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交建收购IDE看海水淡化的未来

2016-12-27 18:03周路菡
新经济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淡化海水工程

周路菡

在偏远地区和沿海地区获得长期稳定的水源,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是必由之路。

央企中交建正在筹划收购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IDE。以色列IDE公司在海水淡化设计、工艺、能耗和成本控制方面都有瞩目的成绩。如果收购成功,中交建将获得IDE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大型海水淡化工厂建设与管理运行经验,未来在港口航道建设特别是在海岛上建港口时,将不再受淡水供应的限制,有利于海洋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同时,我们在最近连续的海水淡化交易中也可以嗅到我国海洋战略升温的迹象。中国想在偏远的地区和沿海地区获得长期稳定的水源,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是必由之路。

央企中交建筹划收购IDE

最近一直不瘟不火的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出了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央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建)正在筹划收购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8月14日,美国工程领域最权威学术杂志Engineering News-Record对外透露,从以色列金融行业渠道获知,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公司、以色列的IDE海水淡化技术有限公司(简称IDE)收到至少三家公司的收购报价。其中,中交建提出一个高达6.5亿美元的非约束性报价(non-binding offer),在这轮的收购报价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IDE出售的最后报价会在2016年秋季明确,整个交易最终会在年底敲定。

这是一笔巨额的交易,如果交易成功,无论对于中国的海水淡化产业还是世界的海水淡化版图,都会产生深深地影响。

要知道,自1981年西沙群岛第一套海水淡化装置投入使用以来,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工程已历经了30余年的发展建设。但是在整个1981-2002年的20年里,累计产能上升趋势不明显。进入2003年后,中国海水淡化累计产能才有了明显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0%-30%。但是在最近5年里,海水淡化产业的声音又渐渐消逝。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用,中国北方的的淡水供应能力有了实质性地提升,河南、山东、天津、北京等缺水地区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此前曾被看好的海水淡化产业规划一次次被搁置。

但是进入2016年以来,一连串国内公司主导的并购案都与海水淡化相关。

先是巴安水务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以获得源自IDE的海淡核心技术。而后天壕环境全资收购拥有5个海淡项目业绩,以及十多项脱盐技术的赛诺水务。之后,巴安水务宣布将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ItN的核心产品陶瓷平板膜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反渗透工艺的前端处理。

与此同时,IDE公司也意在显示对于中国市场的渴望和兴趣。

其中2016年2月,以色列IDE海水淡化公司全球销售总监RoniKlein和IDE中国区总经理王双成一行访问北控水务集团。双方对各自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发展进行了交流,并就百万吨海淡进京项目及以色列中东地区海水淡化项目进行了充分讨论。资料显示,双方在海水淡化领域曾开展多项合作,其中在2014中国(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上,就“热膜耦合海水淡化及浓盐水制盐产业化技术研发”展开合作,共同研发适合我国海水水质特点的热膜耦合工艺,提升我国海水淡化核心技术水平,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并推进浓盐水制盐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

2016年5月,潍坊滨海开发区科技与商务局组织召开了海水淡化项目工作会议。会上,山东水发环保集团、滨海开发区管委会、以色列IDE公司对海水淡化项目进行合作沟通,三方就海水淡化项目在滨海开发区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初步确定海水淡化项目规模为10万m3/d,由以色列IDE公司提供设计、技术、设备及后期员工培训、设备调试、维护服务,由山东水发环保集团负责出资承建、运营管理,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为什么要收购IDE?

