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校两区办学模式下的高校与学生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探究

2016-12-26 21:15郝俊潇何洪义
亚太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学生组织校园文化

郝俊潇 何洪义

摘要:目前高校一校两区或多区的办学格局打破了以往单一校区模式下部门协作的连贯性,在管理体制、校区建设等方面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组织与高校发展紧密相联,学生组织对于新校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升校园整体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组织在新校区的生存发展也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充分认识高校与学生组织在功能上的互补关系,发挥高校与学生组织在新校区建设上各自的优势,形成最大合力,抵消两者的共同劣势,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组织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一校两区;学生组织;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34-0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急速发展的时期。各大高校大范围扩招,以及学生总量和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大,催生了一批跨地域、多校区的高校。很多高校的管理面临着“一校两区”的局面。校区的划分,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也割裂了校区间的联系,使得跨校区学生管理尤其是给学生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困难。如何在一校两区背景下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功能、实现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需要学生组织提升校园整体凝聚力

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在相关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及提升校生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校学生组织可以充分激发校园生活的活力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各种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群体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一校两区背景下,学校依靠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同时满足校区间发展的全部需要。各种学生组织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满足新校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学生会可以组织新校区学生开展全校或全院性质的大型活动;各种学生社团则可以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开展有益身心的趣味活动。在新校区万象初新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组织的组织和引导,新校区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迅速调动,充分激发新校区的蓬勃活力。

(二)高校学生组织可以持续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新校区多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地带,人文气息相对不足。与老校区相比,“新老校区之间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之间的差距,真正的差距在学校氛围,即校园文化的缺失。”[1]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不仅为学生展示风采、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而且学生组织的存在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手工社团可以根据学生中征集到的创意制作手工艺品送给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组织的活动增进对学生的了解。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学生组织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宣传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增强校园文化感染力的不竭动力。

(三)高校学生组织可以明显提升校园建设的向心力

一校两区乃至多校区的办学布局,打破了以往单一校区模式下部门协作的连贯性。在管理体制、校区建设、活动开展等各方面对高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管理方式陈旧、教学资源短缺、配套保障滞后的高校来说,原先单一校区下隐藏的问题往往会集中暴露出来。但新校区的校园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往往相对漫长。新校区的学生难免存在适应过程,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校园建设的正常推进。此时通过学生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可以帮助学校与学生之间进行协调沟通。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因新校区建设滞后所带来的心理落差,而且能够提升新校区学生的满意度,增进学生对校园建设的支持与认同。

二、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完整、和谐的大学环境

高校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深入、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组织在队伍培养、硬件支持、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脆弱属性。学生组织的壮大需要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同时,只有和谐有序、协调统一的大学才能形成培育学生组织发展的土壤,真正释放一校两区下高校的发展潜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组织的有效运作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格局。”[2]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接受校院团委老师的指导,学生社团还要接受社团联合会的管理和考评。指导老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存在,为各类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协调解决学生组织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则为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支持。尤其在新校区,师资力量不足和制度上的盲区将使得学生组织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如何分配和协调新旧校区的各种资源将直接制约学生组织的成长。

(二)学生组织的生机活力需要高校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定的物质保障是学生组织得以存续的基础。这首先体现在对硬件的需求上;各个学生组织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场地和设备的配合,大到剧院、体育馆,小到宣传栏、办公用品。例如剧院是举行文艺汇演的重要场所,校区是否建造剧院、设备是否先进,将直接决定晚会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体现在资金的支持上;学生组织在活动资金上大多依赖高校,仅有少数组织、个别活动可以通过拉赞助实现自给自足。这就需要高校在校区建设上平衡资金使用,努力保证新校区学生活动经费的投入和充足,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的社会化运作,拓宽学生活动经费的资金来源。

(三)学生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形成需要高校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

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积极功能的发挥,需要高校对学生群体中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解及个性释放的包容,鼓励和支持学生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去开展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投身到相关活动中去,进而在活动中促进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形成。如前所述,新校区一般地处偏远,文化氛围淡薄。但是这样的环境条件也更有利于消除旧校区存在的积弊,甚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有的高校对于学生组织的宣传横幅往往严格审批,导致横幅内容枯燥呆板、千篇一律。在新校区,高校管理者只要愿意改变和创新,完全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放款审批尺度,允许学生组织在标语内容上风格多样。当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横幅充满校园,很快能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校园氛围,刺激校园活力。

三、一校两区背景下学生社团的重新定位

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的出现,对高校的学生管理、组织架构、教学资源等方面如何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对依托于高校而存在的大学生社团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社团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抓住机遇,顺应学校发展新形势,促进学生组织稳步发展

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学术,而且要传承文化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独立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3]高校管理者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启用新校区,其最终目的即是为了人才的培养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实现这些目的的有力抓手正是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有雄心的学生组织应当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机遇,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组织在新校区发展空间的开拓中去,制定适合新校区特点和本组织特色的制度,将所在组织的发展与校区的建设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组织才不会偏离正常轨道,才可能稳步发展下去。这不是说学生组织就必须迎合学校的具体要求,实际上学生组织完全可以在顺应学校发展形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校园公众号若推送能抓住新校区学生的关切,深入挖掘新校区的新鲜事、辅以自己团队或摄影、或文字等优势,便能脱颖而出,从而有可能被荐为官方公众号,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二)直击痛点,解决学生组织迫切需求,打造校园文化生力军

对于学生组织来说,不管多校区高校采取何种类型的管理模式,都会对组织内部造成“撕裂”,破坏学生组织架构的“细胞”,出现“断层式”的学生组织。尤其对于那些采取老生在老校区、新生在新校区管理模式的高校,更容易出现老校区招不到新生,新生在新校区又没有学长学姐指导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指导老师的用心投入:在新校区事实上代行会长职务,在新生中培养平级干部,在活动中带领新生从零起步。这种在新校区起步阶段的帮扶,往往能为学生组织平稳过渡夯实基础。其实,只要高校自上而下能从学生组织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尊重他们活动开展的自主性,学生组织往往就能够生根成长。当学生组织通过重新定位,重塑组织内部文化、制度,渡过生存危机后,就能真正发挥一校两区和学生组织的共同优势,并形成合力,消解两者各自的劣势,最终实现学校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胡丽伟.“一校两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2015(9).

[2]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5).

[3]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猜你喜欢
学生组织校园文化
技工院校学生组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