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过宁及其相关问题

2016-12-25 15:46马世之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2期
关键词:牧野诸侯

□马世之

武王伐纣过宁及其相关问题

□马世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族武装及“八族联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部落的军队,号称“八百诸侯”,进行伐商,经过牧野之战,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五百多年的商王朝,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全国。周武王领导的西周统一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运动,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武王灭商后,先后臣服于西周王朝的民族“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1]。西周王朝的势力,南跨长江,西逾甘肃,东至山东,东北达辽宁[2],不仅实现了黄河流域夏、商、周三大民族的融合,而且南北各族也同归于周王的统辖,从而形成了“四海万民、九州百蛮融合为一”的局面[3]。先秦学者说,武王伐纣是一次“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4]。毛泽东甚至称这次革命为 “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5]。在这次大一统的“解放战争”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现就武王伐纣过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武王伐纣与牧野之战

周人最早在山西晋南闻喜一带活动,其始祖后稷参加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组成的以晋南为中心的酋邦联盟,后稷在联盟中任重要职务,主管农业生产。至不窋时失其官职,离开其始居地,“自窜于戎狄之间”。公刘时周人迁至豳,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至古公亶父时去豳迁岐,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文王时作邑于丰,把周族的统治中心迁到了今西安市长安区沣西的马王村一带。周文王一边修治内政,一边征伐附近的方国,先后征服犬戎、密须、黎、邘,灭掉崇国,完成了对商朝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的包围。当他把都城由岐迁至丰时,周族势力已经出现“三分天下有其二”[6]的局面。正值周族在渭水流域日趋强大之时,统治中原地区的商王朝却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走上了穷途末路。其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即商纣王上台以后,大兴宫室园林,生活奢侈腐化。《史纪·殷本纪》对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遂其间,为长夜之饮。

商纣王的残酷统治,加深了社会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7]的混乱局面。

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并趁着商王朝内外交困,对东夷发动战争且十分疲惫之际,开始兴兵伐商。首先,周武王“观兵至于盟津(今河南孟津)”,而“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8]。此次“观兵”,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检阅,为的是扬威示警,冀纣悛悟,并借卜诸侯之背向。但他体察形势,感到商的实力不可轻视,于是没有继续前进,即命班师返回镐京。这是克商的前奏和预演。

两年后,周武王感到时机成熟,再次挥师东征。他亲自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先锋部队)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又联合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南方各族的武装,浩浩荡荡,长驱直入,于(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黎明,直达朝歌城外七十里的牧野。据说诸侯会师的戎车有四千乘。商纣王发兵七十万人抵抗。“这两个数字似乎都很可疑,当时殷商的总人口,未必能过一百万,如何能动员七十万众。诸侯四千乘的数字大于武王自己的武力十余倍,即使中原大半已在周人控制之下,合今日河南省大半及晋南一线,仍没有渭水流域十几倍的面积。周人可能已倾全国之师,但参加会师,诸侯未必出动自己全部军队。《诗经·大雅·大明》也只是说‘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不提具体数字。”[9]由此可知,“四千乘”和“七十万众”,只是形容双方参战兵力之众。

对于来自西方周武王的进攻,商朝并没做任何准备。《墨子·七患》说:“纣无待武之备。”商纣王正致力于在东南方对东夷的战争。《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左传·昭公十一年》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对东夷的战争,使得商王朝实力消耗很大,现在仓促应战,军队人数虽多,但缺乏战斗力,兵无斗志,纷纷于前线倒戈。牧野一战,商朝全军溃灭。后人提及这次大战,形容杀死商人之多,说“血流”可以“漂杵”。纣王看到大势已去,急忙跑到鹿台上,放火自焚而死。

牧野本为坶野,唐代以后,“坶始称牧”。《水经·清水注》载:“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武王伐纣之后,牧野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次大统一运动的古战场,从此名标史册了。

改宁为修武

获嘉古为宁地。甲骨卜辞中经常提到宁:

贞:翌丁亥,我狞宁?(《合集》11006)

贞:翌丁亥,勿焚宁。 (《合集》11069)

……卜,在宁次。 (《合集》36949)

孟世凯先生认为:“宁氏族是商的一个诸侯。自武丁王朝时有宁人作贞人,说明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大族。记事刻辞中有‘宁人’,说明与商王朝有贡纳义务。武丁时期卜辞中有命宁致射,射是军队中的弓箭手,反映宁人在朝中为武官……地名宁是宁族的族居活动地域,武丁后期卜辞有:‘使豕宁’‘史入宁’。前辞中豕为人名,意为流豕到宁的族居地去。后辞的史为商王朝驻地方武官,意为商王派史到宁地去。”[10]由此可知,宁是商的一个诸侯,作为宁族的族居活动地域,它是邑名和方国之名。

