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2016-12-27 18:26李超西伟力邵超峰毕涛
绿色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城市规划

李超+西伟力+邵超峰+毕涛

摘要:指出了绿色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应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实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对于天津生态城作为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发展;天津生态城;目标体系; 城市规划; 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33-05

1 绿色发展内涵

绿色发展概念可追溯源至“可持续发展”[1]。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世界环境与保护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2~4],指出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现途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8)在《绿色经济倡议》中也指出,“绿色经济”指的是一个重新配置企业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以提高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而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和使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缩减社会不平等[5]。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绿色增长”概念,指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把环境保护看作经济发展的负担的发展模式,转向把环境保护当作促进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02年发表了题为《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的报告[5]。该报告首次提出在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形象通俗说法。是对一切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和途径的总概括。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方向和出发点,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6]。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7],也就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4]。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绿色发展道路(图1)。

2 国内外研究实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渐趋严重与复杂的城市问题迫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摒弃以传统褐色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路径,开始探索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即绿色城市发展道路。由于世界各国绿色发展实践处在尝试性阶段,因而绿色发展的探索也不尽相同。

库里蒂巴(Curitiba)位于巴西南部的东南沿海地区,是发展中国家中唯一被联合国命名的第1批“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为了改善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库里蒂巴采取了渐进式开发战略,以科学的交通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手段。采用“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用地混合布局,强调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经过20年的发展,库里蒂巴形成了由5条交通主轴,快速线、支线、区际联络线等组成的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该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政策,也是保证其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图2)。

哈马碧新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东部,目前已成为瑞典现代社区绿色发展的代表,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典范之一(图3)。哈马碧模式体现在三个技术领域,即清洁能源、节水与清洁排污以及垃圾与材料循环利用,并通过规划进行整合。社区清洁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垃圾发电和生物可再生能源。“节水和清洁排污”方面通过节水设备使人均用水量降到100L/d,约为该市人均用水量的50%;通过污泥处理实现清洁污泥和营养循环,95%磷被分离用于农业和林业,污泥中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减少50%;降水则通过管网、运河和沉降池系统收集处理后排入哈马碧湖。所有垃圾分建筑、街坊和社区三级回收再利用,包括可燃垃圾,食物(生产沼气和生物肥)、废纸和包装品等;垃圾收集工程由两种“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完成,移动式系统针对住宅垃圾,由地下垃圾箱、地表收集装置和真空吸式收集车组成,固定式系统则由地面垃圾箱、地下管道与中央处理站组成。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禁止使用压缩木板、铜管和PVC管,只允许使用其他无毒害的塑料或不锈钢管材。暴露在外的镀锌材料必须作涂料处理,尽量避免使用新挖的碎石和砂子,鼓励使用回收材料。

同样,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社区则是以绿色低碳建筑带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建设,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生态城以低碳能源带动沙漠新城建设,我国的保定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国内外城市在绿色转型实践中,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发展思路和对策(图4)。

3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暴露: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增长过度倚重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不断显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必须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发展方面下功夫。

3.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之放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6]。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以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绿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4 绿色发展实施对策

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一个重大的合作项目,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目前8 km2起步区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社区,绿色产业形成规模,公共配套渐成体系,就业居住人口已经突破5万人。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正式建立,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绿色创新发展思路与对策将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示范(图5)。

4.1 明确绿色创新发展目标体系

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是中新两国政府为指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生态城实际,按照科学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可达性,定性与定量,共性与特性想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的量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4个方面的22个控制性指标和4个引导性指标。指标体系体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管理事权和职能转变。通过建立统一的绿色发展目标,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绿色发展目标统筹落实,完善城市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在指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将指标体系层层分解,将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到规划体系和政府管理职能之中,使绿色发展深化落实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中,形成不同领域目标一致、相互衔接、责任明确目标体系。同时,在指标分解实施的过程中,将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应用在实施路径中,促进目标实现(图6)。

4.2 规划先行,构建并逐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格局,搭建绿色城市的基本框架。天津生态城用地面积30 km2,选址于河海交汇处,湿地特征明显。为了减少生态城建设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生态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在对土地、水资源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碳排放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确定生态城常住人口控制在35万人以下,使人类足迹最小化。同时充分尊重现状自然本底条件,对生态城内的自然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加强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确保净损失为零。结合河流和海口湿地规划了5 km2的生态用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城内外部水系的联通,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形成“一岛三水六廊”的生态格局,“一轴三心四片”的紧凑型城市用地布局。三区合并后,统筹规划承接区域性生态保护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生态格局结构,优化城市布局,形成“河海环抱,水绿交融”的城市空间结构(图7)。

4.3 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实现生态城高新高质化发展

生态城自身建设对生态环保技术和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生态城的主导发展方向,建设具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低碳型经济结构,符合国家对生态城的建设要求,也符合生态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国内知名外院校合作机制,着力引进科技研发、应用制造型的科研院所,促进科技人才、科技资本的集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建设技术和产品的交易市场,保护知识产权,规范交易行为,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促进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施绿色招商,建立环境准入制度,设定产业门槛,完善绿色产业认证服务体系,构建低碳节能型的产业结构。

4.4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为生态城绿色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城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建筑和交通节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方式。

(1)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建筑节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天津生态城确定了区内绿色建筑比例要达到100%的要求。为此,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了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生态城的应用。通过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用热计量、使用节能灯具等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不断优化建筑设计,鼓励光电、光热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应用,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节能。城市交通能耗大约占城市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低碳型城市,必须将发展绿色交通,降低交通耗能作为重要环节。生态城提出区内绿色出行比例不小于90%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采用TOD模式,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大运量公交为辅的公交体系。设置公交专用道和路权优先制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保证公交畅通。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和换乘枢纽,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形成覆盖全城的安全、便捷、舒适的公交网络,引导居民将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方式,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城在用地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分区方式(图8),加强用地混用,将居住、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就近布置,每个居住单元周边500 m范围内,设置了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创造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环境,形成贯穿全城的慢行交通网络,实施无障碍设计,实现人车友好分离,满足居民的健康出行。

(3)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建设低碳型的能源体系。生态城内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使生态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百万美元;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热水供热量占生活热水总供热量的比例不低于60%;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推进太阳能发电,鼓励采用风电一体化和风光互补技术,探索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营模式。结合垃圾处理和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开发应用生物质能。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分散供热区内优先利用地热为建筑供热。加强余热及浅层地热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热泵、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耦合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综合利用。结合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可再生能源与常规清洁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供应模式。到2020年,生态城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降低20%以上。

4.5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天津生态城率先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综合考评机制,改变唯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政绩观。建立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对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发布评价报告,作为衡量天津生态城发展的标准,逐步形成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食品安全等重要指标纳入天津生态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相关指标的比重和权重。天津生态城要建立起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5 结论

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统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层层落实,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并以绿色建筑体系、交通体系、能源结构体系为支撑,同时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周绍杰.绿色发展: 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24(1): 14~20.

[2]王永芹.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 2014.

[3]张 露.湖北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5.

[4]李志霞.绿色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6

[5]霍艳丽,刘 彤.生态经济建设: 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 374(10): 63~66.

[6]陆小成,冯 刚.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 2015(3): 185~192.

[7]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13~17.

[8]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城市规划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那些“搞城市规划的人”到底是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