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历史文化记忆中的湘西用坪还傩愿

2016-12-24 12:02刘兴禄刘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3期

刘兴禄+刘鹤

摘要:还傩愿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是湘西用坪傩文化中的标志性傩仪活动。它汇聚了用坪傩文化中几乎所有元素和构件,融入到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人生祸福密切相关,是当地民众深刻而久远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记忆促使着民间还傩愿重建和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还傩愿;湘西用坪;历史文化记忆;民俗传承

中图分类号:B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44-06

还傩愿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是湘西用坪傩文化中的标志性傩仪活动。它汇聚了用坪傩文化中的几乎所有元素和构件,并融入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人生祸福密切相关。当地人认为,民间还傩愿可以为他们带来吉祥和安康,驱除病痛和灾难。所以,用坪民间还傩愿在用坪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而久远的记忆。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用坪民间还傩愿处于一种断裂状态。因此,本文中的用坪民间还傩愿的历史文化记忆,主要指当地民众对建国前的用坪传统民间还傩愿的记忆。据调查,60多岁的人,才有过去(建国前)还傩愿的记忆,70岁以上的人记忆更深刻。那么,这些民众到底存留着哪些相关记忆?其中最深刻的地方或环节是什么?这种记忆与民俗传承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湘西用坪本地老人们进行访谈,获得以上问题的基本信息。以下将从具体的仪式活动、相关传说、优秀传承人等方面予以描述或分析。

一、记忆中的还愿仪式

湘西用坪本地人称还傩愿为“丰吁”。①①“丰吁”即还愿,系用坪本地人(瓦乡人)所说瓦乡话音译。 在笔者采访中,无论是普通信众何先田、何秋莲、林仁寿,还是老裟唐守业、蔡超旺,都始终没有说出还傩愿中的“傩”字来,只是反复提还愿。故本文中有时采用本地人所称“还愿”一词,实指还傩愿。另外,本地乡话称傩公傩母为“略日勾勾、略日娘娘”,而瓦乡话“略”是龙之意。又从老裟称给傩公傩母穿的衣服称为“龙衣龙袍”来看,很可能含有视傩公傩母为龙神并予以敬奉,并视自己为龙的传人的内在含义。

据调查,用坪还傩愿包括许愿和还愿两大部分。还愿是相对于许愿而言的,在做还傩愿之前,一般是先许愿再还愿,也可以先做1场还傩愿法事当作许愿,事成之后再做1次还傩愿作为还愿。许愿要系1个纸做的“人”字形愿标,用3根香竖插在米碗中,然后置于神龛上,也可以直接将愿标通过小香棍插在神龛木壁上。愿标在还愿仪式的“勾愿”法事中,取下烧掉。许愿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到土地堂或寺院许愿,也可以通过老裟许愿。老裟常通过问筶来确定事主是否要举办还愿仪式,如果获得了4次三卦周全,①①三卦周全,指“阴阳圣”三种卦相同时出现。用坪老裟常用竹筶来测卦相,这种竹筶是将竹兜剖开制成,丢下时,如果2块剖面朝上就是阳筶或阳卦,2块剖面朝下就阴筶或阴卦,一块朝下一块朝上就是圣筶或圣卦。 就算领了12卦,便获得需做还愿法事的明确答案,然后通过老裟许愿。

用坪还傩愿也有自己的分类。按所祈求内容,本地人将包括新婚之时所做的求子愿在内的所有求子求孙愿均称为“还喜愿”;将庆贺老年人生日、祈求健康长寿举办的还傩愿称“还寿愿”;将消灾避祸,求吉求福,求官求财、求六畜兴旺、度法所做的还傩愿称“一般还愿”。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将几种形式还愿集中在一次还傩愿中举行。总体来看,用坪所存在的几种还傩愿形式都类似于曲六乙所称的“愿傩”,即“为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1]。不过,用坪所有形式的还愿都可以当作喜事办,可以“吉酷”(瓦乡话,俗称“接客”,即宴请宾客)。双炉村老者林仁寿说:“以前还兴接客,而且是大型接客,是亲家那个礼信也就更大了。举办还傩愿时,男女老幼都允许看,好热闹。”②②林仁寿,男,当年80岁,用坪双炉村人。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2日。采访地点:林仁寿宅。文中其他地方涉及林仁寿的访谈记述均出自本次采访,将不再注释。 无论是接客,还是民众的广泛性参与,都既可以增加仪式氛围和热闹程度,又可以借此扩大还傩愿的影响,强化民众对还傩愿的记忆,还有利于沟通和重建事主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为用坪民众记忆中的民间还傩愿所涉内容繁多,故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仅就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的时间、空间、组织、仪式程序、道具法器、科本手诀等方面进行描叙,并就民间存在的“灵验”叙事予以考察。

