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多彩四季”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2016-12-22 05:15厉彦林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5期

厉彦林

鲍尔吉·原野

方爱华

王剑冰

【明】沈 周

漫步“多彩四季”
——苏教版七(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助学寄语

一年四季,风光流转,大自然仿佛一位丹青大师,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云变幻的画卷。本单元,初初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漫步“多彩四季”!

漫步“多彩四季”,我们可以欣赏到朱自清笔下色彩明丽的“春”之序曲;可以品味到老舍先生笔下温情脉脉的“冬”之颂歌;可以感受梁衡散文中夏天旋律的紧张、热烈和急促;可以体会罗曼·罗兰诗篇中秋日情境的明澈和闲逸;还可以领略郦道元笔下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以及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观。

四季景色真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初初认为,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体验鉴赏作品之美。

首先,要把握文章的语言美。初初发现,本单元五篇文章都是写景的文章,作者善于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四季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生动,描摹准确。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要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初初认为,散文不但需要诗一般的语言,还需要有诗一般的意境。“意”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境”是寄托作者感情的景或物。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可以激发情感共鸣,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

再次,要理解文章的人情美。写景的文章并非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描写往往都融入了人物的感情。阅读本单元的文章,我们还要善于捕捉作者的独特感受,从景物描写中梳理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章的人情之美。

请同学们和初初一起,在文本深处徜徉,去领略春的旖旎,夏的绚烂,秋的温情,冬的静穆;去感受大自然这位丹青大师的无限魔力和古今作家的文字魅力!

本期主持

王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麻中学。

延伸文本

《春》拓展阅读——

听春

厉彦林

“春打六九头”。又是一年芳草绿,春风十里杏花香。立春第二天,下了一场小雪,可谓第一场春雪。春天确实挡也挡不住,走到户外,长长地、深深地吸一口气,异常清爽惬意。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春天已如仙女般飘然而至,春天的大门已经打开,只要屏气凝神地聆听,自然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不小心,思绪在春天的声音中滑倒,与春娃扭成了一团……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每时都有新生命在萌动,每刻都有新希望在诞生。春天的脚步是轻盈的、匆忙的,又是舒缓的、美妙的。济南这座城市春脖子特别短,不几天光景,人们就脱下棉衣换上衬衫了。城里的春天,无非是道路两旁的树木由枯到荣、草坪由黄变绿。城市的季节变换主要集中在视觉上,春天的声音已被烦杂的噪音掩埋,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乡间的春天。闭上眼睛,脑海里悄然展开这样的画卷:天高,云淡,田野空旷,和风拂面,野草如织,野花似锦。春雨绵绵,春雨声声,一场春雨一场暖。细腻柔婉的春雨过后,几朵白云点缀着蔚蓝的天空,密密匝匝的花草探出尖尖的脑袋,青春的希望陡然钻破残雪覆盖的土层。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农家日子过得紧巴,一下雨河边就齐刷刷地冒出苦菜、灰菜、马齿苋、荠荠菜、野韭菜、野葱等可以充饥的野菜。河岸柳林含烟,所有花草都在风中翩然洒脱地舞蹈,一幅北国早春画卷被春风徐徐展开,透出久违的清韵、旷达与飘逸,还有不尽的淡雅与从容。

暖洋洋的西南风一吹,动物也从酣睡中苏醒了。催春的布谷鸟从田野掠过,我分明看到它的翅膀上写着的艰辛与沧桑。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衔着春光,呢喃着返回家乡,有的衔泥筑巢,有的嬉戏云间,舞姿翩跹。河湖上的冰开始消融,在水底下憋了一冬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勤快的鸟儿吵醒花草憋闷一冬的梦。山前屋后,报春花、玉兰花、桃花、杏花、梨花摇曳一树的金黄、粉红、雪白,引来蝶飞蜂舞。