在武王伐纣的进军途中,宁是其必经之地。关于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即“师渡孟津”与“至汜而汎”。前者如《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今人孙淼、萧君和等主其说。孙淼认为:“武王率戎车三百乘……渡过黄河,经过盟津,直抵商郊牧野。”[11]萧君和说:“两年后……武王的队伍从盟津东渡黄河后,长驱直入,一往无前,于周武王十一年二月甲子日黎明前到达牧野。”[12]师渡孟津的进军路线是:孟津—邢丘—造甲店—承恩镇—待王镇—宁—百泉—共山头—牧野[13]。后者如《荀子·儒效》云:“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汜而汎,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厌旦于牧之野。”今人王玉哲主其说:“也就是武王嗣位的第四年,他觉得时机到了,就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他们从汜水边上(成皋)渡过黄河,一气走到商都郊外的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今河南淇县南)。”[14]至汜而汎的进军路线则为:汜—邢丘—怀—宁(待王镇、承恩镇均在宁地)—共头山—百泉—牧野[15]。上述两条不同的进军路线,皆有文献依据,在目前材料不全的情况下,很难判定孰是孰非。但是不管哪条路线,宁都是武王伐纣进军的必经之地。《韩诗外传》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武王曰:“然何若矣?”太公曰:“爱其人者,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咸刘厥敌,靡使有余。”武王曰:“於戏!天下未定也。”周公趋而进曰:“不然。使各度其宅,而佃其田,无获旧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於戏!天下已定矣。”乃修武勒兵于宁,更名邢丘曰怀,宁曰修武,行克纣于牧之野。

武王伐纣途宁地,在此勒兵修武,并改宁为修武。文献记载西周修武故城在今获嘉县北。《括地志》云:“怀州修武县本殷之宁邑。”又说:“怀州获嘉县,古修武也。”《元和郡县图志》载:“修武县,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改曰修武。”《方舆纪要图说》谓:“获嘉,周之修武也。”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云:“修武故城在县治北。”《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说:“修武故城址(县城东北角)现存面积不详。残留部分夯土城墙,多在地面以下。采集有陶罐、盆、豆,绳纹瓦片等。”这是传统的看法。

最近,张新斌先生提出小修武聚即齐州故城说,并认为它是最早的宁地。《怀庆府志》卷四,获嘉县条载:“小修武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汉高祖夺韩信军于此,俗名齐王城,与今宣阳驿相近。”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按:“小修武聚必在同盟山左右。武王勒兵、高祖所宿,皆在此地,即古之宁也。”看来,小修武聚并不在同盟山附近,而是在徐营镇宣阳驿东北杨洼村北的齐王城。据此而论,他认为“修武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商周之际,且与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我们还没有发现商周之际的修武遗存,但从文献推测,齐州故城即为东周时的修武,也应与商周之际的修武有较大关联,而实际上也是最早的宁地。”[16]这一新的观点,应当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当年周武王至此改宁为修武。

盟誓同盟山

相传周武王伐纣过宁期间,曾与诸侯在同盟山盟誓,做战前准备。

同盟山位于获嘉县城东北2.5公里处,是一处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高6~7米,面积约3.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6米,发现有灰坑、墓葬、红烧土、陶片、石器等遗存。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武王伐纣所经过之宁,与牧野近在咫尺。据说这一带本来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周与诸侯之兵捧土为之,遂成一座土山,武王与诸侯在此山前盟誓,故名同盟山。关于武王盟誓之事,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和郡县图志》载:“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山。”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武王伐纣,盟于获嘉。”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武王庙记》碑载:“吾获出东门五里,岿然有阜,高而大者,曰同盟山。相传武王革殷,不期而会诸侯八百,为坛誓师,实莅兹所,王庙存焉。”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云:同盟山,“在城东五里,高五六丈,广五六十亩,土阜元石,相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诸侯之兵,掬土为之,上有武王庙。”今同盟山上建有武王庙,山前左右有姜太公校阅台、诸侯演武场、诸侯井、饮马池等古迹与遗址。