用坪每年举办还傩愿的时间,就大的时间范围而言,唐法师告诉笔者:“还愿集中在农历十月、冬月和腊月,正月没有人做,二月有还桃花愿,我没有还过,听我父亲说二月份有还桃花愿,我没有搞过,现在没有人还这个愿了。”③③④唐守业,傩法师,当年74岁,男,瓦乡人,住用坪大坪头湾里。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0日。采访地点:唐守业宅。 之所以选择十冬腊月这个时间段,是因为秋收已过,属于农闲时节,民众有时间举办和参与这一活动。此外,每一次还傩愿还有具体安排,“那是一昼一宵,今天设坛,明天就烧纸。就是从头天下午开始做法事到夜里两三点钟,早上早点起来,六、七点起床,搞到十二点钟,就化财烧纸了。”④对此,何秋莲老人也有清晰的记忆:“我们这里只搞一天一夜。今天下午铺坛,明天中午就烧纸了。”⑤⑤何秋莲,女,瓦乡人,当年84岁,用坪双炉村刘家人,文盲。采访时间:2007年8月15日。采访地点:何秋莲宅。 这与笔者所了解的沅陵七甲坪乡不表演傩戏的一次还傩愿所需时间是一样的。

用坪还傩愿仪式表演的空间是事主家中堂屋,这是事主可以自主支配的空间,也是安有神龛的神圣空间。当然,还愿仪式中烧功曹、送神和烧纸化财等还需到室外去,但那只是室内法事的小小延伸。

用坪还傩愿仪式表演,需由事主所在村落的坛头傩法师组建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坛班(亦称傩班)来进行,是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唐法师告诉笔者:“做一次还傩愿要一个班子,要带六七个人,硬要7人,响乐器的有5人,1个打鼓,1个吹唢呐,2个打钵子,1个敲锣,还要至少2个做法事的老裟轮流做,1人很难做得下,老裟不上场也可以打乐器,没有六七个人玩不活。”⑥⑥唐守业,同上。 从乐器要求看,用坪傩班不同于邻近不用唢呐的辰溪傩班,表现出一种地方差异。

关于用坪还傩愿的仪式程序与各场次名称,据老裟唐守业介绍,共有18场,分2天做完。第二天所做法事依次为:绕坛——启师——酬神申法——封祭——上香——接驾——传茶度酒——唱下马歌——喝下马酒——呈牲——判三牲——开财门——求下马筶,最后肃坛不算法事。第二天所做法事依次为:上熟——和会与交标——舞土地——勾愿——送神,最后安神不算还傩愿法事。从现在用坪还傩愿仪式过程来看没有傩戏,那么以前是否有?又是怎么表演的呢?对此,老裟唐守业回忆说:“现在没有傩戏了。我爷爷那个时候有傩戏,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有傩戏。后来傩戏本子弄丢了就没有了,失传了,没有傩戏了。先前,我们这里搬孟姜女还唱戏,搬孟姜女和唱戏一样可以当戏唱,唱孟姜女由老裟或者会唱的人坐在堂屋里唱,是坐堂戏。”①①唐守业,同上。 由此可见,傩戏的消逝,说明了物质条件的变化对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瓦乡人传统中以坐堂戏②②在用坪所谓的唱戏有两种形式:搭台演唱的高腔和坐堂戏。所谓坐堂戏即演唱者坐在堂屋凳子上清唱,不用进行肢体表演。 的形式唱孟姜女,揭示了傩戏尚未从以祭仪为核心的用坪民间还傩愿中脱离出来,这种特征一直传承到今天。

