能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4(环境适应人格因素)的均值、标准差等数值。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6]

SSRS由肖水源编制。共10 个条目,包含3 个维度: 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本研究仅使用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量表。分数由有关条目得分相加得到,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两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3和0.651。

1.3 问卷实施与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温忠麟推荐的方法[16],采用层次线性回归的进行中介模型检验,有些还进一步进行Sobel检验以确定中介效应是否真的存在。

2 结果

2.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主观社会支持与客观社会支持的相关为0.355(P<0.01)。从表1同时可以发现,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分别与心理健康人格、专业成就人格、环境适应人格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但这两个社会支持与创造能力的相关不显著。

2.2 中介模型检验:线性回归分析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注:*P < 0. 05,**P < 0. 01,***P < 0. 001,同下。

表2 线性回归检验中介模型

由于表1中的创造能力与客观、主观的社会支持没有相关,因此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没有创造能力。表2报告了分别以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的结果。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模型1和模型2中回归系数均显著,说明主观支持在客观支持与心理健康人格、专业成就人格之间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在模型3中,第三步回归分析有一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因此进一步进行Sobel检验,按国内研究[17],Sobel检验时临界值应低于0.97。 得到Sobel检验的统计量Z=1.627>0.97,故P<0.05,因此可以认为主观社会支持也在客观支持与环境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按按温忠麟推荐的公式[16],三个模型的中介效应分别在总效应中占比为29.3%、36.7%和15.4%。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5,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本研究的假设1得到证实。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研究中的结果基本一致[7][8][18][19]。根据心理测量学中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的理论,说明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性。有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将两者混为一谈,在研究中简单地把两者的得分相加是不恰当的。在心理学研究中要区分这两个概念,在有关模型建构中有时要同时考虑这两个概念。此外,根据相关研究的实践,也把相关关系解释为相互影响。因此上述结果,即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大,说明客观的社会支持与主观的社会支持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或转化,但这种影响或转化并不大。

本研究发现,主观社会支持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9.3%,即本研究的假设2得到证实。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表明,实际社会支持(即客观社会支持)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社会支持)对抑郁起缓冲作用(实际上应该是中介作用)[18]。这个部分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支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效应,另一是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容易理解,物质的支持或人际的帮助,也即客观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这可以用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作用模型(和别的变量一起作用)加以解释。

至于间接效应,即客观社会支持通过主观社会支持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看做两个过程,一是客观社会支持对主观社会支持之间的影响或转化;二是主观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第一点上面已有论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化可能不是很大,而且可能因人而异。比如有研究表明,在相同情形下(如客观支持相同),谨慎性和开放性高的人更能感知别人的支持[19]。第二个路径,即主观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似乎很难有主效应模型(即直接影响)、缓冲作用模型(即调节作用)或动态效应模型(即相互影响)加以解释。但至少是通过主观社会支持,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过程是心理性的,可能是个体被尊重被理解,或是情感上得到支持变得更乐观,或是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等等。这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同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加以解释。

本研究的假设3得到了部分证实,即客观社会支持通过主观支持的中介作用,除了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外,还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就和环境适应,但没有影响幼儿教师的创造能力。这里(16PF)的专业成就大致上就是工作绩效,而环境适应大致上是社会适应性,而非一般的适应(adjustment)。有关文献中也有类似的发现,比如有研究证明上级支持(或领导支持)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20],也有研究证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包括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1]。结合上面假设2的结果,本研究认为建立一个理论来解释主观社会支持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1)中介模型检验采用的是显变量的方法(层次线性回归),没有采用潜变量的方法(结构方程模型);(2)研究设计采用常规的横断面设计,没有采用纵向的追踪研究设计(如交叉滞后设计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期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改进。

[1] 肖水源,杨德森.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183-187.

[2] Sarason B R, Pierce G R, Shearin E N,et.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60

[3] 刘晓. 中国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4] Cohen 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59:676-684.

[5] 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 [C]∥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31-133.

[6]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98-100.

[7] 胡芳芳,桑青松.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5):666-670.

[8] 辛启俐,辛启玲,孟岩.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专业决策自我效策间的中介作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69-73.

[9]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10] 叶宝娟,胡笑羽,杨强,等.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效能和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 [J].心理科学,2014,(2):342-348.

[11] Turner R, Grindstaff C, Phillips N. Social support and outcome in teenage pregnancy[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0, 31: 43- 57.

[12] Munroe S, Steiner S.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 Interrelations with preexisting disorder, stress and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6, 95: 29- 39.

[13] 安芹,李旭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0):796-800.

[14] 戴忠恒,祝蓓里. 修订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54.

[16] 温忠麟,刘红云,侯杰泰.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3-76.

[17] 杜岸政,古纯文,丁桂凤. 心理学研究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意义及方法评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8):578-583.

[18] 叶俊杰. 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5):1141-1143.

[19] 李文道,邹泓,赵霞.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4):868-871.

[20] 张天.卡特尔16PF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1] 董增云.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642-644.

(责任编辑:刘学伟)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Outcome Variables

KUANG Ting-shun1,WANG Cai-kang2,LI Cheng1,XU Xiao-mei1,LIN Xiao-yan1

(1.Shaozhou Normal College,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Guangdong 512009; 2.School of Psychology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Purpos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some outcome variables such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Method]: A questionnaire which contains a Chinese version of Cattle's 16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a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was administrated to 501 pre-school teachers who came from 14 kindergartens in three cit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esults]: (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0.355(p<0.01)and (2)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a mediator variable partly between enacted social support of and pre-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Conclusion]: (1) Enact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ad some overlapping on concepts, but they were distinct constructs. (2) The affecting role of enacted social support to pre-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wa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the mediating role;enacted social support;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03

2016-11-1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4XJY08);韶关学院科研项目(韶学院〔2013〕205-38)。

邝廷舜(1968-),男,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讲师。

B848

A

1009-2080(2016)06-0014-05

猜你喜欢
主观幼儿教师人格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漫画之页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