IDE公司是海水淡化领域的王者,该公司率先开发了有关水溶液的分离、浓缩和净化的各种工艺,如机械蒸汽压缩(MVC),低温多效蒸馏(LT-MED),热蒸汽压缩(TVC),蒸汽压缩浓缩器(VCC),真空制冰机(ECO-VIM),真空冷水机(ECO-Chiller),反渗透(RO)技术及水处理和废热利用等先进技术。

在海水淡化的技术领域中,数十年来,IDE一直是行业话题的焦点。比如在热法脱盐淡化的先导者,IDE的低温多效蒸馏(MED)和机械蒸汽压缩(MVC)产品已占有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MVC海水淡化厂和最大的MED海水淡化厂。同时,IDE的海水反渗透淡化厂长期领导着该行业并不断创造高效和低成本的新纪录,并且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除脱盐淡化外,IDE还利用其丰富的专业技术诀窍提供与水有关、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包括先进的热泵和工业蒸发器。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MIT科技评论》评出的2016年“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中,以色列IDE Technologies公司占据了6家入榜的能源公司的前列。MIT对该公司的颁奖词是:大规模的海水淡化过程为其赢得了很多用户,包括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它的前景光明,从海水中提取盐,可饮用水也能用于商业用途。产品需求量大,在世界范围内,约有700万人无法用到清洁的水,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提高到18亿人。

笔者根据文献得知,早在2005年,IDE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建设了天津北疆电厂一期海水淡化工程。该工程的的成功运行,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熟知IDE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与IDE展开合作。

说到中交建收购IDE,业界重在谈论这可能是一项战略布局。因为中交建既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和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另外中交建还拥有中国最大的民用船队。

目前中交建正在顺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多国家深入布局。资料显示,中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追踪了多类项目,运作并促成了一批起点高、影响深、规模大的“一带一路”项目和互联互通项目,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者之一。其中,东南亚方向有铁路、公路、港口、电网、油气管线等,中亚方向有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东北亚方向则包括中俄合作项目等。南亚方向有中巴公路、斯里兰卡港口等。

港口建设是中国交建的优势之一,中交建海外项目中有三种港口,分别是海港、内河港和旱港。目前,中国交建的港口建设覆盖缅甸、孟加拉、马来拉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的国家,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产业园区已经签约17个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9月23日,中交建的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公司(CHEC)与以色列港口发展和资产公司(IPC),在以色列总理府签署阿什杜德南港口建设项目承包协议。

此外还有2016年3月得到斯里兰卡当局批准的,总投资达到13.96亿美元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市发展项目;2014年开始的马尔代夫综合基建项目,包括机场、吹填、岛屿之间交通及相关配套设施;2016年3月24日,与肯尼亚政府签署了纳瓦沙-基苏木标轨铁路项目、基苏木-马拉巴标轨铁路项目、新建基苏木港项目及内罗毕集装箱内陆港扩建项目(ICD)等四个项目的商务合同,合同额总计约为53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对中交建而言,如果成功收购IDE,将获得IDE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大型海水淡化工厂建设与管理运行经验,未来在港口航道建设特别是在海岛上建港口时,将不再受淡水供应的限制,有利于海洋开发和走出去战略。众所周知,港口通常都是船只、舰队等海上交通工具补给淡水的重要节点,目前大部分港口的淡水主要通过市政管网输送,这意味着如果港口距离市区较远的话,取用水成本很高,而通过就近的海水淡化工厂供应淡水,就具有了相对的经济性。

此外,IDE自身的生存困境也是促成其被收购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尽管IDE已经实现多国布局,但它由于所在国的种族和历史等方面原因,无法进入以色列以外的其他中东地区市场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市场,未来增长受限。如果IDE被外国公司收购,可能会改变它在阿拉伯以及伊斯兰国家的市场前景,这些地区占了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的60%。 如果IDE被中交建收购,也有助他们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一带一路”需要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

去年年初,东英吉利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篇报告描述了中国未来至少15年水资源紧缺的严峻状况。东英吉利大学国际发展学院气候变化学教授关大博认为,虽然水污染不像空气污染那么显眼,但它的确是中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全世界7%的淡水资源。中国严重缺水,尤其是在北方。在中国的668个大城市中,有至少400座已经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对此,中国政府正谋求改变。

早在2012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海水淡化技术在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上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对海水利用的专项规划要求是到2020年,已建成项目的日均海水淡化量要达到300万吨,这一目标是当前的4倍。

国家海洋局今9月发布的《2015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为100.88万吨/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全国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1个,千吨级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6个,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4个。

