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新近填海区的路基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016-12-29 16:47赵伟红
建筑建材装饰 2016年9期
关键词:填海造地工法淤泥

赵伟红

摘要:深圳市某湾区自2000年以来陆续开展了填海造地,至2012年形成约15平方公里完整陆域。同期,该地区规划完成,定位为城市中心商务区,承载带领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计划建成一座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新城。海湾填海区一般为软土土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出现地基变形问题。选择合理的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基础设施路基质量和整体性能,力争作到安全、经济、适用,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填海造地地质沿革进行收集,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区内数十条道路的路基地基处理进行分析研究,其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近填海区;路基;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6)09-66-02

引言

新近填海区地基处理比较复杂,目前正由传统单一的处理方式向多样化的处理模式转变,深圳过往的填海软土区道路工程乃至房建工程,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搓衣板”的道路不均匀沉降问题、房屋地平裂缝问题。本区域内规划了大量城市道路,包括地面主次干道、地下道路、综合管廊沟等市政基础设施,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确保填海区地基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符合标准,提高路基质量和基础设施整体性能,成为提高城市建设工程效益的重点工作。

1.地层结构

1.1地质沿革

根据收集的近十年地形图,分析区内各年份堆填情况。2002年至2005年,区域南部为现状物流堆场陆域,中北部为湾区滩涂,局部小范围开始堆填,受堆填挤淤影响形成了淤泥干出滩(淤泥被挤出水面露在地表),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为虾塘、滩涂、航道。2008年至2009年,由于区域内开始修建地铁,沿线区域土方挖填量较大,同期北部区域开始填海造地并修建市政道路,抛石或堆填形成数道东西向隔堤,并往南北两侧推进堆填。2009年至2012年,经过数年的填海造地,整体陆域基本形成,区内河渠修整改道完成。2013年起,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开启大规模建设工程。

1.2填海常用工法

分析过往填海工法,目的是为后续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基础,填海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比较多样化,其填筑历史是后续工程建设的技术关键。本区域内多数填海造地时按照工业用地的较低设计标准交地,不满足道路路基标准要求,工法主要有排水固结法、抛石填筑法和强夯(强夯置换)法三种,其中排水固结法为主要填海工法,强夯抛石填筑法则用于水深浪大处的围海筑堤,强夯(强夯置换)法见于区内已形成陆域的软土区加固,主要为现状物流堆场和厂房的地基加固。

1.3地层结构

经收集整理区内各道路项目的详细勘察资料,综合得出地层典型分布如下:

(1)填土(石)层:填土主要由黏性土、粗砾砂、碎石组成,松散~稍密状。填石主要由花岗岩块石组成,推测直径为20~80cm,含量约为20~80%。

(2)淤泥(含挤淤土):主要成分为淤泥,局部含少量粗砂,含有机质,为前期软基处理后残留,呈层状分布,可见贝壳,饱和,软塑状为主。挤淤土分淤泥包和原淤泥层表面两种分布,层厚起伏较大。

(3)粗砂:灰黑色,含淤泥及少量贝壳,饱和,松散,层厚较薄。

(4)粉质黏土:可~硬塑,局部含少量粗砂。

(5)砾砂: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含大量黏粒,饱和,稍密。

(6)砂质黏性土: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辨,可塑~硬塑状。

(7)全风化带:原岩结构基本破坏,裂隙极发育,局部夹有强风化岩块,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8)强风化带:风化剧烈,裂隙发育,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9)弱风化带:裂隙发育,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锤击易碎,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区域内道路路基需要处理的地层主要有填土(石)层、淤泥层和粘土层,其组成成分不均匀,分布无规律,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分布有淤泥(淤泥质土)的地段具有含水量高、高触变性、高压缩和低强度、自稳能力差的特点。

2.路基地基处理

2.1路基地基处理要求

路基的地基处理,不仅要满足道路承载力,还需考虑施工期间与完工后的沉降问题,包括道路路基的绝对沉降和各路段之间的相对沉降。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设计标准通常为:

(1)沉降要求:

地面道路:32后沉降小于20cm,沉降差异的容许纵坡差小于O.5%,道路路床交工面回弹模量EO≥30Mpa:地下道路:32后沉降≤15cm,纵向差异沉降

(2)承载力要求:

地面道路:路基填土交工面承载力特征值>120KPa:地下道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术200KPa;综合管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KPa。

2.2路基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经统计,区内道路的地基处理工法分析如下:

(1)换填法

换填法主要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路基的浅层处理,换填厚度不大于3.0m,区内道路管线地基多数采用了换填处理,其优点是施工简便、对地下管线等没有影响、工期短,造价经济,约500元,平方米,缺点是工后沉降稍大,处理深度受限,换填土需外运。另外,对于原填海地基处理较好的道路路段,也采用了换填法。

(2)水泥土搅拌桩

水泥土搅拌法主要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等含水量较高粘性土层的深层处理,其优点是沉降变形小、变形稳定快,可有效消除主、次固结沉降,工艺成熟,工期较短,缺点是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土层含水量较大时,或分布有人工填石成孔困难时,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另外,造价较高,约4800元,平方米。片区内道路设计时曾多数考虑该工法,后经试桩,由于表层填石层成桩困难,淤泥中有机质含量较大,经检测承载力偏低,且施工质量不稳定,因此,仅在少数土层条件较好路段采用了该工法,未大量应用。

(3)高压旋喷桩

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厚层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其优缺点与水泥土搅拌桩相似,但适用能力稍广,地基承载力略高,造价更高。考虑到填土中含较多大粒径块石、淤泥中含较多有机质,设计时放弃了该方案。

(4)砂石桩法

砂石桩法适宜处理疏松砂土、素填土、杂填土、非饱和粘性土等土层,具有施工方便,节约材料,施工期短,费用低等特点,其缺点是对饱和粘性土处理厚度不宜大于3m,且后期变形较大。区域内道路部分路段从经济性和工期角度出发,对局部较好软土区采用了砂石桩的地基处理方案,经实践,功能良好,能满足使用要求。

(5)注浆钢管桩

区域内某典型注浆钢管桩方案,设计直径130mm,正方形布置,通长放入直径80mm壁厚5mm钢管,考虑到填海地层为多次填筑而成,填石层钢管桩成孔困难,则采用地质钻机成孔。该方案原设计用于地下道路地基处理,其施工操作空间灵活,工期较短,能适应基坑底部地基处理施工,但后经承载力检测,处理后承载力无法达到200Kpa的设计要求,该方案被迫调整。

(6)素混凝土桩

地下道路地基处理采用注浆钢管桩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后,尝试采用素混凝土桩方案,其优点是单桩承载力高、工艺成熟且工期较短,缺点是淤泥层内成桩效果不理想,可能会出现断桩现象。造价较高,约4900元,平方米。后经试桩,一方面施工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二是承载力检测仍无法达到200Kpa的设计要求,该方案再次进行更改。

(7)管桩复合地基

由于地下道路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均无法顺利实施,最终尝试采用管桩复合地基,其优点是单桩承载力高、质量稳定且工期较短。缺点是造价较高,约5000元,平方米,且施工空间要求较大,后结合基坑支护采用混凝土支撑方案,顺利在基底施工管桩,且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3.结语

地基处理有别于基坑工程,为永久性工程,需要满足构筑物长期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其重要性更加显著,如果在道路通车后再发现问题,补救措施复杂且难以实施,造价昂贵。因此,有必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引起各方足够重视,严控施工质量和检测工作。区域填海造地历史复杂,各项目采用了多种地基处理方案,片区路基的地基处理堪称实践教科书,尤其是地下道路项目的地基处理,由于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高,尝试了多种方案均未能成功,其实践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填海造地工法淤泥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110工法切顶留巷安全技术在张集矿的应用
N-JET工法在大粒径砂卵石地层止水中的应用
赏荷
无独有“藕”
浅谈路改工程中二氧化碳爆破技术
厦门建堤与填海进程共同影响下的城市发展初探
富水卵石土地层陡坡斜井修建关键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