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评判及经验研究

2016-12-26 14:42吴江张杨
财经问题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吴江 张杨

摘要:为实现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首先应明确贸易强国的内涵与目标。笔者从主体、内容和市场等方面构建贸易强国(地区)的指标体系,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目标内涵并具体化。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再利用聚类分析法判别中国在贸易强国标准下的层次和地位,最后提出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评判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7-0082-09

一、贸易强国评判体系的文献综述

在传统理论中,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始于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而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在此以后,新贸易理论主义者运用相对优势与相对劣势的思想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与细化。如Helpman和Krugrnan从产品差异、规模经济、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比较优势。20世纪70年代后,Krugman等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形成了新的国家间贸易理论,规模效应的高低成为这一时期贸易评判体系的标准。Porter的国家“钻石模型”通过六要素实证分析世界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这使得评判贸易强国的体系从注重一国的比较优势向对自身竞争优势发展转变。

贸易强国评判体系及其指数化的国内研究。如余芳东和寇建明认为,贸易强国的内涵至少首先应是贸易大国;其次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济强国;还应具备高度的对外开放程度。陈泽星[5]研究综合性贸易业绩指数(CTPI)发现,贸易强国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品牌认知度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强、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四个基本特征。马淑琴和戴晋把贸易方式升级归结为理想的开放度因子、市场分散度因子、贸易主导力水平因子、贸易条件水平因子。魏浩和申广祝从贸易分工、贸易范围、贸易主题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以及提出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张幼文和徐明棋、陈飞翔和吴琅从贸易特征、外贸基本面和外贸对经济作用等多层面构建贸易强国评判的一系列指标。毛群英从利用2004年贸易竞争资产和贸易竞争过程两方面构建了衡量贸易竞争力体系指标以判断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所在。郑甘澍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基于生态理论(生态位值、宽度值、重叠值)分析中国与美英德日4个传统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可能实现的路径。冯雷从进口角度分析了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和措施,并提出用多元平衡发展来实现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型。杨双锋研究认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分析了影响其实现的因素。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坚持开放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最终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综上所述,当前贸易强国的评判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且大多学者都注重于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时也是在陈旧的数据和小范围国家内进行比较。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在继续,对外贸易战略升级也一直在继续。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在生产全球化背景和垂直专业化生产合作背景下,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一国产品附加值贸易。在此基础上研究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贸易国类型界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什么是贸易大国?什么又是贸易强国?如何判别?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不同贸易主体、贸易内容和贸易市场贡献度这三个方面,构建一系列指标来判断一国是否为贸易大国或贸易强国。具体评判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贸易国(地区)类型界定判别标准的经验研究

根据在生产全球化中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在目标演进路径的差异,分别从贸易主体、贸易客体和贸易内容这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一系列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指标。而笔者将就上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定义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的判定标准。

(一)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贸易国(地区)类型分类的经验研究

1.方法应用与数据采集

笔者选取7个发达国家(地区):美、日、英、德、法、澳、加;金砖五国:中、巴、印、俄、南非;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因数据缺失未纳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这19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刻画其在全球化的参与度,比较中国与各主要贸易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的差异,以此作为贸易大国(地区)与贸易强国(地区)的判定标准。在上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新时期各个国家(地区)贸易发展轨迹及数据获得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本文各项数据绝大部分使用2012年现价美元表示,以保证数据可比性。X1—X16与表1的16个指标一一对应。笔者选取X4、X5、X6、X7、X15这5个指标来判定一国(地区)是否为贸易大国(地区);选取X1、X2、X3、X8—X14、X16等10个指标来衡量一国(地区)是否是贸易强国(地区)。如文中未加以说明则数据主要是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等收集,并经作者整理得来。另外,考虑到国际投入产出表难以获得,贸易附加值指数数据来源于2004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品牌拥有量指数来源为世界五百强国家(地区)所占席位。

2.贸易大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

在利用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主要经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子的适用性检验,表2中KMO统计量的值为0.583(>0.500),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

然后将矩阵标准化,最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特征值和贡献率。按照样本数据和累计率90%的原则,当我们取3个主成分时,样本数据的总信息量高达91.6%,所以我们取出以下3个因子.如表3所示。