树木新抽的枝条,像一双双挥动着的手臂,在拥抱新娘般的春天。此时,人们可以静静地坐着或者躺着,尽情沐浴暖洋洋的春光,享受春风的飘逸和轻柔,咀嚼阳光的味道。河岸上的男童,劈下几根光滑的嫩柳条,小心翼翼地拧开绿树皮,抽出里面那白花花的枝干,剩下外面绿油油的皮,制作成柳笛、柳哨、柳号,然后再做一顶柳帽。一群穿着红裙子的孩子正在远处的草地上雀跃,“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的童稚歌声悠悠飘来。不远处,头上别着野花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畦垄间追逐、嬉闹,采野花,挖野菜,银铃般的笑声萦绕在空旷的田野。农民开始耕田播种,累了就坐在田头喝碗水、抽根烟,片刻之后,张开喉咙,长吸一口气,吆喝起野味十足的赶牛调,粗犷的山歌如烈性老白干,把田野灌醉了。那清脆的笛声、笑声,哗哗的河水声,粗犷的吆喝声,汇集成和谐优美的乡间协奏曲。

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舞,野花在笑,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了。寒冬过后是暖春。只要我们用耳朵听,用心听,用生命听,用灵魂听,就必定能倾听到春天的脚步声,烦恼和疲倦顿时烟消云散,自由豪放的心境融入自然,在春天里绽放律动的生命和蓬勃的希望。春天从不吝啬春光和春色,春天的脚步正与心灵合弦、与时代合拍,带着我们的梦想,奔向阳光的方向。万物接受着春天的恩泽,点燃刻骨铭心的激情与五彩斑斓的梦想。

春天的脚步,是生命自由舒展的胎音,是大自然永恒的心跳和铿锵的脉搏,是春天豪放的歌声和庄严的承诺。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2015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5月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听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描绘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抒发了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缤纷多彩的诗意空间。

全文以春天的声音为线索,在对客观物境的描写中融入了主观感情,营造了物语与情语交融的意境,使笔下的春天充满着生命气息。如“那清脆的笛声、笑声,哗哗的河水声,粗犷的吆喝声,汇集成和谐优美的乡间协奏曲”将春之声写得充满人情味,有和谐之韵;“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舞,野花在笑”将春天的景物拟人化,画面充满着动感,洋溢着对春天降临的喜悦之情。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情感是意境的灵魂。《听春》语言灵动,意境深邃,不但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了春天的特征,写出了春的韵致,而且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融入了对大自然的真挚感情和对生命的认真思考。

读有所思

1.文章第二段,作者是怎样表现北国乡间早春“旷达与飘逸”“淡雅与从容”的意境的?

2.你聆听过春天吗?结合文章营造的意境谈谈你的感受。

《济南的冬天》拓展阅读——

雪落在雪里

鲍尔吉·原野

雪落在雪里,算是回到了故乡。

雪从几百或几千米的空中旋转、飞扬,降落到它一无所知的地方,因为身边有雪,它觉得回到了故乡。

雪本来是水,它的前生与后世都是水。风把它变成了雪,披上盔甲和角翼,在天空慢慢飞行。雪比水蓬松,留不住雨水的悬崖峭壁也挂着毛茸茸的雪花。雪喜欢与松针结伴,那是扎帐篷的好地方,松针让雪变成大朵的棉花。天暖时分,松针上的雪化为冰凌,透明的冰碴儿里针叶青葱,宛如琉璃。天再暖,冰吝惜地淌为水,一滴一滴从松枝流下,流进松树灰红色鱼鳞般的树皮里,与松香汇合。雪落在松树上,极尽享乐。

白狗背上落了雪,白狗回头舔这些白白的雪花,沾一舌头凉水。雪落多了,狗身上多了一层毛。白狗觉得这是走运的开始,老天可以为白狗下一场白雪,世上还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呢?雪花落在白马身上,使它的黑瞳更像水晶。没有哪匹白马比雪还白,雪在白马背上像撒了盐。雪使白猫流露肮脏的气质,雪让乌鸦啼声嘹亮。乌鸦站在树桩上看雪,以为雪是大地冒出的气泡,或许要地震。乌鸦受不了在雪地上行走踩空的失落感,它觉得这是欺骗,每一个在雪地上行走的生灵都觉得受到了欺骗,一脚踩一个窟窿,脚印深不可测。

