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2016-12-23 13:33谢海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礼俗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谢海泉

摘要:本文主要由《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课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俗;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4

浙江高考自2009年开始,将传统文化解读直接纳入高考。当高考语文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传统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下面,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以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讲解内容的,所以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恰当地重视以及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对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服饰礼俗、居所礼俗及位次礼俗来谈谈如何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走进《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

一、服饰礼俗走进课堂

服饰和礼仪是汉民族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一种文化符号。服饰之美不仅是方便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同场合的服饰所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等,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将会开启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让人获得别样的阅读乐趣。《林黛玉进贾府》中写了很多人的服饰,有详有略,其作用各异,相得益彰。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的服饰礼俗。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衣着服饰可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重头戏,曹雪芹浓墨重彩写她的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五彩刻石青”应该是清初朝褂之形制。结合后面小说的情景我们知道,贾琏捐了个正五品同知,王熙凤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着正是显示了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她的打扮自然“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地位显赫,打扮当然与众不同。她的服饰还以金色为主,整体色调“彩绣辉煌”,体现其高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她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

对于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贾宝玉,曹雪芹也是不惜笔墨来装扮他的。对贾宝玉的服饰描写,在短时间里就有两次,且不惜精工细描,可见贾宝玉在贾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者对此岂能视而无睹?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他出门刚回来,可以顺理成章地分两次写他出门时的豪华服饰及居家便服,就更全面地展示了宝玉的形象。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项上挂着“金螭璎珞”,还有那片刻也不离身的“通灵宝玉”,用“五色丝绦”系着。当他知道神仙妹妹都没有玉,便把玉狠命地摔在地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等到贾母等众人安抚,风波才得以平息。仅从玉上我们就可见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的宠儿。课文中其他少量的关于仆人的服饰描写,也可以看出贾府之富有,丫头、仆妇甚至小厮打扮得气度不凡,这也彰显了贾府的地位。

服饰还可以烘托人物气质。王熙凤的外貌是她在贾府能够纵横捭阖,特别是她对付男人的有力武器。曹雪芹肯定要精心打扮她的,与她本人风格相得益彰:紧身袄红袄,外罩石青色褂,下面则是青绿色的裙,再配以浅黄绿的宫绦,玫瑰色的玉佩,多么俏丽风骚!头饰以黄色为主色调,与衣服形成红黄对比强烈,显得富丽堂皇,艳丽夺目,给人以威赫华贵之感。 与之对应的是,稍后出场的宝玉一身行头不次于王熙凤,出门在外的服饰:“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列出他的服饰颜色,“二色金”“大红”“石青”“青”“金”,我们就发现,穿戴整齐不俗,绣金线图案的大红箭袖高贵典雅,罩上石青倭缎褂又不显得张扬,再束五彩丝宫绦点缀,加上头上的金色饰额、足下的青缎靴,真是色调和谐,高贵大方。

二、居所礼俗走进课堂

中国古代居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其中的人物描写和“问读”“摔玉”等情节,每每跳过了贾府中建筑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等描写内容,特别是上的“大”与“小”的细微差别之处,似乎觉得那些建筑布局、房屋摆设离我们太远。其实,有关贾府外在建筑与内里布局、房屋摆设、建筑装饰,都是林黛玉进贾府时观察的重点,课堂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课文一开篇,写林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这里的建筑彰显了贾府的富贵荣华和社会地位自不必说,为什么林黛玉到了荣府,却不走正门,只走西角门。这也正是印证了古人说的“庭院深深”“侯门深似海”的句子。古代院落正面有大门,大门建筑颇为复杂,一般是三开间,中是明间、左右是暗间,前者称门、后者称塾。日常富贵人家的正中间的大门是不轻易打开的,正显示其门第之高。那到底什么时间可以打开呢?笔者认为遇到元妃省亲的时候,就应该允许进大门了。说明了不同的人在进门这一小事上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可见,贾府规模之大,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

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因为堂与室都建在中轴线上,所以颇显尊贵。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核心位置——荣禧堂,荣禧堂坐落在荣国府中轴线上的内仪门内,是五开间正房,是荣国府地位最高的建筑,也是荣国府政务活动的场所。课文中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我们知道荣禧堂住着贾政,黛玉来拜见贾政,自然不会入正堂。这样的正房什么时候用,书里写到过一次,那就是贾家过年(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类似这样的节日应该还有元春省亲和可卿出殡,不过书中并未多述。黛玉去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等待。注意,东边!为什么去了东边的耳房,因为黛玉是来拜见贾政的,所以才在东边的耳房等待,如果黛玉是来拜见王夫人的,那么直接去廊子边的小正室就可以了。这说明这正室东边的耳房也不是正常起居的地方,只是贾政夫妇招待客人之处,如果有重要的客人来,他们的内眷就应该是在这里接待了。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通过居所礼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礼仪之繁杂,等级之森严,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

三、位次礼俗走进语课堂

古代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宴席上座次如何排定,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事关与席者身份、地位的尊卑次第,故自古及今人们都很重视,绝不会随便对待,正规场合、隆重场面尤其如此。

林黛玉来拜见二舅舅的时候,“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为什么呢?因为黛玉看出来这两个锦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位子。自然,东边为贾政,西边为王夫人,所以黛玉不肯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黛玉虽说今天是贵客,但毕竟是外甥女,王夫人虽说要尽地主之谊,但依然还是要保持长辈的尊严的。所以她坐了东边的椅子,这也是很得体的。

黛玉正在与二舅母谈宝玉的事,“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携黛玉回到贾母处,“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是四张空椅子。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知是上座,十分推让,贾母解释后才肯落座。接着迎春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清代座次排列上“最尊为南向坐,次为西向坐,再次为北向坐,最后才是东向坐”,座次安排要看人物的身份、地位。按照传统的仪宾礼,坐北朝南为正为上,是主客之位,可黛玉幼小,外祖母当为上位,左一为次上,右一再次之,依次类推。而且按传统礼仪,客人不能主动就座,要有照客的安排其位。贾母设的虽为家,但也显示出宴请的礼仪堂上的宴请座次是颇为讲究的。 “在宴请中,人们极重视座次的排列,且由此显示出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之别。”看似小事,但事关礼仪,因此从中可见封建贵族家庭礼仪习俗的严谨。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上课时而穿插些传统文化形象,这样不仅会使上课形式多样化,而且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他们知识面,对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和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趣味盎然,这些传统礼俗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反映甚多,虽笔者难以顾及教材中的各类礼俗文化现象,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给语文课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礼俗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明朝人的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
“握手”曾是丧葬礼俗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乐而“不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