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2016-12-23 19:42张安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德国

张安琪

摘 要 弗莱堡学派又称为“奥尔多学派”,因其主要成员在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而闻名,该学派自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萌芽开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创造了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中国所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与该学派主张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可以借鉴弗莱堡学派理论和德国成功的实践,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来发展并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弗莱堡学派 德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医改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标识码:A

1弗莱堡学派的发展历史及其思想渊源

弗莱堡学派又称之为“奥尔多学派”,因为弗莱堡学派所构筑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奥尔多”(拉丁文“Ordo”的译音,原意为“秩序”)这块基石之上的。戈罗斯凯特勒将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定义为“…是一个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集团,重要的是这个集团以瓦尔特·欧根和弗兰茨·伯姆为中心,研究应该如何安排一个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问题。这个集团的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构成一个整体而又由某些原则所指导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和法学意义上的奥尔多思想引起的结果,是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为经济设计法律框架”。由定义中可以知道:第一,该学派的成员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第二,该学派的研究中心是秩序问题,而秩序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该学派主张自由主义,并根据这个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依靠法制和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并维持竞争。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弗莱堡学派酝酿完成,欧根提出了“秩序”这一核心观念,同时伯姆等法学家的加入促进了弗莱堡学派的形成。战后经济恢复的时期,联邦德国在弗莱堡学派的理论支持下,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美国的物资援助,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弗莱堡学派达到了巅峰时期。而在50年代以后由于欧根以及其他最具活动能力的成员去世,弗莱堡学派开始走向衰弱。

弗莱堡学派的全部理论与政策主张是秩序观念、个人主义和边际主义经济理论的结合。秩序观念是弗莱堡学派分析社会经济的出发点与归宿。他们认为一切能够存在下去的社会或事物都必须有某种秩序,建立一种合理的秩序也是他们的目的。个人主义是弗莱堡学派所要建立的合理秩序的最高原则。换言之,他们所要建立的正是能保证个人自由的社会秩序,个人主义是合理秩序的核心。边际主义经济理论是用个人主义观点分析认识社会经济过程的工具,因此成为弗莱堡学派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弗莱堡学派总的学说就是以秩序观念为框架,以个人主义为准则,以边际主义经济理论为分析工具的综合。

2弗莱堡学派的方法论、经济理论以及弗莱堡学派的政策

2.1方法论

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术语,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弗莱堡学派的方法论,基本上也就是欧根的方法论。

2.1.1反相对主义的理论观点

欧根所在的时代相对主义非常流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理论包含着描述具体历史存在的公式,是对一切经验的概括,只有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状况中,理论和抽象才有意义,每种理论都只有相对正确性,受时代的约束。相对主义具有其思辨性,但是显得过于保守,不利于科学领域对于本质规律的发现。欧根反对这种认识,他强调经济理论是由一些假言判断构成的,这些假言判断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统一的完整体系。即如果A存在,那么C存在。经济理论并不去描述具体的经济情况,而只做这样的陈述。例如,当完全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就如何如何等等。至于这些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经济理论对此不做任何说明。从欧根的理论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在逻辑性质上就是一种假言判断。

2.1.2理性主义研究方法

欧根指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一般都采用经验主义或者理性主义的方法,经验主义力图时刻不离开现实,避免只依靠思维不依靠感性。理性主义通过使用抽象的思维获得客观真理,在依靠时发现其中的一些关系。欧根赞成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理性主义方法强调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在原理在认识经济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抽象的推导用的是欧根自己独创的显著特征提炼抽象法,这与所要提到的欧根的经济秩序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方法大致可以分解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深入研究个别经济,运用抽象法来分解其各个方面,充分的个别研究为推理提供了基础;第二步是提炼经济学理论原理,即演绎推理;第三步是运用提炼出的理论原理去认识具体的经济秩序;第四步是运用理论原理来认识历史上的具体现实。基本可以简化为这样:搜集素材—演绎推理—求同归纳—代入现实。欧根利用这样的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秩序理论——形态学体系。