雪填满了树洞,这些树洞张着白色的大嘴,填满雪。灌木戴上白色的绒帽。雪落在河床的卵石上,凹凸不平。石头们——砾石和山岩盖上了被子,雪堆在了它们的鼻尖上。雪从树梢划过,树梢眼花缭乱,伸出枝杈却抓不到一片雪。雪习惯于下下停停,雪迟疑,不知是否继续下。雪让乡村的屋脊变得浑圆,草垛变成巨大的刺猬。老天爷下雪比下雨累,就像打太极拳比做广播体操累。下雨是做操,下雪要用内力,使之不疾而徐,纷纷扬扬。老天不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根本下不了雪,最多下点儿霜。

雪花死心眼。前面的雪花落在什么地方,它一定追着这片雪也落在那个地方,或许比前一朵雪花还早一点落在了那里。那里有什么?咱们看不出所以然,看不清雪片和雪片的区别在哪里,雪知道雪和雪长得不一样。雪花千片万片穿过窗户,落在窗下。它们争先恐后地降落,就是为了落在我的窗前吗?下雪的夜晚,我愿意眺望夜空,希望看到星星,但每次都看不到。雪花遮挡了视线,直接说,大雪让人睁不开眼睛。当然,你可以认为是星星化为雪的碎屑飘落而下。仿佛天空有人拿一把钢锉,锉星星的毛刺,雪花因此飘下来。我在雪霁的次夜观星,见到的星星都变得小了一些,且圆润。我想不能再锉了,再锉咱们就没星星了。

雪让夜里有了更多的光,大地仿佛照亮了天空。月光洒下来,雪地把光成倍地反射给月亮,让月亮吃惊。雪地使星星黯然,少了,远了。如果站在其他星球上观望雪后的地球,它通体晶莹,可能比月亮还亮,外星人可以管咱们叫“地亮”。有人借着雪的反光读书,我不清楚能不能看清字,他首先不能花眼。但雪夜可以看清一只兔子笨拙地奔跑,把雪粉踢在空中。雪在夜里静卧,使它的白更加矜持。这时候,觉出月亮与雪静静对视,彼此目光清凉。

雪让空气清新,雪的身上有千里迢迢的、清冽的气味,这气味仿佛用双手捧住了你的脸。雪的气息如白桦树一样干净。跟雨比,雪的气息更纯洁。人在雪地里咳嗽,震荡肺腑,让雪的清新进入血液深处。雪的气息比雨更富于幻想,好像有什么事情就要发生。是圣诞老人要来了吗?

雪落在雪里。雪和雪挤在一起仰望星空,它们的衣裙窸窣作响。雪的冰翼支出一座小宫殿,宫殿下面还是宫殿。雪轻灵,压不倒其他雪的房子。空中,雪伸手抓不到其他的雪,终于在陆地连结一体。水滴或雨滴没想到风把它们变成雪之后,竟有了宫殿。它们看着自己的衣服不禁惊讶,这是从哪儿来的衣服?银光闪闪。

阳光照过来,上层的雪化为水滴流入下面的宫殿。透过冰翼,雪看到阳光橘红。雪在树枝上融化,湿漉漉的树枝比铁块还黑。雪在屋檐结出冰凌,它们抓着上面冰凌的手,不愿滴下。雪在屋顶看到了山的风景,披雪的山峦矮胖美,覆雪的鸟巢好像大鸟蛋。雪水从屋檐滑下,结成冰凌。冰凌像一排木梳,梳理春风。雪在雪的眼睛里越化越少,它们不知道那些雪去了哪里。雪看到树枝变尖变硬,风从南方吹来。“因为雪,抱回的柴火滴落水珠。”