以往研究表明,因子变量存在高载荷这一缺陷,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研究发现,通过旋转后所形成的新的因子负荷阵表,能较为清楚地解释各个主因子的经济含义及其主要指标间的数量关系。从表3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因子(F1)的贡献率最大,主因子(F2)次之,而主因子(F3)最小,三者之间存在递减的关系。去掉一些信息量很小的因子以后,我们重新计算因子载荷,如表4所示。

主因子(F1):即贸易创汇因子,主要取决于人均GDP和外汇储备在本国(地区)GDP中所占份额;主因子(F2):即贸易依赖因子,主要取决于贸易依存度指标;主因子(F3):即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主要取决于一国(地区)货物总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及贸易顺差在本国(地区)进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

结合以上三个主因子计算因子得分,得出各样本总分F=(54.046F1+26.475F2+14.876F3)×100%。然后分别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各个样本的贸易创汇因子(F1)、贸易依赖因子(F2)和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F3)表达式中,计算出不同国家(地区)的单个因子及其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经过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贸易规模指标、贸易创汇指标和贸易依赖指标是判别一国(地区)是否能成为贸易大国(地区)的三个主要指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贸易规模指标。其次是贸易创汇指标,影响最小的是贸易依赖指标。表5的数据表明,在所有样本国家(地区)中,中国贸易规模排名第一,贸易创汇指标排名第一,贸易依赖指标排名第十五。综合得分204.800。充分说明中国在贸易绝对数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是一个贸易大国。

3.贸易强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

与贸易大国(地区)判别标准的经验分析一样,笔者首先将矩阵标准化,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数值对主成分进行分析,并计算出特征值和贡献率,当我们取4个主成分时,样本原始数据的信息总量高达85.236%,所以我们能够提取出以下4个因子。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主因子(F1)的贡献率最大,主因子(F2)次之,主因子(F3)贡献率排第三,主因子(F4)的贡献率最小。同样,去掉信息量较小的因子,计算因子载荷。最后我们将11个变量进行数学处理,得到了4个不相关联的综合指标。如表7所示。

主因子(F1):即贸易效益因子,主要取决于贸易附加值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这三大指标;主因子(F2):即贸易结构因子,主要取决于份额,即货物出口占本国(地区)进出口总额比、服务贸易、工业制成品所占总额比这三大项指标;主因子(F3):即贸易规模因子,主要取决于货物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和品牌拥有量指数;主因子(F4):即贸易安全因子,主要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所占份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分散度这两大指标。

结合以上四个主因子,计算得出各样本总分F=(32.988F1+25.775F2+14.395F3+14.395F4)×100%。然后分别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各个样本的贸易效益因子(F1)、贸易结构因子(F2)、贸易规模因子(F3)、贸易安全因子(F4)表达式中,计算出不同国家(地区)的单个因子及其综合得分,如表8所示。

综合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贸易效益、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和贸易安全是判定一个国家(地区)是否能够成为贸易强国(地区)的四大主要因子,而贸易效益因子对贸易强国(地区)的影响力最大,贸易结构因子对贸易强国(地区)的影响次之,贸易规模因子和贸易安全因子分别居于第三和第四位。因此,一个在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靠后的国家(地区)想要从贸易大国(地区)转变成贸易强国(地区),可以通过在这四方面与靠前国家(地区)比对,从自身加强这四大方面的建设。

事实上,界定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只是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要深入地分析一国(地区)与其他主要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以及一国(地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需要对一国(地区)的贸易类型进行进一步分析。笔者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以上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二)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贸易国(地区)类型分类的经验研究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批样本数据(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又称层次聚类,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凡是具有数值特征的变量和样品都可以采用系统聚类法。这里为了体现各国(地区)的层次性.笔者采取层次聚类法,由于要将具有类似特性的样本聚集在一起,分离差异性大的样本,笔者采用Q型聚类。层次聚类的聚类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凝聚方式聚类和分解方式聚类。本文为了体现各国(地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笔者采用凝聚方式聚类,对数据进行0—1标准化处理,得到聚类结果后对聚类进度表进行分析,将实际距离调整到0—25范围之内,用逐级连线的方式连接性质相近的个案或新类,直至并为一类,如表10所示。

