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6-12-26 08:59林卓鹏李少芳黄振伟卢蓬陈欣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

林卓鹏 李少芳 黄振伟 卢蓬 陈欣泽 林冬娜 王兴全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针刀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小针刀组患者采取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电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小针刀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针刀组各项症状总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小针刀;温胆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12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颈椎椎体内外平衡失调, 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以眩晕、恶心欲呕伴颈项痹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小针刀治疗可通过剥离局部软组织和韧带粘连, 松解筋膜, 改善局部微环境, 提高局部血运供给状态, 加强椎基动脉供血的能力, 大脑供氧得到改善。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认为“头眩挟气并火, 治痰为主, 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痰因火动;以有痰湿者。巅顶之上, 唯风可到”, 取温胆汤作为主方加减。本文研究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汕头中医院门诊所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针刀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小针刀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0~72岁, 病程2个月~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28~70岁, 病程2个月~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头痛, 眩晕, 耳鸣, 耳聋, 视物不清, 有体位性猝倒, 颈椎侧弯后伸时, 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 变细或完全梗阻[2]。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小针刀组 患者采取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 小针刀操作方法:拟取天柱、完骨为主穴, 配以退行性变明显(椎间孔狭窄或项后韧带钙化)的相应颈椎棘突间和相应颈椎段夹脊穴。患者采用俯卧位, 胸前垫薄枕, 前额顶在治疗床上, 使整个颈椎都充分暴露, 手术位置采用无菌划线笔作好标记, 用2%碘酒消毒和75%乙醇脱碘2次后, 消毒, 戴手套, 盖上小洞巾, 并局部麻醉, 局麻药物为1%利多卡因注射液, 在每个标记点各注射1 ml局部浸润, 选用Ⅰ型4号小针刀, 按照四步进针规程进针, 针刀在相应穴位上快速纵行进针, 逐层松解分离, 纵行线切割3~4刀, 针柄摆动1~2下, 调转刀口线90°。横行线切割2~3刀, 针柄摆动1~2下, 当进针1.5~3.0 cm时, 即可触及关节突或棘后韧带, 可在骨面和韧带上、下、前、后、铲切, 有突破感即停, 深≤0.5 cm, 上下切割时必须仔细小心, 做到边治疗边观察患者神情变化, 当感到针刀于骨面上铲剥时感觉无明显阻力, 表示术位粘连的肌纤维和软组织已经铲切剥离。拔出针刀后迅速按压术口5~10 min, 创可贴覆盖, 1次/周, 2次治疗为1个疗程。给予患者服用温胆汤, 温胆汤组成:半夏10 g, 陈皮10 g, 竹茹10 g, 茯苓15 g, 生姜10 g, 枳实10 g, 天麻5g, 炙甘草10 g, 葛根20 g, 羌活5 g。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气血亏虚加北芪、川芎益气行血;5剂/次, 2次为1个疗程。

1. 3. 2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电针针刺治疗, 具体为:取风池、天柱、百会为主穴, 辅以退行性变较为严重相应椎体的夹脊穴。取华佗牌一次性25 mm×40 mm针灸针, 6805A电针仪, 电针治疗, 30 min/次, 3次/周, 2周为1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缓解情况,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给予量化, 据各症状的不同程度分4级, 满分30分, 包括:眩晕、头痛8分;颈项痹痛5分;视物不清、耳鸣耳聋5分;体位性猝倒6分;颈椎侧弯或后伸时, 症状加重6分。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达30分;显效:治疗后总分提高16~25分;好转:治疗后总分提高15~5分;无效:治疗后总分提高5分以内或无改变或比原来降低。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小针刀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 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总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小针刀组各项症状总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症状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 《灵枢·素问》认为髓海供养不足, 是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病病位在头脑清窍, 清明之处若受痰蒙则神明不清, 摇而欲坠, 跌仆, 头部重着, 胀闷, 甚而头痛, 恶心呕吐。头脑位于阳位, 是神明之气聚会之所, 气血须上达清窍, 头晕症状就是痰浊引起清阳上升而受阻, 清窍得不到濡养, 则发为眩晕。本病主穴天柱穴, 《穴名释义》载:“人体以头为天, 颈项犹擎天之柱, 穴在项部方肌起始部, 天柱骨之两旁, 故名天柱”。其位于足太阳膀胱经, 在枕后分居左右二穴, 膀胱经之阳气由此进入脑络。完骨穴, 骨为肾水之意, 属于足少阳胆经上, 本穴在此意指头部之湿气经此交接, 有运化阳气, 行利水液之功。两穴位位置在上为阳, 又同属阳经, 取之以温阳化痰祛湿之意。采用小针刀治疗时, 松解颈夹脊穴和颈椎棘突间, 可以疏通督脉和太阳膀胱经的经气, 振奋身体阳气, 清阳上升, 瘀浊下降, 气血上荣, 神明清窍, 眩晕症状减轻。

现代医学认为, 颈椎关节的紊乱、椎间孔狭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原因, 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压迫椎动脉、周围软组织, 出现痉挛等使血管狭窄痉挛乃至闭塞, 引起椎动脉血流减少, 大脑供血不足, 造成眩晕恶心的症状[3]。此时治疗上应取相应退行性变椎体的夹脊穴作为作为进针重点。通过剥离局部软组织和韧带粘连, 松解筋膜, 改善局部微环境, 改善椎基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眩晕症状。

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所引起的眩晕, 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 痰蒙神窍是主要病机, 痰邪上扰, 蒙蔽神窍清明, 其邪气粘滞与于清明开窍通达之气相抵清阳无法上升, 浊阴失于下降, 头脑清窍失养, 所以症见头晕, 或伴目眩, 或伴视物昏蒙, 天旋地转感, 或伴头痛颈项痹痛等。温胆汤来自于《千金方》中, 方中以化痰类药物作为“温胆汤”的基础, 竹茹能清化痰热, 除烦, 止呕;枳实行气化痰;葛根解肌升阳;羌活可以载药上行而通络;天麻以平息肝风。诸药合用具有化痰开窍, 熄风止眩之功效;可燥湿和胃, 强健脾胃而祛痰, 清中化浊邪, 从而使眩晕症状解除或者减轻;能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供应, 同时增加大脑氧分的灌流量, 达到濡养脑窍清明, 解除眩晕的目的。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前者通过剥离局部软组织和韧带粘连, 松解筋膜, 改善局部微环境, 提高局部血运供给状态, 加强椎基动脉供血的能力, 大脑供氧得到改善。其治疗发挥刀切除粘连的作用, 要优于传统针刺的刺激量。配合温胆汤治疗, 可以燥湿和胃, 健脾化痰, 清升浊降。

综上所述,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良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君鳌, 陈文治.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中医正骨, 2004, 16(10):49-51.

[2] 潘颖华, 董中国, 刘媛媛.针刺对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6):18-19.

[3] 王英杰.临床伤筋推拿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143.

[收稿日期:2016-09-19]

猜你喜欢
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
神奇的小针刀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让学生试刀的教授
小针刀联合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小针刀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辨证熏蒸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