(选自《十月》2016年第1期,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雪,使雪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它降落到它一无所知的地方,就算回到了“极尽享乐”的故乡;它像个调皮的孩子,恶作剧般地使每一个“雪地上行走的生灵都觉得受到了欺骗”;它犹豫不决,纷纷扬扬,不疾而徐;它习惯于下下停停,有时还有些“死心眼”;它照亮了夜空,让空气清新;它令人遐想,引人深思……雪落在雪里,让大地生灵充满了情意;雪落在雪里,让人的灵魂得到提升,充满了诗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雪的行踪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雪的画面,既形象鲜明,又表达出了独特的感受:雪仿佛冬日的精灵,轻盈、执着,又是如此的善解人意,雪落在雪里,是大自然对人间的恩赐。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雪的深情,语言清新活泼,创造了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

读有所思

1.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物似乎都具有人的感情。下面这句话赋予了景物什么样的感情?“水滴或雨滴没想到风把它们变成雪之后,竟有了宫殿。它们看着自己的衣服不禁惊讶,这是从哪儿来的衣服?银光闪闪。”

2.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中“雪”这一形象的理解。

《夏》拓展阅读——

花朵的洪流

方爱华

草木颜色的转变是逐渐发生的,先是灰色,青色,嫩绿,葱绿,等林子里是一片墨绿的时候,整个春天也就过完了。林子里变得安静起来,葱绿一色,让人心生一种爽意。而花色看起来,总显得有点杂乱、喧嚣。我想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们究竟有多少种色彩,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家,又能调和出它们的万分之一么?至于花事,更加不必说了,简直是纷繁。

随处一块草地上,你会看见一些椭圆形、紫红色的花蕾,这就是有名的白头翁。它们虽然看起来娇嫩,但算得上勇敢的花。紫色的柱头也被金黄色雄蕊环环围住,浑身上下白绒绒的毛,像是专用来遮风避寒的。你看到萼片内部极致诱惑的颜色么?有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像刚刚做的一个好梦,恍惚,朦胧,发着紫红色的光。

大丁草开得很含蓄。我看见它的时候,周围还附了一层薄薄的冰。也许是动了凡心,为春天诱惑,它赶在芳菲将尽的人间四月开放,为红肥绿瘦的山野草地再添上点点亮丽。

如果你去到田野、山坡,经常会被堇菜属的小花们梦幻一般的颜色所惊艳。一小束一小束地挤在一起,怕冷的样子,令人生出一种喜悦与亲切感……它们是那样矮,那样小,质朴的模样,很容易让人忽略。它们在泥土里偷偷探出细瘦的身子,把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埋在枯干的草叶子下面,仿佛在悄悄打探着春天的消息。或许,只有在早春的萧瑟中,人们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吧。然后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野玫瑰开始泛滥,简直要迷乱人眼。一个多姿多彩的山野的春天终于完整地拉开了序幕。

立夏一到,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开花了。端午节前后,蜀葵也按时地开放,大概也因此人们又叫它端午锦。它的花也别致,喧闹的颜色,一节一节地开上去,很有意思。《枕草子》里说:“节日,莫有胜过五月五日者。菖蒲和艾草纷纷散发香气,扑鼻愉悦。”那感觉是好的,一个个原本孤寂平凡的日子忽地清香浓郁起来,有了草木的清气。

倭瓜、丝瓜、黄瓜这些家常蔬菜的茎蔓开始爬藤上树了。紫藤紫莹莹的花,一串一串,串起梦里的星星。豆角趁人不备,不仅上树,也都上墙了。在空中举起一枚枚绿色“小月亮”,仿佛月亮和星星也都上了树。爬山虎、萝藦、牵牛花、马兜铃这些大显身手的藤蔓植物,在树木和山石上虽然如泼似倒,反倒让人安静下来。也许,植物和我一样,到了山里,一切都变得很快乐。沿着蜿蜒的山径向上走,时不时,会有几朵红色的山丹丹向你跑来,它们是山林的小女儿,有着活泼可爱的个性,跑到哪里,哪里就燃起一团火。

桔梗是端庄的淑女,穿一件喇叭似的裙,让它看起来孤高、特异、卓绝。那裙的颜色真蓝,似乎比天空的蓝色更开阔一些,像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也有点淡淡的忧郁的紫,也许是紫色本身让它有了出尘的味道,拉开了与玫瑰、牡丹等高贵颜色的距离。如果用花来形容,那颜色更像一片朴素的薰衣草花田,斑驳,幽深,宁静,然而因着风和跳动的阳光,它又是活泼的、涌动的。转头间,瞥见一只鸟停在一块山石上。真是一个宁静的夏日。

