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高精确作战能力中不断积累打赢胜算

2017-01-02 19:00赵善桐
政工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陆军战场效能

陆军部队当前最紧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转型,而转型最直接、最根本目的在于更好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在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需要中,首要一条是“精确”。战场最讲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确是转瞬即逝的战机,是影响战局的须臾,是积少成多的胜算。习主席敏锐提出,将来打仗精确性要求上更加突出,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更需要深算细算。在视察陆军机关时,围绕提高陆军部队的11种能力,习主席专门强调了要抓好“感知、指挥、打击、评估、保障”五种能力的精确化。要实现这些作战能力的精确化,重点是以转型建设为契机,突出解决好作战理念、行动、管理、协同相对粗放的问题,以不断提高未来战场的打赢胜算。

一、强化意识抓精确,解决好作战理念相对粗放的问题

要对照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实际要求,强化四个意识:一是强化量的意识。伴随新军事革命,军兵种合成、陆海空跨域、核电磁并用等趋势日益明显,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更加繁杂。能否高效统筹和准确用好作战力量,是左右战场胜负的关键。作为指挥员,必须充分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作战要素进行逐一分解、具体量化,并用参数指标评价其对战斗力的影响程度,为作战指挥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二是强化准的意识。什么是“准”,就是“要把在什么时机、什么地域、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方式、谁来组织指挥、怎么搞好协同等问题搞得很具体很精准”。“准”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是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事发展的主流导向。在经历了近年来一系列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检验后,军事发展“精准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各国军事实力角逐的重要参照。对旅团部队而言,当务之急是深入研究制胜机理、高效运用现有手段,切实把精准理念融入作战行动的每个细节。三是强化效能意识。效能意识强不强,是训练能否向实战聚焦的关键内因。有的部队对抗演习,绝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指挥员定下决心和机关作业上,可以说作战效能低到了一定程度。如此低的效能,置于实战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作为指挥员,必须时时刻刻把效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杜绝重形式、走过场、求效应等形式主义问题。四是强化联动意识。必须清醒看到,信息化战争已经不再是作战单元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单一行动的机械拼接,更不是战场空间的直观叠加,而是基于体系系统的全方位、全纵深的联合对抗。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之所以能在近几次局部战争中“所向披靡”,除了其本身具有的高性能外,还要得益于其领先的高空预警和定位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强化联动意识,高度重视作战要素的系统性、联系性,由抓关键指标向抓作战体系拓展延伸,从整体上改进和提升战斗力。

二、提高能力抓精确,解决好作战行动相对粗放的问题

提高作战行动的精确性,重在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要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能力。从陆军当前来看,要突出抓好各类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运用,注重发挥好信息系统的融合、共享、联动功能,加强互联互通条件下的指挥对抗训练,提高指挥员基于信息系统指挥“侦、控、打、评、保”等作战行动的能力素质。二要提高基于战术养成的应变能力。战场上的应变能力,源于过硬的战术养成。某旅参加跨区演习,接到空袭预警后,个别人员和车辆没有自觉拉大间距、隐蔽疏散,部分车辆甚至直接在道路上伪装,严重违背了基本战术原则,很轻易地就被蓝军发现并“摧毁”了。还有一个连队在进攻战斗中,一味地“猛打猛冲”,而不是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没到警戒阵地,人员装备就损失近三分之一。三要提高基于现有装备的操控能力。虽然陆军部队现有装备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通过摸清性能底数、进行高效整合,也能最大限度地弥补武器装备的缺陷,甚至能成为左右战场胜负的关键。特别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和武器的结合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但不论怎么变,人仍然是决定因素。当前看,陆军的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升级和普及还不够,一方面需要官兵从理论和知识层面,加强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要练熟、练精、用好手头现有的信息化、机械化装备,决不能出现“实兵演习就是用信息化装备打‘机械化仗’”的问题。

三、固化机制抓精确,解决好部队管理相对粗放的问题

改革调整以来,主战和主建职能相分离取得的阶段成效正逐步显现。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作战息息相关的部队管理机制也将面临深刻调整。当前,我们重点要抓好体制对接,特别是做好“统”“分”“融”的工作。一要建立“统”的机制。要紧紧围绕打仗需要,把现有法规制度有效“统”起来,通过合并“同类项”、去除“冗余项”,真正让党委决策向打仗精准聚焦、演训活动向打仗精准对表、官兵思想向打仗精准看齐、基层建设向打仗精准发力、人力物力财力向打仗精准投放,有效提升部队各项工作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二要完善“分”的机制。“分”就是在统好制度机制的前提下,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规律,进一步抓好任务分解和责任细化。比如,军种、战区成立后,各自的职能使命都会有所拓展,而又各有不同,建设管理不能像以往体制下的“一刀切”模式,而要由各自的领导机关结合自身实际,配套制定相应的战备训练、教育管理、后装保障等工作机制,真正通过压减政策法规的“弹性”,强化制度落实的“刚性”。三要深化“融”的机制。主要是靠有效机制把“练”和“战”对接起来,让平时和战时融在一起。从近几年陆军部队参加实战化演练的情况看,还或多或少存在“平时练得准、上场就跑偏”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战脱离,对接机制还不够完善。比如,训考演工作机制与实战对接还不够紧,以至于训风漂浮、考风粗疏、演风虚假,官兵“练为看”“演为看”的问题比较严重,部队实战能力也大打折扣。实战化训练必须同未来战场紧密对接,要严格遵循“抓训向战、以战领训”的正确方向,不断健全平战对接的工作机制,切实达到“思想向战、组训为战、机制利战、全员练战”的效果。这样才能让实战化训练成为未来战争的预演,才能让官兵看到敌人“心不慌”、打起枪来“手有准”。

四、深化研练抓精确,解决好作战协同相对粗放的问题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分合”即有序的协同和配合。再多精锐力量组成的军队,如果缺少有效的协同,也只是“乌合之众”。特别在以联合为主要作战样式的今天,协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作战企图能否准确实现,是决定作战行动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要解决作战协同相对粗放的问题,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在信息共享上下功夫。信息化战争首先是“信息的战争”,谁占有的信息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并能将这些信息实时交互到每个作战单元,谁就能多一分胜算。从当前来看,陆军信息化建设还刚刚起步,要实现战场信息的全覆盖,特别是实现到单兵单装的实时通信,还比较困难。其中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装备问题和人才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结合转型发展一道解决。二是在行动同步上下功夫。要围绕实战任务,详细制定协同方案计划,周密组织兵力调动、火力打击、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协同时机、内容、形式、标准的具体化和精准化,切实减少战时协同的行动误差,实现各指挥机构和作战力量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联合作战的整体效能。三是在力量整合上下功夫。网络信息时代,作战能力的基本形态是体系能力,各平台、要素、系统只有嵌入体系、融入体系,才能形成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要根据作战对手、作战任务和作战地域等实际,准确整合各军兵种、各专业力量的规模、比例和层级,特别是要把新型作战力量作为整合的重要考虑,力求达到使战斗力倍增甚至是质变的效果,实现战场“感知、指挥、打击、评估、保障”五种能力的有效聚集和精准释放。

【作者系北部战区陆军某步兵旅旅长】

在提高精确作战能力中不断积累打赢胜算

赵善桐

猜你喜欢
陆军战场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陆军海战第一连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波兰陆军NH-90通军直升机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奋进吧陆军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