表10显示了6国得分聚类的情况。聚类的分析第1步中,5号样本(巴西)与15号样本(南非)聚成一小类,它们的个体距离(这里采用欧式距离)是1.980,这个小类将在下面第2步用到;同理,聚类分析的第2步中,8号样本(巴西)与18号样本(印尼)聚成一小类,它们的距离是3.027。以此类推,19个样本聚成了一大类。

样本数据与小类、小类与小类间亲疏程度的度量方法采用重心法(Centroid Clustering),距离选用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由于篇幅所限选取所研究19个样本国家(地区)中有代表性的11个样本,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知,英国和日本与美国的距离最小(分别为18.214和18.186),韩国与马来西亚的距离为所示国家中距离最小的(3.975)首先聚在一起,然后日本又与该小类聚在一起(6.177),接着是英国(15.794)首先聚到一起形成一小类。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每一层分类,本部分用树形图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巴西和南非的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合并的是印尼和巴西、南非。它们间的距离大于巴西和南非距离;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并成小类;英国与法国并成一小类再与印度合并;德国与日本并成一小类;韩国、马来西亚与泰国并成一小类再与新加坡并成一类。澳大利亚也可以在较大距离范围内与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合并成一类,再纳入墨西哥、俄罗斯、中国、美国。最后所有个体聚成一类,此时类间的距离就已经非常大了。

综合因子分析中各国(地区)指标得分和聚类分析中,各国(地区)与第一强国美国的欧式距离将贸易国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12所示。

综合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是唯一一个在第一阶梯的国家。其在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这两大指标上的综合得分分别为46.8 10(第三)和65.680(第一)。这两个数据明显地告诉我们美国现阶段非但是贸易强国更是贸易大国,其经济增长在总量上需要国际贸易来拉动,在质量上更是占据第一的位置。

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是第二阶梯的代表国家,英、法、日三国贸易大国指标偏后,这主要是国家地理人文特征使得在贸易总量上比不上其他人口多经济体总量大的国家,但在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三国进入所研究国家(地区)的前五个,这主要是这三个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安全因子质量都很高,同时贸易成果、贸易相对规模也较大,使得这三国在第二梯队。突出的是新加坡、韩国在贸易上经过不断地发展挤入第二梯队,有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中国是第三梯队的典型代表国家(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大国、强国指标上都是中偏后的。印度、巴西、中国作为代表性金砖国家,其中印度、巴西强国指标排序稍优于大国指标;中国大国指标(第一)优于强国指标。第三梯队的国家(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

俄罗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墨西哥是第四梯队的典型代表国家。其中俄罗斯与美欧式距离达到所研究的国家(地区)中最高位,在贸易大国(地区)指标上处于居中位置,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上居于末端。致使在所研究国家(地区)中位于贸易梯队末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不论是在贸易大国(地区)、贸易强国(地区)指标还是在与美距离比较上都处于末端位置。

四、结论

笔者结合因子分析法与层次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贸易大国(地区)和贸易强国(地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贸易创汇因子、贸易依赖因子、贸易进出口规模因子是判定一国(地区)是否为贸易大国(地区)的主要标准,而贸易效益因子、贸易结构因子、贸易规模因子和贸易安全因子是判定一国(地区)是否是贸易强国(地区)的主要标准;在聚类分析中位于第一梯队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是在贸易强国指标上得分最高的国家;位于第二梯队的以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则是贸易大国(地区)指标和贸易强国(地区)指标相对来说综合平衡发展的国家;位于第三梯队的以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印度、巴西、澳大利亚、中国为代表的则在贸易发展层次上相对较低。第四梯队的俄罗斯、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墨西哥在贸易发展水平上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基于此分析我们可知,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贸易大国位置,在贸易强国指标上,用前些年份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与最近年份的数据相比,中国贸易强国排序是有所上升的。但是中国与其他贸易强国(地区)相比,不论是在指标上还是实际实力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在贸易强国之路上前进,同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新媒体用户行为模式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
新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