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儿童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

2016-12-29 20:08任世鹏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内科口腔

任世鹏

【中图分类号】R47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2-0-01

由于儿童正处于一个心理发育并不成熟的阶段,再加上对口腔疾病治疗的恐惧心理等造成了儿童在治疗口腔类疾病时并不配合,这使治疗过程并不顺利,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现分析儿童心理行为对此类患儿临床治疗的影响。现对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此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年纪在15岁以下,通过研究患儿在治疗口腔内科疾病时的心理行为因素,探讨这些心理行为造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00例患者皆为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口腔内科疾病儿童,其中60例为性别为男,40例性别为女;年龄成分为三岁以下儿童8例,4—6岁儿童为62例,7—15岁儿童为30例,平均年龄6岁(±0.2);其中23例为口腔粘膜疾病,30例为龋齿患儿,29例为牙髓炎患儿,18例为牙根尖周病患儿。其中76例为父母陪同就诊,24例为其他亲属陪同就诊。

1.2 本组患儿心理行为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研究中,利用病例分型法将抽取的病例中患儿的心理行为分成以下几种类型:I型(合作型)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的患儿能够主动配合医生完成治疗;II型(诱导型)心理行为,具有此种心理行为特征的患儿对医生的治疗较为抵触,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生及家长的教育、诱导或者恐吓才能顺利完成治疗;Ⅲ型(强制型)心理行为,具有此种心理行为的患儿对治疗非常抵触,经过多种方法诱导无效,不接受治疗,医生只能采取强制措施对其进行治疗。

1.3 本组患儿的治疗方案

在为本组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针对其心理行为的特点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布置诊室时,应尽可能将其设计成家庭化或乐园化的风格,以增强患儿对诊室的亲切感,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不配合治疗的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诱导,与其进行交流,用鼓励的言语对其进行示范性教育。向患儿讲解不同医疗器具的用途,以消除其恐惧心理。让对治疗感到恐惧的患儿观看配合度较好的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再让其接受治疗,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在为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NSK高速手机为患儿进行开髓及牙体预备,在进行根管的预备时,采用手用扩大针为患儿进行根管填充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有各型心理行为患儿的年龄、其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及所患病种与其对治疗的配合度之间的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口腔内科疾病中,患儿在临床治疗中对医生治疗过程的配合度与疾病种类有着明显的关系,例如在口腔粘膜疾病中患儿的配合程度就明显高于龋齿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根据幼儿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所要承受的疼痛程度决定的,在临床治疗中,疼痛度越高,幼儿的配合度就越低。而在患儿中,年龄与心理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年龄越大在此类疾病中心理行为对临床疗效影响度越高。并且家长受教育程度与患儿的心理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成型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组患儿中,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儿童对治疗的配合度要更高一些。

3.讨论

3.1 口腔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在为口腔内科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其常可因出现恐惧心理而拒绝接受治疗。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与其所患疾病的种类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目前在口腔粘膜炎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医生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使患儿所产生的疼痛感较低,因此大多数患儿可以坚持完成医生的治疗,其配合程度明显要高。而在龋齿的治疗中,由于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器械等会造成较为剧烈的疼痛,患儿在治疗中的配合度较低,医生需要进行诱导与教育,必要时会采取强制治疗的方法。研究发现,临床医师在为口腔内科疾病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若动作娴熟、操作正确,可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获得其信任。

3.2 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为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通过对临床实践数据的研究表明,在临床治疗中,对于3岁以下患有口腔内科疾病的患儿,由于其生长与心理特点,超过90%的医生会选择利用强制治疗的方法;而超过3岁的患儿,由于其有一定的心理行为能力,因此50%左右的医生会选择诱导治疗的方法。在为此病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儿家长可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说教,以缓解其心理行为。

3.3 口腔医生在治疗患儿时应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由于儿童年龄原因,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不成熟的心理年龄的影响下,患儿对治疗过程中所要承受的操作忍受能力较差,对疼痛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医生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动作的轻、快,在操作过程中避免对患儿产生附加疼痛。

在生理方面,医生在治疗之前需要根据患儿的患病特征准备好治疗时需要应用到的器具材料,尽可能的一次性完成治疗操作,缩短治疗时间。

在心理方面 ,临床中医生可以运用科学的心理疗法,通过对儿童心理的掌握加以诱导,保证治疗工作可以顺利的完成。例如,在治疗后为患儿准备一些礼物并加以鼓励与称赞,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达到转移患儿对痛感的注意力的目的,也为下一次的治疗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结语:通过上文所述可以看出,患儿在口腔内科疾病中所产生的心理行为与年龄、病种、成长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保证患儿对治疗的配合度,提高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就要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加强与患儿亲属的沟通,从而更好的对患病儿童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尹红华.儿童心理行为对口腔内科疾病治疗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50-50.

[2] 余政邑.儿童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12).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内科口腔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口腔膏非牙膏, 千万别乱用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自动看牙镜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