举办还傩愿所需道具法器主要有:面具、柳巾、绺旗(又称牌经)、祖师牌、牛角、司刀、龙头棍、玉皇印、彩旗等。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如柳巾、祖师牌、令牌用于压邪,牛角用于领兵,司刀既可用于统兵又可用于镇邪……等等。还傩愿中老裟服饰有:蓝色法衣(瓦乡话称“佛衣”)和与之配套的黑色山形帽(瓦乡话称“唐经帽”),红色法衣(瓦乡话称“飞衣”)和与之相配的五福冠。③③五福冠,老裟所系帽子,用硬纸制作,在帽前沿有五片画有神图的纸片并排连在一起,另在五张神图纸片间立有分别绘着日月图的两块硬纸。至于神图的名称,本地法师也说不清楚。

对于服饰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穿蓝色法衣就戴唐经帽,用于开坛启师、传茶度酒、上熟、求下马筶、送神等环节,穿红色法衣就戴五福冠,用于和会、接桥等法事,而穿红色法衣的同时,里面必须穿蓝色法衣。按习俗,老裟的法衣和布置傩坛所用的13张中堂神像图常有事主赠送。笔者看到,唐法师的几件法衣和几张中堂神像画轴上就写有赠送物品的事主姓名。

还傩愿各场次多有科本,科本名称与场次名称相对应,如《启师》《接桥》《传茶度酒》《勾愿》等。这些科本语言为汉语,不过在实际表演的对白中也可以穿插瓦乡话,增加亲切感和认同感。老裟对科本基本采取唱诵的形式表达。在还傩愿表演中也常使用一些符、咒、诀,这凸现出傩文化的神秘性。据蔡法师介绍,老裟常用手诀及其使用环节为:一字诀,启师用;梅山诀,封祭用;团圆诀,封祭、启师用;拖刀诀,和会用;五山诀,封祭用;本师诀,启师用;祖师诀,启师、封祭用,等等。至于用坪还傩愿中常用步法一般是三步一拜,四步一跪,具体有“丁”字步,即走两步蹲一下,一脚提起虚点地面,形似“丁”字,又称“矮子步”,表演“舞土地”时用;还有七宫八卦步,在申法、发功曹、上香、封祭、上熟、解愿等法事中使用。

关于一次还傩愿所需费用情况,本地人也有清晰记忆。虽然老裟历来的准则是“有钱有米也去,无钱无米也去”,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何秋莲回忆说:“以前还一次愿,只要准备1头猪、2担谷和一些香米就行了。一般人家都可以做。这头猪还属于你老板的,还愿后你可以过年,可以卖肉。”④④何秋莲,女,瓦乡人,当年84岁,用坪双炉村刘家人,文盲。采访时间:2008年8月16日。采访地点:何秋莲宅。 家中做过一次还傩愿的何先田也说:“以前手艺人工钱便宜,我是给钱,那不是数天数,是多少钱1坛,或者几块钱1坛,我那次不知是12块还是好多?用的是国民党时候的钱。”⑤⑤何先田,男,当年75岁,用坪双炉村人,采访时间:2009年1月25日。采访地点:何先田宅。 此外,还傩愿中的饮食禁忌,更降低了事主的费用。傩班成员第1天在事主家就餐时,只能吃素,不能开荤。唐守业介绍说:“开始只能吃油炸豆腐,吃萝卜,还有什么粉条,一概就是小菜(即素菜),夜里开财门后就开荤了。”⑥⑥唐守业,男,当年74岁,瓦乡人,傩法师,用坪大坪头人。采访时间:2008年8月14日。采访地点:唐守业宅。 这样的低标准和饮食禁忌习俗,使得普通人家也能够做得起还傩愿,这也应该是还傩愿能在民间长期生存的原因之一。

人们举办还傩愿都有自己的因由,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需要,而还傩愿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或调节这种需求。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举办民间还傩愿的因由和需求多表现在民众的灵验叙事之中。透过他们的口述,可以洞见一些还傩愿在民间长期活态存在的原因。

访谈一:

笔者:为什么要做还愿?

