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课程建设利弊分析

2016-12-27 09:36杨双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课件信息技术

杨双林

摘要:从互联网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入手,依次介绍了高职课程分类情况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而重点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利和弊,得出利弊同在关键在于使用者的理念和态度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70

1 互联网信息技术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常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归为三大类,其一为信号收发技术,比如有线宽带、wifi、流量等;其二为各种应用软件及相关技术,课程建设中常用的有office(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最为常用)、camstadia(录屏软件)、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及综合性更强的平台软件等;其三为前两大类技术的载体,比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如果没有这类硬件设施,前两大类的功能再强大也无处施展,也更谈不上万能的互联网,如果仅有硬件设施,没有网络和应用软件,那硬件的存在更加没有意义。

这三者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无论缺少哪一层面的技术,高职课程建设都会受到牵制。

2 高职课程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分类,高职课程有以下几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修学的强制程度高低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按照授课形式不同,分为理论+实训课程、实训课程。

不同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而日趋完善,有的课程建设有没有互联网的参与,结果相差不大。

3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将与备课、授课、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相关的资源进行整理、提炼及升华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而言,这些资源包括备课时使用的教材、参考资料、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等;授课时使用的教案、视频、课件、动画、案例、习题等;为辅助学生学习推荐给学生的阅读书目、待观看的视频以及教师在阅读、观看之后的评论,还包括学生作业、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等。

高职课程建设许多内容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得以完成和完善,实现学生线上自学的最高目标。

4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课程建设的利

4.1 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高职课程建设中资源的电子化、无纸化,并永久保存

资源的无纸化、电子化是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建设最保守、最传统的一种贡献。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高职课程建设中所有材料的制作必定通过纸质形式完成,甚至有很多资源只能设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比如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呈现形式势必单一,这就意味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口头讲课水平,如果授课教师口头讲课水平高,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保障;如果教师口头讲课水平一般,则教学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互联网信息技术参与高职课程建设之后,再配以教师的巧妙运用,则要么弱化教师不太好的口头讲课带来的负面效应,要么强化教师口头讲课水平原本就不错的教学效果。

因为课程建设中产生的资源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所以资源的保持工作显得轻而易举,可以直接保存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如果这台电脑永久不出现问题,则资源的保存自然可以永久;如果电脑出现无法维修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这台电脑中的所有资源将荡然无存,这比没有电子化的后果还要可怕。有一种资源保存方式既可满足永久的需要又可摆脱对电脑本身的依赖,就是教师将手头的资源全部发送至个人邮箱,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实现永久保存。

4.2 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日益精进提供了强大而全面的保障

4.2.1 教师备课方面

高职教师备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课程建设中的大量成果均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形成并优化。备课时需要制作课件,互联网上也许有大量的免费课件,甚至课程名称都与教师所需相同,但课件上出现的内容或许并不正好满足某位教师的意愿,因此教师还需要继续通过互联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尤其是各种精美图表。强大的互联网也许对教师寻找到称心如意的成品课件无能为力,但对教师寻找到合适的课件俗称却胜券在握。

教师找到精美的课件素材后,可以借助不断更新的PPT软件,将图表、动画使用于适当的内容中,精选的内容与精美的图片、动画的完美结合,将会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那么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将指日可待。

另外,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欠缺一些,再加上不断升级换代的智能手机昼夜不停地和高职教师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职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考虑到加入某种元素,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这些元素比如视频、音频、三位动画等。某些视频可能正好就是教师偶然看到的电视节目,若手头有摄像机,可以实时、快捷地录下这期节目;智能手机自带的录像功能也可担当此任,只是它们和互联网相比,要么不方便,要么效果不佳,因此互联网很自然地成为教师在备课环节搜集资料的主力。许多资源,只要教师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资料是什么,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互联网都可以让该教师如愿以偿地找到并下载。

有些视频太长,而教师需要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视频编辑软件比如会声会影、爱剪辑等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剪掉不需要的部分,让视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2.2 教师授课方面

教师授课当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程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而授课是发挥教学效果直接而重要的环节。

教师授课时,如果教室配有投影仪、幕布、电脑,而且电脑已安装了高版本的office软件、高版本的视频音频播放软件,则教师在备课环节准备的所有教学资源几乎都可以顺畅地打开和播放,此时教师的授课水平要么得以弥补,要么锦上添花。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教师所需要的视频、动画等未能成功下载,但可以在线观看,而教室的电脑正好网络畅通,那么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同样得到了保障。

4.2.3 课后师生交流方面

高职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有些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业。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工具就是QQ邮箱,除了学生向教师提交作业需要借助QQ邮箱之外,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对作业的反馈也基本通过邮箱完成并保存,教师和学生关于课程其它方面的实时交流基本通过QQ、微信等工具完成。

