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2016-12-27 18:46李垚栋
绿色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经济转型旅游产业

李垚栋

摘要:指出了沁源县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依托的是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如今资源紧缺、保护环境、新能源的不断开发使用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在近几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沁源县经济每况愈下,许多人因此失业,由此沁源县单一发展模式的弊端显现了出来。为此,主要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该地区除了煤炭产业以外其他的产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分析了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为沁源县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沁源县; 区域发展; 旅游产业;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65-02

1 沁源县基本概况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县,北靠平遥、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8′30″~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全境东西宽45 km,南北长74 km,土地总面积2554 km2,辖5镇9乡,总人口16万人。沁源县地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发源地。沁源因沁河源头而得名,县境四周环山,西北高而东南低,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5.7%,河谷、腹地仅占4.3%。海拔最高2523 m,最低939 m,平均海拔1400 m左右。

沁源县自然资源丰富,地上自然景观清逸秀丽,山高树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含煤面积达2040 km2,占到总面积的80%,总储量1.28×1011 t,可采储量9×109 t。丰富的煤炭资源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多年来主要以煤炭采掘和炼焦为主要产业。

2 以煤炭资源为背景的经济发展

2.1 煤炭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沁源县由于地理位置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八七”扶贫期间,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到了2001年随着煤炭产业的开发,沁源县的经济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2001年的财政收入在2000年不到3000万元的基础上达到了5811万元,2002年达7060万元;2003年达1.56亿元;2004年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较上年增长114%;2005年达5.02亿元;2006年财政收入达8.01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9.1亿元,增长13.8%;2008年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4.86亿元,较上年增长63%;2009年财政收入完成16.1亿元,增长8.01%;2010年财政收入17.67亿元;2011年财政收入完成21.9亿元,增长24%;2012年财政收入25.57亿元,增长16.75%;2013年财政收入完成27.75亿元,较上年增长8.53%(表1、图1)。近几年成为长治市乃至全国县域发展的百强县之一,煤炭产业的兴起,不仅使全县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而且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沁新煤炭集团和通州煤炭集团等几家煤炭行业的建立,解决了许多农村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感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喜悦。

煤炭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县域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首先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承载力明显得到增强。期间新建改造了约20条主要道路、4座跨河大桥、4个城市游园,构造了“五纵十横”县城新框架。建成了沁源三中、县职业中学、客运中心,太岳国际大酒店、体育中心等工程。其次,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加强试点村、推进村和整治村的统一进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沁源县在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科技工作方面都加大投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煤炭产业所带来的问题

在我国,煤炭是重要的一次能源,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这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随着煤炭产业的不断发展,污染物的排放不断增加,沁源县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仅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有影响,甚至威胁到居民的生活。

2.2.1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在沁源县,煤炭是主要的产业,产生的大量废气使沁源县的大气污染程度指数很高,随着煤炭产业的大力发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如2009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0.082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0.298万t,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0.52%。

沁源县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比较匮乏,近几年来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使得沁源县水污染程度加剧,而且大量的工业用水使本来水资源缺乏的该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并且由于开采力度的加大,一些地区的地表水也被污染,煤炭产业的发展给地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沁河的水流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年平均径流量3.04 m3/s降至90年代的年平均径流量2.37 m3/s,短短20年间就减少了22%,沁源县的地下水位从1992年的120 m左右下降至2002年的150 m。

2.2.2 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配置失衡

在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下,虽然沁源县乃至山西省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单一的产业结构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全县焦化、采煤等工业偏重,其他产业偏轻。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虽然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增加,但是全县有70%的劳动力是在煤炭行业,随着2014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许多公司开始裁剪人员,大量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的状态。所以,沁源县应该在合理开采能源,发展煤炭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2.2.3 市场低迷,长远发展要转型

2014年,煤炭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不久前公布的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报告显示,2014年前11个月,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4.4%,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1.6%,企业亏损面达到70%以上。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5.2亿t,同比下降2.1%,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于煤炭市场的不景气,造成了许多煤矿发不了工资,许多人因此而失业。所以为了改变这种过分依赖煤炭的单一经济结构,沁源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

3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3.1 旅游市场趋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增长的态势,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预计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这十年也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而对于山西省来说,2015年,全省旅游业再次迈上新台阶。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6亿人次,同比增长20.22%;实现旅游总收入3447.5亿元,同比增长21.1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9.38万人次,同比增长5.14%;旅游外汇收入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83%。这为沁源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3.2 适宜的气候

沁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mm,年均气温8.7℃,无霜期90~150 d,年平均日照时数2519 h。适宜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3.3 丰富的旅游资源

沁源县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例如,自然景观有灵空山风景区、太岳山森林公园和花坡风景区,人文景观有菩提寺等。

灵空山森林保护区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在县城的西北部,距离县城约40 km,海拔高度在1600~1850 m之间,最高山峰1953 m,山岩之上为第四纪老黄土覆盖,适宜植物生长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郁郁葱葱,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较多,险峰竞秀,幽静奇特。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审定,山西灵空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空山著名景观有“九杆旗”,是灵空山的标志,被誉为华北第一油松。这里还有八树并列的“八大金刚”,阴阳相错的“哼哈二将”,一根三茎的“一炉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独秀的“招手奇松”及“一佛三菩萨”等珍奇古松。

花坡位于沁源县西北部王陶乡,是沁源县一处著名风景区。这里平均海拔在2000 m以上,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具有高原气候特征。山顶坡度平缓,林木稀少,遍地生长着矮草类高山植物,是天然的优良牧场。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各种草花适时盛开,五颜六色,犹如花的海洋。

菩提寺景区位于沁源县东北约15 km的交口乡信义村,主要景点有立世元根、天王殿、大雄宝殿、沁源围困战纪念碑和沁源县围困战纪念馆等。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沁源县城东南7 km,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通面宽60 m,通进深22 m。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为陈赓、警卫班、参谋部等办公室和居室。窑洞总占地面积215 m2。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沁源县城南8 km的阎寨村北500 m的土丘台上,原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太岳军区、太岳行署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立。1981年为保护碑加建纪念亭,纪念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48 m2,由砖石水泥砌成。纪念碑共四块,存放于碑亭内,背向而立。四块碑大小等同,高1.3 m,宽0.53 m,厚0.2 m。第一块为碑名,第二块刻碑文,第三块刻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指挥员名录500余人,并记有牺牲烈士4879人,第四块为陈赓、牛佩琮等题词。

4 结语

沁源县有适宜的气候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沁源县发展旅游业正处在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沁源县以重工业为主,旅游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空间。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旅游业所起的带动效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所以,沁源县应该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的主要产业来培养,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东,邹嘉龄.区域发展研究方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4.

[2]李 喆,上官铁梁. 山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探讨——以山西省沁源县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110~112.

[3]裴艳飞,陈 瑛.中部资源大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战略——基于山西省清徐县、沁源县的经济发展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6):43~47.

[4]郭伟峰,县域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对策探讨——以山西省沁源县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159~160.

[5]白 珊.沁源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5(2):79~81.

[6]汤芳菲,王 勇,许宏宇.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及县城总体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通讯,2012(23).

[7]郑晓燕.沁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10(10):25~26

[8]张桂萍,金 山,栗建华,等.沁源县花坡亚高草甸植被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5):18~20.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经济转型旅游产业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