何秋莲:有时欠那个,要求子求女,没有正孙的,就许个愿,许愿之后就打个标,插在神龛上,你如果生了男孙就不是要还?我母亲开始一直养女,后来许愿,后来才生我弟弟吉保,后来也还愿。还有以前医生不行,主要是草药,医生又少,附近就只有2个草药医生。以前我弟弟吉保手脚抽筋,很可怜,我伯伯把草医请来,吃药好了,过两天又发作了,就许愿,好了,不抽筋了,就还愿。①①何秋莲,女,瓦乡人,当年84岁,用坪双炉村刘家人,文盲。采访时间:2008年8月25日。采访地点:何秋莲宅。

访谈二:

肖三花:过去(指建国前),我叔叔有头大母猪,生下猪崽后它把猪崽都吃掉了,一连三次都这样,就许愿,后来母猪不吃猪崽了,养得猪了,就还愿。②②肖三花,女,当年85岁,瓦乡人,住用坪双炉村刘家。采访时间:2009年1月29日。采访地点:用坪双炉村刘家。

访谈三:

唐守业:像有一个保长,通过许愿得到这个功名,又有钱,就要还坛愿。③③唐守业,男,当年74岁,瓦乡人,傩法师,用坪大坪头人。采访时间:2008年8月15日。采访地点:唐守业宅。

从以上访谈情况来看,用坪民众之所以举办民间还傩愿,是因为有求子、求医、求六畜兴旺、求官等需求,而这种需求呈现在民众的灵验叙事之中。还可以看到,这种需求既体现在精神方面,也体现在物质方面,即人们需要实实在在的生儿育女、六畜兴旺等。因此,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交织在一起的,应该说人们在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的追求也为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提供了无形然而重要的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用坪瓦乡人民间还傩愿是指为事前许愿或事后还愿而举行的傩仪,即无论事前或事后举办的傩仪均称“还愿”,还愿仪式供奉主神是始祖傩公傩母,其表演具有特定时间(农历十冬腊月)、特定空间(私人堂屋)、特定目的(求子、求寿、求吉、求官、求六畜兴旺、治病、消灾等)。

二、傩公傩母的传说

用坪还傩愿中敬奉的神灵很多,但是主祭神一直是傩公傩母,至今未变。那么,本地人为什么将傩公傩母作为主祭神?为什么要向傩公傩母许愿还愿?因为本地人认为傩公傩母是人类的祖先。本地广泛流传着有关傩公傩母造人的传说。唐法师告诉笔者:

“这要从开天辟地说起。那个时候是傩公和傩娘,他们是两兄妹,我是听老人说的。从前涨弥天大水,地上没有人了,这同娘两兄妹就躲在葫芦里,等到没有水了,凡间没有人了,两兄妹就要成亲,当时哥哥不肯成亲,妹妹就说,抛磨,你在这边山上,我在那边山上,若是两块磨合拢了,我们就成亲。又说扔竹子,一根竹子剖开,若是两片竹子合拢了就成亲。磨也合拢了,竹子也合拢了,这个他们必须要成亲。你说同娘两兄妹,怎么好意思,最后还是成亲了。两兄妹就结婚,同母两兄妹要成亲,这不羞,哥哥脸就羞得绯红,养得个肉团,砍了到处扔,扔一块说一个姓,姓一取完就说不管姓张也好姓李也好。现在姓张姓李的人要多些,这是古代以来就这么说,这是一直传下来的。现在就敬他们,凡间的人是他们造出来的,是由他们发脉的,根子在这里。后来,求子求孙,有什么毛病,猪牛牲畜出事,就求他们,许愿说,如果好了,就还愿。”④④唐守业,男,当年74岁,瓦乡人,傩法师,用坪大坪头。采访时间:2008年8月14日。采访地点:唐守业宅。

用坪蔡法师也告诉笔者一个与唐法师相近的关于傩公傩母造人的传说。不过,蔡法师还对这个传说的由来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我们听师父说过,我们得了解这些,因为有时有人会问,像我们在XDE家里还愿,ZZF就问到这个根由,要拍录像,你得介绍。”⑤⑤蔡超旺,男,瓦乡人,苗族,傩法师,当年63岁,用坪九龙山蔡家人,小学文化。采访时间:2008年12月7日。采访地点:蔡超旺宅。 可见,老裟还自觉地担负着传播和解释民间文化的责任,这种自觉的文化承担意识对老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民间还傩愿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傩公傩母传说不仅流传于还傩愿传承人之间,而且,也流传于普通民众之中。何秋莲就向笔者讲述了其记忆中的傩公傩母传说:

“人就是‘略日勾勾和‘略日娘娘发的脉。他们两兄妹,先那个时候,合天合地(即天地馄饨一片,笔者注),哥哥对妹妹说:‘你种棵葫芦去唠。等一会儿,哥哥说:‘你看看长了没有?‘长了。过一会儿说:‘你看结了没有?答道:‘结了。哥哥又说:‘再探一下多大了。答道:‘好大好大了。好,就合天合地,他们躲在葫芦里面,葫芦是飘起的。好,凡间的人都淹死了,就只有他们两兄妹没有死。后来,妹妹邀哥哥:‘阿哥,现在天底下没有人了,只有我们成婚。哥哥说:‘那你到对面山上去,我们每个人拿一块磨,磨抛下来如果重合了,我们两个就结婚。好,两兄妹,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抛下磨,磨重合了,他们结婚了。他们生也生不及。好,生得个肉团,好,用刀切开,这里也扔一块,说姓什么,那里也扔一块,说姓什么,等姓取完了,就全扔出去说不管姓张也好姓李也好,现在姓张姓李的多些。好,第二天早上,山坡上都出炊烟了,又有人烧火做饭了。这个古典,是以前老的传下来的。”①①何秋莲,女,瓦乡人,当年84岁,用坪双炉村刘家人,文盲。采访时间:2008年8月22日。采访地点:何秋莲宅。

从何秋莲关于傩公傩母传说的口述内容来看,虽然与老裟唐守业讲述的传说存在差异,但核心内容没有变化。这种变异性,是作为活态的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2]。当它与某一民俗事象结合时,就起到强化某一信仰,强化某一记忆的作用。在用坪,傩公傩母传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文化记忆,构建着对傩公傩母的信仰,传播着傩文化元素。这为用坪民间还傩愿的传承或重建提供了记忆基础和信仰支持。另外,这则神话将傩公傩母置于始祖神的位置,使得傩与本地人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相联系,从而增强了傩的生命力。

三、张在学“舞土地”

在瓦乡人聚居区,有春节舞龙舞狮等群体性娱乐活动,而还傩愿中也有一个群体性娱乐项目,它是整个还傩愿的高潮,那就是“舞土地”。就整个还傩愿仪式表演过程来说,舞土地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吸引人的一个环节。在笔者所采访的看过还傩愿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他们谈得最多的也是舞土地,而且一说起舞土地,就提到张在学表演,都说他的表演是最有趣的,喜悦之情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有时边讲述边哈哈大笑。

张在学是原用坪低炉村(现为用坪双炉村)人,是原大坪头村梨子坪肖财生、肖崇堆为掌坛师的傩班成员之一,也是一位可以上场表演法事的老裟,其出色的表演项目是舞土地。在用坪老人的回忆中,还傩愿中的“舞土地”与张在学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提到“舞土地”,他们就会提起张在学,同样,只要提到张在学,他们就会提起舞土地。为什么会这样呢?以下访谈材料将会提供部分答案,并为民间还傩愿的有效传承提供某些启示。

访谈一:

笔者:您对还愿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何先田:是那个舞土地,哈哈,打那个豆渣包,推你推我,现在如果看到还是个热闹事。张在学舞土地好看,没有张在学土地舞不好。“土地公公”从外面走廊舞进来,他戴有块虚面壳(即面具),哪里有年轻妇女,他故意往你身上靠,说痞话,哈哈哈哈(何先田边说边发出笑声)。大家拿豆渣打在他的虚面壳上面。他故意听错话,说错话,让大家笑。他背上有这么一个包(边说边做手势)。好,从走廊走进堂屋,旁边人推一下他(“土地公公”扮演者,笔者注)一时倒在这个角落,一时倒在那个角落。我们以前看到。②②何先田,男,当年75岁,用坪双炉村人。采访时间:2009年1月25日。采访地点:何先田宅。

访谈二:

笔者:您看过还愿吗?