4.3 综合性的软件平台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条件

综合性软件平台,即软件开发商将office中的某些功能、QQ或微信中的某些功能、期刊网中的一部分论文、一部分电子图书等在同一个软件中汇集,实现平台+资源+服务的三位一体。由于这种软件平台自身的强大功能,使得高职课程建设或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4.3.1 每门课程都有一个足够大的独立空间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地放在这个空间的相应位置,与直接发往邮箱相比,它的可视性更强,因为进入课程空间之后,就像浏览房产广告上的户型图一样,各种资源一目了然;其次,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教师将资源发送至个人邮箱,若容量超过50M,被要求以“超大附件”形式发送,但这种形式有效期是30天,显然无法满足教师永久保存的需求。而此时应运而生的综合性软件平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有资源得以永久安全地存放。

4.3.2 课程资源中的学生作业更易收集和保存,师生交流更加便捷

某门课程的历届学生作业,不用挤占教师个人电脑空间,而是直接上传至课程空间,这样作业的收集会更加集中和整齐,与发往教师个人邮箱的收集方式相比,因为与同期发往教师邮箱的其它邮件相隔离,使得收集作业更加方便,同时更加容易保存。

师生关于课程教学的交流更加便捷。所有修学某门课程的学生均可根据账号、密码进入课程空间,可以畅所欲言,再加上这样的软件平台一般都同步开发了移动终端APP,使得师生交流更加实时。如若舍此平台,使用QQ或微信,不是不可以,只是便捷性差一些,某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进入授课班级QQ群或微信群,这对师生仅有一学期之缘的情形,授课教师或授课班级积极性都不会高,以致最终结果就是授课教师只与授课班级的学习委员保持联系,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无法实现。

4.3.3 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更加人性化

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几乎全程参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不过即便如此,课程建设如果有行业企业的专家、校内教授和部门领导定期把脉,或许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会一直朝着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行进。而无论行业企业的专家还是校内教授或领导,无一例外地工作繁忙,他们对课程建设情况的浏览,基本上只能在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因此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使得课程建设的各项检查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开展。

5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弊

5.1 非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1.1 对互联网资源全盘借用

该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师从网上下载类似的免费课件后,稍加改动甚至原封不动地在日常授课时使用,如果出现教师支配不了课件的内容,其实教学效果不是提升而是抑制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捷的网络其实对该教师的课程建设只是在发挥阻碍作用而已。那么该门课程的课件资源只不过是教师从互联网上借鉴来的免费课件,而取代了自主开发。显然互联网在此所起的作用是让教师更为“轻闲”,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实际却是以牺牲课程建设质量作为代价。

5.1.2 对互联网资源有限借用

比如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精美的PPT制作图表,在制作课件的每一张幻灯片时,都认真思考内容,并从海量的图表中挑选与该内容最为匹配的一张,这样一门课程的课件制作要花费大量时间,这些制作课件的时间如果用来阅读专业书籍和报刊或其它教育类书报杂志,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也阻碍了高职课程建设的提升。

5.2 综合性软件平台类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2.1 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导向错误

若一所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监管教师的课程建设情况,更加便捷地开展各类型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即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人员,而不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或许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导向和理念都会在后续的软件培训和使用中慢慢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大学教师需要思想自由,高职院校固然不如本科院校高大上,但教师们对自由的向往和需求却不低于本科院校。没有自由,思想就会僵化,也谈不上自觉地完成课程建设各项工作,正所谓自由的教师最自觉,当然这里的教师是指那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向上的高职教师。

5.2.2 综合性软件平台自身过于复杂或不够完善

(1)软件过于复杂。

如果软件本身过于复杂,仅仅第一次培训就能对一部分教师带来心理障碍,进而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之前,教学技术也相应地非常简单,但各个历史阶段从来不乏大师级学者、教授出现,他们留下的许多巨著至今仍在人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想要避开并不现实,但如果软件平台过于复杂,显然不方便操作,承担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师要么坚决抵制,要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对该软件平台的摸索,而修学该课程的学生们能感受更多的是课程的形式大于内容。

(2)软件平台不够完善。

如果软件本身不够完善,教师们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同样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如果用来阅读大师们的巨著,思考和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师生将成长得更快。

因此,综合性软件平台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对引入它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阻碍就可见一斑。

5.2.3 教师自身原因抗拒互联网信息技术

部分高职教师年龄偏大,或身体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天生或阶段性地有一种排斥情绪,他们潜意识中觉得互联网不过是高职教育的噱头,通过传统方法依然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对这部分教师而言,对学校投入巨资引入的软件平台的使用,不过是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5.2.4 课程性质决定了软件平台的作用有大有小

在综合性软件平台上创建课程空间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独立线上自学,也就意味着越枯燥、难度越大的课程,学生在线上自学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要想真正掌握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比如高职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经济数学》、《工程数学》、工科专业的纯实训课程等,软件平台对这些课程的建设作用较为有限。

6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引入者、使用者的态度、理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者们应时刻清楚:互联网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进而成为幸福的他(她)自己,只不过借助课程建设的形式来完成。

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若有高职院校能够秉持“学生第一,教工第二,领导第三”的理念,再借助日臻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应该没有问题,虽然它是有利有弊的。

参考文献

[1]郝倩.VBSE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

[2]张驰.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2).

[3]李文,高健.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课程建设——以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4]董君.基于ASP.NET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课件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