夏天的好处,是让人安静,使人成熟。草木犹如蹁跹少女,经历着一场青春的赛跑,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来到夏天的时候,她已经不动声色地高过你的鼻翼,然后又迅速长过你的额头了,生命旺盛而饱满,连颜色也愈发地浓郁起来。

我愿意,用一种最贴近的姿态,去慢慢感受这些植物。

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给我带来许多安慰,而观看野花的生长过程,让多少芜杂都化为清净。希望有朝一日,能叫出每一朵花的名字,熟悉每一朵花的面孔。

(选自《华夏散文》2016年第7期,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题目“花朵的洪流”是一个比喻,出自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花朵的河》。文章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日花草繁盛、发荣滋长的特点,表达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作者善于用写意的手法勾勒夏日山林的全景。文章开头写由春到夏的变化过程:“林子里变得安静起来,葱绿一色,让人心生一种爽意。而花色看起来,总显得有点杂乱、喧嚣。”语言简朴自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夏天来临时山林和花色的特点,达到了“简练传神”的境界。在用写意法展现全景的同时,作者又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人的多种感官,用工笔法对夏日的山林景物,尤其是花草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写白头翁、大丁草、堇菜属的小花抓住其颜色和形态特点;写菖蒲和艾草则突出它们的气息;写植物的茎蔓则赋予它们生命,用拟人手法描摹出它们的动态。写意画与工笔画相结合,向读者展现了一派动静交织、美不胜收的“花朵的洪流”。

读有所思

1.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从文中找出两例,分析说明。

2.文章情景交融,具有人情美。结尾“希望有朝一日,能叫出每一朵花的名字,熟悉每一朵花的面孔”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颂》拓展阅读——

古道秋风

王剑冰

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地发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止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流经过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到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当地人做向导。他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

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床床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地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事件,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采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外出打工的农家孩子。

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6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王剑冰的游记散文是“在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之间诗意穿行”(秦宗梁)。这里所谓的诗意,是指由语言和意境等共同构建的诗美的境界。

作者追求情理交融的诗性语言,既富有美感,又充满哲思。如“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一句中,作者用叠词“起起伏伏”状写黄土地的地貌;用“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一组排比状写农民的劳作;不仅写出了黄土地的特点,而且使人联想到黄土地的贫瘠和农民的艰辛。又如“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四字一句,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使人不禁心生怀古的幽情。

作者描绘了高原“罕奇的景象”,向读者展现了山原上狂风肆虐,山峡里古道纵横,古道中白芦(茅草)摇曳,荒原上麦地起伏,山原上柿树绚烂等画面。意境幽远开阔,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在复杂的时空交错中实现了动态平衡。文章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留下了较多空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作品有了无限的张力。

读有所思

1.作者在文中说:“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作者描绘这些“罕奇的景象”有何用意?

2.王剑冰散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诗意美。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从文中找出两例,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三峡》拓展阅读——

记雪月之观

【明】沈 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北京同文图书馆1915年影印本)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杆。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鉴赏空间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记雪月之观》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画家特有的眼光和诗人的气质,描绘了“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的雪景,营造了一种“骨肉相莹”、清秀澄澈的境界,真实地表达了当时微妙的心境。

作者从大处落笔,抓住了瞬间的感受,把月夜雪景的清冷写到了极致。“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将月光、溪水和白雪融为一体,仿佛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将水面波光粼粼,溪边月影婆娑,树影摇曳的场景写得充满动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刻画景物十分细致,比喻精当,动静结合,空灵华美,达到了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至妙境界。

读有所思

(1)文章的意境美表现在营造了一种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诗意境界。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的感受与美景融为了一体?

(2)作者所描绘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

关注公众号,回复“拓展阅读2016年12月”查答案

责任编辑:张雪韵email:427755319@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