2.2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2.2.1经济秩序理论

欧根的秩序学说:“秩序(ordo)”是弗莱堡学派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因此又被称为奥尔多学派。在这里,欧根指出秩序一词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历史上个别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另一层含义才是ordo,前者被称为“经济秩序”后者被称为“经济的秩序”。

(1)经济秩序:我们把‘经济秩序理解为一个具体的、实际存在的事实。它是已经实现了的那些形式的总和;在这些形式中,当时日常经济过程具体的运行着。研究这些秩序就是要把他看作事实存在,并且要弄清这些事实的联系。归根到底,经济秩序也就是控制经济的方式,经济秩序的任务是每天协调和支配所有的资源,以便于最好的克服稀缺性。历史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经济秩序,但是他们都是由少数“纯粹秩序形式”组合而成,欧根认为“纯粹秩序形式(经济理想典型)”分属于“集中领导的经济(中央管理经济)”和“交换经济(自由市场经济)”。

(2)经济的秩序:理解为“合乎人和事物的本质的秩序”,他是一种存在着适度和均衡的秩序。这种经济的秩序意味着“赋予新的工业化经济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合乎人的尊严的持久的秩序”。这就是说,经济的秩序应该尽可能好的、持久的克服经济上的稀缺性,同时又保证个人自由。这种秩序其实就是完全竞争秩序。

2.2.2形态学体系

形态学原本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对生物组织和结构上的研究。但欧根把他的全部“纯粹的秩序形式”总称为形态学体系。欧根在研究“纯粹的秩序形式”时,首先确定了划分经济秩序形式的主要标准,是经济的计划体制和资料体制。在它看来社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依据某种计划,计划又依据某种资料。这种划分的标准就是多少个单位来做计划控制经济过程,个别经济在计划时要考虑那些资料。其实这里所说的计划体制,就相当于现代经济学家从决策的角度考虑来比较经济体制时的决策结构,资料体制则相当于信息结构。依据这种划分,欧根分出了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秩序形式——“纯粹的秩序形式”,即控制主体单一的“集中领导经济”和多元化的“自由市场经济”。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秩序是由这两个基本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2.2.3两种基本的秩序形式

(1)集中领导经济(中央管理经济)。

这种经济的特征是共同的整个日常经济生活都由一个计划中心来控制(希特勒军国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又被分为简单的集中领导经济和集中领导经济,其中简单的集中领导经济即“鲁滨逊经济”,集中领导经济又被划分为四个形式:

①完全集中领导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不允许自由选择消费品和工作地点,由一个中心来使用生产要素、分配产品和消费品。

②自由交换消费品的集中领导经济,与前者基本一样,但是区别在于允许成员彼此交换分配到的消费品,这样以来消费者的需求与经济计划就能较小程度的表现出来,如果经常进行消费品的交换就会产品普遍适用的媒介——货币,并形成市场和价格。

③消费选择自由的集中领导的经济。这种经济与前者的区别在于成员有消费选择的自由权,得到的是对消费品的一般指令权——工资。计划机构通过价格政策来使消费者的购买适应自己生产和销售的愿望,但是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④是自由选择职业和工作地点的集中领导经济,社会成员可以选择工作地点和职业,就形成了劳动市场。

集中领导经济的缺陷有:①难以使消费者消费与生产产品相适应;②不能合理的分配资源,使经济协调发展;③脱离市场竞争,阻碍生产力进步;④个人自由丧失,社会失去活力与积极性。

