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的路径探析

2017-01-03 20:22胡红斌
商业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德宏州问题

胡红斌

[摘要]新时期,德宏州农村贫困问题仍很严峻,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的贫困程度仍较深,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发生率还很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搬迁、抓好对口帮扶、着力加强教育、提高资产收益、整村推进脱贫等路径,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德宏州;贫困现状;问题;脱贫攻坚路径

一、德宏州贫困概况

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是全国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2市3县,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汉族与其他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整体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德宏州扶贫开发成效尤为显著。2010-2014年间,贫困人口总数从26.96万人减少至9.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2.26%下降至9.62%。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诸多因素,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山区与坝区、城镇与农村的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差较大;农村贫困问题仍很严峻,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的贫困程度仍较深、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发生率还很高,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2014年底,德宏州还有10个重点贫困乡镇,90个规划贫困行政村,9.7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瑞丽市外,梁河县、陇川县、盈江县、芒市等4县市均为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新时期,把山区作为德宏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德宏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德宏州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

德宏境内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村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景颇、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受其自身规律的支配,并不能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实现同步跨越。与汉族相比,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更不容易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难以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利益,导致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

(二)生存环境恶劣

德宏农村贫困乡镇大多处于边境线、地质断裂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有“无灾不成年”之说。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导致干旱、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4种自然灾害频繁频发。自然灾害给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日常物质的匮乏,加剧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生态环境与人口生存之间矛盾激化。

(三)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行路难、吃水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在德宏州贫困地区仍较突出。尤其是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等通讯不畅、费用偏高,公共服务水平普遍低。

(四)产业结构不优

德宏多数贫困地区还处于原料直销阶段,停留在包谷、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种植。一、二、三产业融合不高,产品精深加工低,打造故事化、品牌化意识较弱,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沿边乡镇的农民人均耕地在1.7--2.3亩,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从而间接影响德宏农户的生活水平。缺少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能手、乡村领军人,农户增收空间小。

(五)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尖锐

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面临扶贫资金缺口大问题。整村推进项目,要真正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教育卫生等社会主义事业同步推进,基本达到“五基”要求,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不少于40万元。扶贫资金不足、未及时到位,直接影响扶贫的最终效果。

三、如期完成德宏州脱贫攻坚任务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土地条件较好、适宜规模化种植业的宜农丘陵地区的贫困村扶贫应与产业政策对接。德宏多数贫困乡镇处在传统农业阶段,贫困群众守住资源能力差,显示相对资源弱势。要通过外部扶持与贫困乡镇的资源和能力联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搞特色种养业,找到稳定的致富门路,带领贫困群众跳出“贫困陷阱”。重视扶贫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高度融合,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乡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把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起来。争取扶贫资金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有规模、上档次、具备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立足区域内独特农业资源,开发特有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农产品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加强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市场建设,引导实体店面向虚拟网店的拓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挖掘微商、网商等大众消费群体,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农业结构调整,最终带动贫困农户从壮大的产业链中增收。积极探索新型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依托淘宝网“特色中国·德宏馆”、微店德宏优品等鼋商平台,加大投入,加强网络电商基础设施、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加强村干部、大学村官、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农户对接电商平台。

(二)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对于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地区的贫困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尤其是山大沟深,修通道路、建设引水工程投资相当大,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非常小,就地发展难度大的贫困村,要实施整村搬迁。采取零星插花、山上搬山下、有土安置等多种类型,在已经建成的乡镇社区进行扩大规模安置或重新选择安置点新建社区,探索推进差异化搬迁安置方式。结合当地生活居住习惯、民俗民风,合理确定房屋面积和套型,合理控制建房规模。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采取送学上门、培训进家等形式,提升安置户创业就业能力。创造优惠的政策条件,鼓励建设项目和园区企业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人口。根据扶贫标准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搬迁农户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等政策。制订迁出区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生态自我修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抓好对口帮扶脱贫

德宏境内居住着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特少特困民族,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规划”,争取中央、省及部门的对口帮扶项目。鼓励单位、企业、社团开展对口帮扶,贯彻执行好“挂包帮”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扶贫济困、共同富裕的社会风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参与扶贫事业,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和聚居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解决好对口帮扶群众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等问题,有效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治贫困村的村容村貌,使被帮扶贫困村呈现出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的局面。发挥农村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通过投入产业帮扶资金,培植香蕉、茶叶、板栗、八角等经济林果种植基地和生猪、黄牛、土鸡等养殖基地,形成一批特色村,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东西部协作扶贫,实施东部职业技术学院、高校与西部中小学对口交流合作,下派骨干教师支教与选派对口中小学教师外出培训,加强贫困地区人才教育培训,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实施整村(乡)推进脱贫

实施整村(乡)推进,整合扶贫专项资金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促使贫困人口在整体上摆脱贫困,提高贫困村寨与贫困人口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围绕贫困对象瞄准、扶贫资金管理、优势产业培育等内容,推进整村脱贫项目。加快建成扶贫大数据平台,开展贫困人口监测动态管理。坚持“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运行,如种养殖项目要推行“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的实物滚动发展方式,提高整村推进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户使用扶贫资金的责任感。加强政府、部门、农户、企业多种力量联合,形成一种多龙治水的机制。坚持党政机关驻村扶贫,形成领导联村、单位驻村扶贫工作格局,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动员加工制造企业定点联村扶贫,开展农村产业项目对口帮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做大做强扶贫开发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贫困农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贫困群体对扶贫项目的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整村推进的后续管理,建立跟踪监测与指标评估机制,总结经验,寻找薄弱环节,培育增收项目,确保扶贫效果持续有效。

(五)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积极营造扶贫扶智扶志的氛围,加大贫困家庭教育脱贫力度,逐步转变贫困家庭“等靠要”思想观念,提高贫困人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摆脱贫困陷阱。教育扶贫重点瞄准贫困家庭失学儿童,贯彻落实“二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完成率;通过与高等院校结对,强化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致富技能。依据贫困地区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顺应市场潮流,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教育活动同农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改善贫困民族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争取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项目,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积极发展符合民族实际的职业教育。实施高等教育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明确每年每所高校定向录取贫困子女的固定比例,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环境。依托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用工单位直接参与,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定向培训和就业转移。

(六)探索资产收益脱贫

实现资产性收益扶贫到村到户,加快德宏贫困山区开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大力推广“小块并大块”“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建设州、县、乡互联互通的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信息管理应用平台,支持信息平台建设延伸至贫困村。大力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仲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规范化管理,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农村“三资”资源,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扩大交易品种,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农村资产要素。引导贫困群众利用耕地、移民迁出原宅基地等资源进行产权流转交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林权等收益。推进贫困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引导贫困村将集体有关资源资产资金、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个人财产入股,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模式,提高股份资产收益,帮助贫困户增加入股资金分红、土地租金等收入。

猜你喜欢
德宏州问题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德宏州滇皂荚优树选择初报
德宏州木材检查站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德宏州鲜食玉米产业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