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带一路”高端人才迫在眉睫

2016-12-26 20:44王煜
新民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华东政法法学一带

王煜

无论是解决“一带一路”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关键都在人才。而调查发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超过资金和技术需求。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无论是解决“一带一路”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施的实践,关键都在人才。高校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阵地,华东政法大学在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有益探索。就此,《新民周刊》记者专访了该校副校长唐波教授。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抢手

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80多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设立分支机构,由于沿线国家国情差异较为明显,投资项目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有既熟悉沿线国情又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的高端人才,而调查发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性超过资金和技术需求。

不仅中国如此,人才问题也同样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关切。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指出:“人才因素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东盟国家拥有大量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的国家目前已达到60个之多并仍在不断增加,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涉及不同的国家制度、宗教、文化、市场体制和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各异。沿线国国内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环境以及内外因素复杂互动将带来经贸投资运营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之语言、习俗、宗教与文化的差异,情况更为复杂。这给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并同时掌握沿线国家法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他们能适时地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唐波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一带一路”建设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高校加强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时不我待。

“一带一路”需要的人才种类十分广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都会有涉及。理想信念坚定、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国际化视野、语言运用能力好、通识教育基础扎实和专业能力强,这是对此类人才的高要求。

人才培养需要锐意创新

高校怎样加强对“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唐波认为,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后,首先可以对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加入有针对性的内容,主要的实现途径就在课程设计上。

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目前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阿拉伯语、丝绸之路的人文景观、国际礼仪、全球化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宗教与当代国际政治、商务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关系等等。

其中,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针对语言类研究生和非语言类的本科生开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课程教师专门组织学生自发形成团队,引导他们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概况及各国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语言是一国文化核心部分,课程设计团队意图让学生以语言为媒介学习文化,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另外,外语学院教师面向非语言类的本科生开设《演讲陈述中国文化》,以通过英语了解并介绍中国文化为教学目的,在增强学生的国学修养同时,让他们学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针对翻译硕士,重点开设了一系列专业的法律翻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译者素养和翻译职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契合了“一带一路”对于当下翻译人才的需求。学院不仅开设《英美法概况》,还有《法律日语》《法律德语》课程,以及中外法律文化对比、讲述日本法律和德国法律的课程。

“一带一路”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华东政法大学的尝试是,在常规的见习实习之外,还增加竞赛、海外游学实训的形式。如国际商事仲裁竞赛、模拟法庭竞赛等,这些竞赛不再是一般的课余活动,而是要求老师设计出相关竞赛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学生修读竞赛课程要计学分。这样,增加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受益面。

教学科研平台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托。唐波介绍说,华东政法大学的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是一个高端智库平台,中心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其中就包括对“一带一路”建设做相关研究。中心工作也吸引各类学生的参与,培养他们的相关素养。

同样建于该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拥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语言能力,这与“一带一路”对人才的要求高度符合。基地在培养制度设计、教学改革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尝试。例如授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恢复了以前的优良传统,让教师真正沉下心来探讨课程设计。这些,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是上海市法学会欧盟法研究会、商法研究会、金融法研究会、法学翻译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会长或秘书长单位,这些研究会承担了大量实务研究课题和研究论坛的举办工作。其中,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于2015年成立,秘书处设在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该研究会的建立是对国家的战略决策的有力回应。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同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共同举办“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是国内翻译领域的重要赛事和法学翻译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社会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法学翻译不仅吸收和引进国外的贸易规则和法治理念,完善我国法制建设,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将更好地为外交服务,构建中国良好的法治大国形象。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担《法学》期刊外译工作,将我国优秀的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外推广。法学翻译研究会计划组织力量,挑选一批近代中国精品法学成果,将它们翻译成外文,这项任务同时也包括精品中华法学学术作品的外译与研究工作。通过与国家级出版社、中华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等体系的通力合作,提升法学外译的文化含量,更好地展现中国当代的法学发展面貌,为推动中国法学和法学研究学术成果走出去出一份力。

在我国与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方面,也将做出新的努力。对于接收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我们要做好准备。同时,让更多中国学生愿意到沿线国家去游学。唐波提到,可以尝试先开展短期的学术交流,或以高端论坛会、主题合作研究的形式,让中国学生能更多了解情况,产生出去交流的热情,“有了第一个就能带动第二个,有了短期才能为长期打下基础。”另外,在课题经费、生活资助方面,也可以加大一些支持力度。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2015年10月发布的报告中也指出,“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经济交往活跃的国家逐渐受到中国留学生重视,建议增加亚投行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

高端人才需要联合培养

“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复合要求,不同高校的优势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是实现这个要求的有效途径。唐波举例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中涉及到小语种,如果让一家高校来单独开辟所有有针对性的应用型小语种专业,要让教师和学生既懂这门外语又懂国际法律、政策、经济或管理,难度比较大。那么,如果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力量强的院校能和像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强的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可操作性就会增强许多。在同一所学校内部,如华东政法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的双学位式的培养也很有效。

在联合培养方面,其实已有经验可循。华东政法大学和长三角高校联合办学,让协议高校的学生可以申请互派、学分互认。在上海本地的高校之间,这样的联合也在展开。如在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之间,学生可以按照协议互选联相关课程。在唐波看来,这样联合培养出来的又懂法律、经济或管理等专业,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正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需要的。

在更大的范围里,“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正在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10月,“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由兰州大学发起,共同发布《敦煌共识》,倡导联盟高校秉承“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6年9月17日,联盟高校数量已达125所,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3个国家。

唐波介绍说,华东政法大学作为联盟成员学校,参加了今年联盟的相关论坛。在这些论坛上,来自各国的教育专家对“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路。例如“依托上合组织服务一带一路”“加强与海外学术连接,建设卫星校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制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等等。她说,要精细化培养“一带一路”所需高端人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这些主题、思路的提出,讨论的深入开展,对这项工作做了有力推动。同时,联盟作为一个合作交流的信息交换平台,也为落实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等实际工作提供了帮助。

猜你喜欢
华东政法法学一带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一带一路”我的梦
华东政法大学 大学只是我们成人之后的一个起点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网络共同犯罪的刑法应对及完善思路
法学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