(2)自由市场经济(交换经济)。

交换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是由多个个别经济组合在一起的经济,其中每个个别经济都提出和执行自己的经济计划。然而,交换的存在与发展就决定了必须存在一个核算尺度,把个别经济之间的交换联系起来,一种是市场形式,即供给与需求相遇的形式(为什么交换),另一种就是交换的手段(怎样交换)。而在对市场形式进行分类时,首先欧根区别了开放的与封闭的这两种供求的主要形式,又将其分为垄断、部分垄断、寡头垄断、部分寡头垄断、竞争,这样便形成了25种不同的市场形式,再加之每个市场形式都有供求都开放的,都封闭的,和供给开放,需求开放这四个类型,因此市场形式就由100种。而对于货币形式,欧根将其分为“货币是由某种物品转变成的”、“货币是作为对供给物品和劳务的报酬产生的”、“货币是由发放信贷人创造的”三种。欧根正是根据这些把货币体系分解为统一的、纯粹的要素进行划分。

然而自由市场经济(交换经济)也存在缺陷,其主要缺陷就是容易形成垄断的社会权利集中组织,从而产生像集中领导经济一样的弊端。

2.3第三条道路——从“竞争秩序”理论到“社会市场经济”

2.3.1竞争秩序

欧根认为,应当将上诉两种纯粹形式加以组合,建立“竞争秩序”,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国家鼓励和维持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秩序。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地方是,它之下的个别经济没有规定竞争秩序或经济秩序形式的自由。基本精神是即确保个人和个别经济确定计划、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又通过市场来协调个别经济之间的关系,它隐含了自由、均衡和社会保障的思想。竞争秩序的主要特点是:(1)完全竞争是为提高效率服务的。(2)完全竞争的价格控制着经济过程,个别经济都按照这种价格来安排自己的经济计划。竞争秩序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2.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发展。

“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最早由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提出,他指出,社会市场经济是依据市场规律进行的,以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实际上是对欧根“ordo”概念中“合乎事物和人的本质的秩序”的现实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事物本质的”自由竞争原则和“人的本质”的平等的、人道主义的原则。而后来罗伯凯进一步提出,应该采取法律措施等政策。最后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与实践家艾哈德在《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该理论和其实践。

(2)目标。

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大众福利,即“生产与生产率的增长随着名义工资的增长,以及由于低廉而稳定的物价所造成的进一步繁荣。”简言之,就是通过生产与生产力的增长、名义名义工资的提高以及低而稳定的物价来实现大众福利。

(3)内容。

①市场经济作为基本机制,也就是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市场经济“能使整个过程随时随地进行,能使供求双方、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之间,既在数量上又在质量上趋于平衡”。这其实说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同时,个别经济在这个制度中享有很大的自由,从而激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②国家的适度干预。国家的主要作用包括:用法律保障个人自由,保护私有制;利用货币体制来维护物价稳定;建立保护竞争的法律框架,确保完全竞争;提供社会保障制度;新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国家就是给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秩序。

3弗莱堡学派之经济政策思想与运用

3.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欧根认为,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保障个人经济活动的自由来尽可能地满足一切人的需要。在现实中,对个别利益的追求是促进整体利益所必需的,但是,个别利益也会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因此,经济政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消除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经济政策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把从个别利益中产生的各种力量导入促进整个经济利益的轨道,使各个个别经济以最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方式彼此协调起来。

而经济政策往往与人的经济行为有密切关系,比如说市场是自由的才会调动各人的积极性,而在垄断的社会中,人们就结成组织进行垄断性的经济活动,但过度垄断和过度自由都会使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

欧根认为,只有在竞争秩序之下,才能协调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既使人们的各种自发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又使之不与整体利益相冲突。而这种以实现竞争秩序为目标的政策,也就是竞争秩序政策。

弗莱堡学派在肯定经济秩序政策的同时对过去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判批,欧根批判了自由放任的政策、集中领导经济过程的政策、不稳定的中间道路。他认为自由放任政策会促进垄断,集中领导的经济会影响资源配置破坏民主自由,中间道路会无意地导致集中管理。经过以上的批判以后欧肯坚定地将竞争秩序作为理想的秩序形式。

艾哈德在《来自竞争的繁荣》中说到“凡是没有竞争的地方,就没有进步,久而久之就会陷于呆滞状态,使每个人只想保持他已有的东西,就是说,他不想再作出更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繁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指出了竞争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一种竞争秩序对市场进行规范。

