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光篇

2017-01-03 19:45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唐雎寡人匕首

刘德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殿前的台阶。④通“稍”。⑤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打开。⑦zhèn,用刀剑等刺。⑧挣断。⑨通“环”,绕。⑩通“猝”,突然。11宫廷的侍卫。

【赏析】

萤光是微弱而隐秘的,不能与阳光、月光媲美,但那绿莹莹的光会使长夜格外静谧,广袤。当萤的微光在夜空中逍遥飞舞时,显得特别迷人可爱。历史上像唐雎、荆轲这些以自己的胆识才智和秦王这样的恶势力斗争的英雄,也如那点点萤光,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战国末期安陵和秦国之间的一次外交斗争。作为弱小国家使臣的唐雎,面对强暴国君秦王的讹诈和威胁,据理力争,大义凛然,挫败了秦国以易地的花招吞并安陵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表现了坚强无畏的斗争精神。

在写法上,主要运用对话揭示思想内容,表现人物性格。外交斗争除双方实力是潜在的后盾外,交锋则主要表现为舌战。从这一点说,详记秦王和唐雎的对话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体现了《战国策》全书的风貌。全文约三百字,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外,其余全是人物对话。第一段秦王转告安陵君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两句话就揭示出秦王的欺诈和蛮横。而安陵君的回答也显示出他头脑清醒和态度坚决的特点。一问一答,交代了唐雎使秦的背景,拉开了斗争的帷幕。在第二、第三段里,秦王先是问罪,继而威胁;唐雎据理驳斥,针锋相对,交锋双方的心理活动,斗争的起伏,情节的推移演变,都从对话中体现出来,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唐雎的话,其磅礴的气势,突出地表现了他凛然的正气和坚强无畏的性格。最后一段秦王求饶的话,既暴露了秦王欺软怕硬的丑态,又宣告唐雎的使命胜利完成。由于这是一场唇枪舌剑的对面格斗,所以作者很注意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秦王由“易地”的虚伪,到“问罪”的威胁,再到宣扬天子之怒的恫吓,直到“色挠”的求饶,充分表现出秦王是一个既强横傲慢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而唐雎的话,始终从容答辩,沉着、镇静,而又针锋相对,相比之下,更显出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使臣。

对话之外,叙述语言很少,但这简短的叙述语言却在描写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神情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两个短句显示了秦王前后不同的神态。直接描写唐雎动作的只有一句:“挺剑而起”,而对表现他的英雄气概是何等的有力。

安陵最终被秦国消灭,这是历史的必然,就像那永恒的日月光辉无可比拟一样璀璨夺目。但唐雎在国家危难关头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却感人至深,流传千古,虽如点点萤火,却也醉人心田。

乙文选自《荆轲刺秦王》,文章主要写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故事,正面展开了秦王及其群臣与荆轲的尖锐矛盾。荆轲的勇武刚毅、重义轻生、威武不屈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生擒秦王,他“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使毫无准备的秦王大惊失色,荆轲进一步追得他“还柱而走”,群臣及侍卫都帮不上秦王的忙,处于十分狼狈的境地,秦王威信扫地,而荆轲气吞山河。如果情节就此直线发展下去,荆轲便会生擒秦王,回报太子,出色地完成使命。但至此情节又一跌宕,秦王侍医夏无且的出现,使事情朝相反方向发展。侍医以“药囊提轲”,使秦王得到缓机,在一片“王负剑”声中,秦王击伤荆轲,并“断其左股”。此刻壮士仍坚持斗争,“引其匕首提秦王”,在身受八处剑伤的情况下,荆轲傲视敌方,笑骂他们,显示了英雄本色。荆轲被斩后,秦王“目眩良久”的表现,从反面衬托出荆轲的行动之壮烈。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面对强大的秦王和秦国,无论唐雎还是荆轲都是弱小的,但是,正是这迷人的弱小所表现出来的果敢英勇,让我们的民族一次次从沉沦中觉醒,是这些萤火之光,汇聚成了民族大义的熊熊火炬。

【思考练习】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4)图穷而匕首见

2.用“/”给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1.(1)道歉 (2)介词,从、由 (3)明白,懂得 (4)穷尽,完结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B

猜你喜欢
唐雎寡人匕首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黎明之光
唐雎不辱使命否?
唐雎不辱使命
编辑部的故事
寡人之于学习也
开心校园
玲珑人生
玲珑人生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