武王庙是获嘉境内一处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群,现存主要建筑四十余间,皆为明清风格。据明成化十七年(1418年)碑刻记载:“斯庙始创于周末,重建于洪武之初。”该庙坐北朝南,门前檐柱对联为:“积善累仁卜年七百,安民除暴同德三千。”其建筑三进五院,以山门、二门、配殿、大殿为中轴线。文臣殿、武臣殿分置拜殿两侧,文王殿、太公殿、玉皇殿、王母殿、十二孝母殿在后院次第排开;东侧财神殿、三霄殿、药王殿构成院落。整体建筑庄重典雅。附之以山门前数百级登山台阶,气势更加恢宏壮观。同盟山与武王庙分别被称为 “王侯第一坛”“西周第一庙”。历代文人墨客,于此吟诗作赋者不可胜数。清人郑笺《同盟夕照赋》云:“昔者武王戡乱,《泰誓》甫成,乃次河朔,乃集云旌。巡六师而共举,望四海兮水清。庸、蜀、羌、髳,属臣藩服;微、卢、彭、濮,愿效干城。立矛称戈,爰整三千之旅,秉旄杖钺,不期八百之盟。是盖同盟山焉……予尝采辑传闻,披寻卷帙,而叹华盖临初,盟书誓毕。东瞻牧野,统万姓而归心,西望盟津,想六军之驻跸。”明人王嗣美《过修武访会盟台感赋》云:“誓师盟会几千年,修武遗名此尚传。漂杵不闻商纣迹,倒戈犹记武王贤。邙山古道生衰草,孟渚长堤锁暮烟。惆怅古今浑一梦,空留荒冢夕阳边。”由此可知,当年武王伐纣途中,确曾改宁为修武,并在此设坛盟会,与“八百诸侯”誓师。而今获嘉的会盟山与武王庙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武王伐纣过宁,改宁为修武,并在此设坛誓师,做牧野之战的战前准备工作。现获嘉境内除修武聚、同盟山、武王庙外,还有照镜、马厂、彰仪、东仓、西仓、大洛纣、小洛纣、周文王冢、吕尚冢、妲己冢、纣王嬖妾冢等遗存,这些商周文化古迹,实为周武王伐纣克商之历史印痕。

伐纣克商之历史印痕

照镜,在获嘉县照镜镇照镜村。这里本是商纣的行宫,行宫南边筑有一个梳妆台,商纣王经常偕妲己到此照镜梳妆。“妆台春望”为获嘉八景之一。今人李智诗云:“登临闲眺纣妃台,淑气熙熙扑面来。艳质已随春梦去,野花犹向夕阳开。宫墙瓦落埋黄壤,寝殿基存半绿苔。四顾山河增浩叹,商臣何事不兴哀。”

马厂,在黄堤镇马厂村。清初,分出东马厂、中马厂、西马厂,后又有大马厂。1962年以卫河为界,河北为北马厂,河南为南马厂。厂字原为场,相传武王伐纣路经此地,在这里临时屯驻兵马,故而叫“马场”。

彰仪,在照镜镇彰仪村,又分东彰仪、西彰仪。相传武王伐纣过宁时,在同盟山举行战前誓师前,曾经组织一支仪仗队,这支仪仗队受到武王的表彰,遂称此队为彰仪营,彰仪营驻扎的地方,后来就称“彰仪村”。

东仓、西仓,在照镜镇东仓村、西仓村。武王伐纣时部队的粮仓称东仓,草仓称西仓。

大洛纣、小洛纣,在城关镇大洛纣村、小洛纣村,位于同盟山西侧。《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之大白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牧野之战后,武王旋师,立大小白旗于同盟山侧,悬纣首与嬖妾之首以慰牧野大战阵亡将士,此为洛纣村名的由来。

周文王冢,在获嘉县城东南3公里的大张朴村北,该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2米,面积约7200平方米。《史记·周本记》载:“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载:“世传武王伐纣旋师,葬文王木主于此,冢上旧有庙,久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邹古愚立石冢下,题曰:周文王陵。”该冢或称文王陵,相传陵内埋葬文王木主,是为纪念伐纣胜利而修筑的王陵。

吕尚冢,亦称姜子牙冢。吕尚即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军师,牧野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其墓在县城西南徐营镇宣阳驿村。

妲己冢,在县城西南宣阳驿村。

纣王嬖妾冢,在宣阳驿村,与妲己冢相连。

除上面提到的历史遗存外,获嘉境内还有许多与伐纣克商相关的地名,如成州驿、刺狐寺、夷齐庙、彦当等,此不一一赘述。它们表明获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留下了伐纣克商的印痕,在商周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结语

在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宁是其进军路线上的必经之地。武王在此宣布改宁为修武,并动员士兵垒土为山,该山被命名为同盟山,伐纣联军在山前举行大规模的誓师仪式,然后挥师北上,直逼朝歌。经过牧野之战,在商王朝废墟上建立西周政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的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宁地在今河南获嘉境内,留下了许多有关伐纣克商的遗迹,这些遗迹将永存人间,成为这场大变革的历史见证。

注释:

[1]《晋书·地理志》。

[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3][12]萧君和主编:《中华统一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易经·革卦·彖》。

[5]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论语·泰伯》。

[7]《诗经·大雅·荡荡》。

[8]《史记·周本纪》。

[9]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10]孟世凯:《宁姓地源浅析》,《黄河文化》2005年第4期。

[11]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年。

[13]孙醒:《也谈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14]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15]陈昌远:《再谈武王伐纣进军路线》,《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16]张新斌:《论宁氏寻根》,《黄河文化》2005 年第 4期。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牧野诸侯
日出
日出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贪玩少年文牧野逆袭成“电影匠人”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