政策分为两类,一是建立这种秩序的政策,二是维护这种秩序的政策。建立竞争秩序具体有:价格政策、实现完全竞争的政策、货币政策、生产资料私有制;维护竞争秩序具体有:收人分配政策、协调企业与社会利益的政策、对劳动者的保护。

在国家的保证之下实现完全竞争,形成竞争秩序,这就是弗莱堡学派政策思想的中心。弗莱堡学派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理论方面,政策方面的主张并不具体。实现并发展了弗莱堡学派这些政策主张的,是战后联邦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秩序政策思想可以说是该学派政策思想的基础,而然在德国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人道主义两个政策理论,虽然弗莱堡学派一直强调这些理论是一般性的,但是归根到底,这些理论以及政策的产生与实践还是与德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2弗莱堡学派的改革背景

德国在二战中饱受战火和希特勒军国主义经济的摧残,希特勒政府加强了中央垄断,政府持股85%以上,国民经济全面受到政府的干预,采取的是“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政策。国家集权,统一分配,使得国家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同时政治上民主被践踏,自由也是无从谈起。此时的德国人民可以说是对集中领导的经济秩序深恶痛绝。

战后的德国分为东西德,弗莱堡学派在西德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产生了社会市场经济和经济人道主义的政策理论思想。弗莱堡学派认为,他们主张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干预体现着“经济人道主义”,包括反对垄断、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和实现公平分配。

反对垄断:垄断与竞争是矛盾的,要实现自由竞争,就要重点排除垄断。例如建立社会伙伴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应该建立社会伙伴关系,使劳资合作在工资的调节上实现平衡,使工资不至于过低到影响工人和生活水平,也不至于过高到削弱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平分配——弗莱堡学派认为这是实现经济人道主义的主要途径,国家应该利用财税政策调解市场分配不公的现象;通过提高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施适当的的福利措施来实现全民的繁荣和幸福。

艾哈德是弗莱堡在西德实践的关键推动人,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1)市场经济为基础,反对了纳粹的集中管理经济保证个人政治与经济自由;(2)从德国实际出发,排除了凯恩斯主义式的国家干预;(3)国家的作用确定为给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大众福利。

在艾哈德的推动下,西德开始进入了有限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状态,这是对以上政策理念的具体实施。

(1)生产所有制政策:是对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以市场为基础的体现,强调私有制作为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2)竞争政策:是对社会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这一核心理念的直接体现,目的在于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

(3)劳资共同决策制度:是经济人道主义中建立“社会伙伴关系”的体现。

(4)国家福利政策:是经济人道主义实现的主要途径。

(5)金融改革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着是自由竞争与稳定货币政策理念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1966-1967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增长明显下降,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同现实日益尖锐,艾哈德政府下台,呼吁政府干预的声音高涨。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实际,弗莱堡学派从“有限的”国家干预转变为“全面的”国家干预,国家作用由保护自由竞争变为强化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实行国家计划、制定全国性产业政策。这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欧根的一次综合。

由于弗莱堡学派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人民对希特勒集中管理经济的痛恨,凯恩斯主义色彩的国家干预难以取代新自由主义,在1980年经济危机后,又重新回到有限制的社会市场经济。

3.3中国改革——医改为例

在弗莱堡学派的理论指导下德国在市场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反观中国,中国也是走市场经济路线,不过与社会市场经济不同的是,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了一个“主义”也加了更多的政治因素在里面。中国在过去的30年一直致力于各项改革,确实有取得一些成就,但是许多尖锐的问题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医疗体制改革为例。

如果要给老百姓的不幸列个单子的话,许多问题都可以被列入候选名单。比如高房价,还有食品安全,或者常常被人们提及的PM2.5,还有一项自然是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几经波折的中国医疗,在创造高速增长“奇迹”和“大国崛起”的中国同时出现“看病贵”和“看病难”;公众一直对医改充满期待,但总是饱受丑闻和灾难的煎熬。鉴于医改的情况如此糟糕,一位媒体人将其戏称为“一个让人伤心叫人疼的话题”。