林仁寿:看过,我们那时是看热闹,偷别人糍粑吃,说是敬过神的糍粑可以带来好运。他们“舞土地”都没有张在学舞得好。舞土地唱得有味,“土地公公”要唱土地根由。

笔者:唱土地根由您还记得几句吗?

林仁寿:“自自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定乾了坤”,就是这么开始,“莫说土地无根本,水有源来木有根,土地公公本姓张,改名托姓姓肖人,……”就这么唱,后面就由他来说白。

笔者:那时热闹吗?最热闹的是什么?

林仁寿:那时看热闹的人多得不得了。开财门是晚上,开财门就是旋割猪屁股,看的人也多。特别是第二天早上看舞土地的人更多。舞土地,需要三个人表演,一个演土地公公、一个演土地婆婆、一个演癞娃子。土地公公假装往人堆里钻,嘴里说“人老三不才,阿尿打死该”。妇女可以去看,其他女孩子也可以去看热闹,男女老少一概不忌。舞土地,刘家村刘兴银当土地婆婆,坐在那里。土地公公那块肉故意掉在地下,粘点灰尘之后,递给土地婆婆说:你吃你吃。哈哈哈哈(林仁寿边讲边笑)。土地婆婆只有肉吃酒喝,另外没有什么,钱他们没有,不过也吃不了多少。当土地婆婆是一些穷人,有的还请“叫花子”(乞丐)当,“叫花子”也经常赶热闹,争着当土地婆婆,可以吃肉。大家都喜欢张在学,油嘴滑舌,油腔滑调,笑话又多,其他人没有他舞得好。

访谈三:

笔者:可以给我谈谈您以前看过的还愿的一些情况吗?

何秋莲:可以。我还没有嫁出去的时候,经常偷偷去看。但是大人经常不让去看,说妹妹家(即姑娘家)有什么去看的,那里尽说痞话。常被大人骂回家,看不全。看到舞土地,好搞笑,小孩子打豆渣,就往“虚面壳”(即面具)眼睛上打。有的小孩推土地公公,土地公公一下靠过来,一下倒过去。有时,土地公公还故意靠在你身上,那有一阵子,到堂屋香桌边就不准推了。土地公公要从外面过道走廊开始,一把蒲扇,“虚面壳”戴起来,背上还隆起一个包。哈哈哈哈(何秋莲边讲边笑)。好,到张在学舞土地,最逗笑。妹妹们(即未出嫁姑娘们)他不怠厌(即戏弄)。如果有媳妇们在旁边,他故意拿起蒲扇往你头上啪啪,他在堂屋外面随便你推,随便你们打豆渣,到堂屋里就不准了。他走来就“昂侃昂侃”不停,哈哈哈哈(何秋莲又笑)。第二天演舞土地,还要个土地婆婆,劝土地婆婆吃肉,好逗笑。①①何秋莲,女,瓦乡人,当年84岁,用坪双炉村刘家人,文盲。采访时间:2008年12月12日。采访地点:何秋莲宅。

访谈四:

李三妹(唐守业妻子):我看到张在学,他到过我龙潭坪家里做还愿,就在堂屋里,他舞土地最舞得好,那不知道怎么夸,另外没有人有他演得好。②②李三妹,傩法师唐守业爱人,出生于用坪龙潭坪村,当年75岁,文盲。采访时间:2008年8月14日。采访地点:用坪大坪头李三妹宅。

通过以上访谈材料,可以归纳出民众对张在学舞土地记忆深刻的主要原因:第一,“舞土地”环节充满娱乐搞笑因素,具有群体性和娱乐性,其本身就吸引着民众参与,能赋予民众深深的记忆;第二,民众通过这一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环节,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压力释放,因此乐于参与,被潜移默化地植入记忆深处。第三,表演者张在学出色的表演技巧,也使得民众对舞土地的记忆得以强化,从而更加牢固。在以上三点原因中的第3点,给予我们重要启示,那就是:传承人表演技艺的高低对于民间还傩愿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地人对优秀表演者的深刻记忆和溢美之词又促使着传承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1-12.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45.

[责任编辑:曾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