虽然缺水问题严重,但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的确推迟了海水淡化工程的推进。目前中国在海水淡化最大的工程,依然是7年前IDE与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建造的日产20万吨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项目。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个向社会供水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除此之外,最近几年鲜有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虽然海水淡化产业得到国家高度关注和支持,沿海和地方有关部门推动海水利用工作的意识更加主动,福建、天津、青岛出台了专门的规划和政策推动海水利用技术创新,不过技术的壁垒,政策的模糊都始终未让该行业发生大的突破。

不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海水淡化产业不断进入人们的视角。

南海是“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水上通道,现在又有重要的资源价值,中国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打通南海除了人工造岛之外,还有非常关键的淡水供给问题。《南华早报》特别为此刊登的一篇报道:在中国控制的大部分南海岛屿中,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全能靠一艘艘小船将一桶桶的水送上小岛,岛上驻军辛苦异常。

2016年1月,一款由广州先进所研发的柴油发电机组缸套冷却水废热驱动的海水淡化示范系统成功调试出水。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应用这项海水淡化技术在南海的偏远岛屿上生产出淡水,并在这里迅速发展出适宜居住的区域。据了解,这套设备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一台1000kW的柴油发电机产出的废热,每天可以生产60吨淡水,对300个居民或一个营的士兵来说,完全足够。有了这项技术,南海缺水的困境就迎刃而解了。有专家称,这项技术对中国及其军队的战略意义不亚于“一艘航空母舰”,这项技术还将进一步扭转南海局势。

但仅仅有这一项技术还不够,中国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一样,都在试图解决目前海水淡化能耗高、产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比如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二硫化钼高能材料可更高效地去除海水中的盐分,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薄膜的海水淡化效率并进行对比后发现,二硫化钼薄膜的效率最高,比石墨烯膜还要高出70%。2015年,由GE全球研发中心和美国能源部组成的研究团队研发的一种手持式3D打印设备,有可能使海水淡化变得更为方便。他们还可以运行这个流动系统去冻结海水或盐水,而不是把它变成蒸汽。通过冻结混合物,盐会以固体的形式自然分离,只留下冰,而冰融化之后就成了干净的水。

产业发展必须突破诸多障碍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海水淡化水用于工业用水的工程规模占总工程规模的67.14%;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规模占总工程规模的32.84%;用于绿化等其他用水的工程规模占总工程规模的0.02%。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只有121个,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

即使经过联30多年的发展,海水淡化对于我国来说依然是新兴领域之一,市场依然处于培育期。受技术水平较低限制,海水淡化的处理成本相对较高,推高了淡化海水产品价格,不利于下游需求市场发展。

目前,国际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6~2.5美元/立方米之间,最先进的可以达到0.5美元/立方米。而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4~7元人民币/立方米。虽然我国的成本虽已大幅降低,但相比国际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这一价格相比目前国内的城市用水价格优势不明显。以上海为例,目前自来水的综合水价为4元/立方米,北京自来水的综合水价为5元/立方米,相比之下,制约海水淡化发展的仍然是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

据了解,目前的海水淡化技术属于高耗能处理方式,对压力泵和渗透膜的质量和寿命要求较高,而渗透膜基本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另外高昂地进口海水淡化核心设备导致的折旧费用也很高。

除了价格问题,我国海水淡化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很多海水淡化关键的技术和设备还依赖进口,研制的关键技术、装备、设备以及首台套示范工程难以落地。另外海水利用的管理机制和政策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政策机制还有待完善。社会公众对海水淡化水的认识还不够,对淡化水作为战略性水源的认识不到位也是问题所在。

但总体来说,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相对薄弱,整体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性能材料、节能工艺、专用药剂、关键设备,大型海水淡化系统集成方面还存在差距。目前中国正在持续开展海水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努力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海水示范工程建设,通过海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对我国自有技术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国产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希望中交建收购IDE将有助于突破这些障碍。

猜你喜欢
淡化海水工程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水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海水能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