盘点一下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六大“拐点”。

1985年称为“改革元年”正式拉开了医改序幕,85年的医改主要思想是但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实行“放权让利”导致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人不足。

1992年,在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卫生系统也加人了这个队伍,卫生部就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口号。

2000年政府出台《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卖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2003年的SARS疫情爆发,将中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的弊端显露无遗。

2006年,十套方案出台。

2008“医改新元年”政府增加了投入,但究竟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成为关注的焦点。双方妥协的结果是“供需兼补”,但“明确的百分比很难说出”。

无论是放权让利、还是买公立医院、还是新医改多种出台的方案可以看出,医改早已向市场化进军,根据以往经验,不难发现中国改革的许许多多问题根源要么就是管的太死,要么就是过分放任,电力、邮政等行业本应放权的领域政府却实行垄断,教育医疗等以公共福利为导向的领域政府却过度放任自由。医疗是一个实现大众福利的领域,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目前出现失灵是无法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这里就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医疗体系市场化初衷是,通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竞争,提高机构自身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服务价格;政府转而采取补贴需方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大大减轻财务负担。这种思路貌似有理,但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政府通过改革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这里政府有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医院对药品加价后转销消费者,医院从中获得利润以维持医院运转,也就是现在熟悉的“以药养医”的行为,这种行为养活了医院,却直接扭曲了医院的用药行为。大量药品通过医生的“大处方”、“大检查”等手段强行出售给患者。一方面使患者对医疗服务过度消费,同时又导致了低效率和浪费。由经济问题引发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比如为了提高利润所谓专家不负责任滥用抗生素。

中国医改一开始采用的是高科技、高成本和重治疗的美国模式,而放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低成本和预防型的医疗模式,而弗莱堡学派的“经济人道主义”政策中强调的适当福利思想恰恰在被放弃的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每个人可以通过较少的钱享受同等的预防性医疗政策。而现在由于医疗体系的市场化竞争,使好的资源集中在了城市,医疗(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45页)资源的分配明显不均衡,使医疗问题成为广大农村居民沉重的负担之一。中国医疗卫生中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过高,医疗支付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过高,是由于国家没有很好地承担应负的责任。可以这样说,中国 20 多年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成功,其根源与其说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不如说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因此要走一条“有管理的市场化道路”。

医疗问题是牵动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又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现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解决,其实当下的一些问题,可以适当地借鉴弗莱堡学派的一些好的政策。弗莱堡学派强调政府维持秩序体现在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反垄断、实现资源有效分配等,所以政府可以建立价格调节机制,通过“制定医疗消费控制标准”进行公共定价,使每个人能看得起病,国家可以适当干预打破“‘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等‘定而不‘死”的垄断,而医疗部门单纯地追逐利益以及医药用品的产供销缺乏监管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立法和行政监督来规范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戈罗斯凯特勒.论经济秩序的设计:弗莱堡学派的贡献[M].

[2] 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3.

[3] 瓦尔特·欧根.国民经济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细数“中国医改”风雨历程中的六个拐点[N].大江周刊:焦点,2009(05).

[6] 左大培.瓦尔特·欧根[J].世界经济,1984(08).

[7] 张国庆.德国弗莱堡学派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5(10).

[8] 颜鹏飞,程传阁,崔孟修.德国弗莱堡学派研究兼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J].经济评论,1998(2).

[9] 刘国芬.弗莱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启示[J].经济师,2006(7).

[10] 谢鲁江.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和政策思想[J].理论学习,2003(6).

[11] 刘美平.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的批判[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12] 刘军民.过度市场化与高度分权化: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双重误区[J].开放导报,2005(10).

[13] 刘燕生.约束好医疗服务供求过程中的过度市场化行为是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关键[J].经济参考研究,1997(6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德国调解制度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