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中的市场选择

2017-01-03 20:27和文华
商业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寡头生产者福利

和文华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是最古老的经济理论研究体系的一部分,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内容在发生变化,研究的前提也在不断演进。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中市场选择的变化,分析一国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如何增进本国福利水平,重点对新贸易理论的两种市场类型进行剖析,从中寻求一国福利改进的路径,从而为我国在贸易中由大国走向强国提出对策。传统贸易理论强调了互补性,而从新贸易理论的两种市场格局来看,垄断竞争的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重点强调互补,是竞争中的互补,而寡头垄断的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重点强调竞争,是互补中的竞争。一国的国际贸易必然是在互补和竞争中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市场选择;差异产品;同质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走向了不完全竞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统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到新贸易理论我们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这种市场选择的变化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一国要在国际贸易中获胜需要符合市场的什么要素呢?

一、市场类型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水平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中,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际贸易理论之下制定的政策是以一国是否福利增加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国家福利的增加是各主体福利的加总,国家只有所有主体福利加总起来净福利大于零,制定政策才是可行的。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是无差别的;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生产者进入和退出这个行业很容易,成本很低,即存在利润时有生产者不断加入直到利润消失,存在亏损时不断有生产者退出直到亏损消失,所以是一个盈亏平衡的市场类型;信息是完全的。

通常我们会认为消费者在完全竞争市场实现效用最大化,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主要取决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数量增加,这取决于价格是否降低。同时消费者的偏好各异,就要求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福利增加的两个途径,产品的无差别和价格的不变让消费者无法提高其效用。

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竞争对手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力求产品有所差别,减少替代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都无法实现。

最后我们看一下国家的福利变化,国家从长期来看追求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不可能实现资本的积累用于技术创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的。

完全竞争市场上国际贸易各主体都无法实现福利改进,因而市场的最终选择不会是完全竞争市场。

(二)垄断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这种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多样性;厂商在提供多样性产品和实现规模经济之间寻求平衡;大量厂商的存在,市场是竞争的,单个厂商在单个品种上又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其他品种,所以又是垄断的。

垄断竞争市场上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来源于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垄断竞争市场有很多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既有差别又相互可以部分替代,消费者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可以通过多种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偏好的满足。就这点来说,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消费者同时也希望消费的产品价格可以不断降低,增加消费的数量组合从而增加效用,但垄断竞争的市场因为每个生产者生产数量有限,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价格因产品的特性高低不一,所以消费者效用的增加有部分受限。

对于生产者来说,力求在规模经济和提供多样性产品之间寻求平衡点,国际贸易解决了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问题,让生产者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生产者全球扩张的同时也意味着各生产者拥有的市场份额有了明显差距,少数生产者逐渐在竞争中拥有了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样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少数生产者追求走向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所以长期动态来看,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不是生产者的最终选择。

国家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向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让更多生产者在市场中拥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少量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市场呈现一定的活力,这是国家提高福利水平可以选择的市场。只是在国家层面竞争中,这样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无法转变成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更需要规模大,竞争力强,具备多种因素(比如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六因素)的产业才能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而支柱产业的主体是少数几个寡头企业的支撑。

(三)寡头垄断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变化

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点:少数生产者控制着市场的绝大部分,每个寡头进行决策时都要考虑其他寡头可能做出的反应,不管是产量的变化和价格的调整都会引起其他的寡头的反应,从而给作出决策一方又带来新的变化;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差别较小,技术条件相同,更多的差别来源于外观设计方面。

消费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可以消费相对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因为寡头企业比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多,寡头企业更注重品牌的良好塑造,寡头的规模经济让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让消费者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但寡头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也让消费者的选择减少,减少部分福利水平。

活跃的市场应该有新的生产者不断加入,不断有生产者被淘汰。但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几个寡头会形成一定时间的均衡垄断,几个寡头拥有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其他生产者很难在同一平台形成竞争的压力,所以对寡头来说他们获取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市场的竞争。

对国家而言,重大革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基本是在公司层面完成的,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跨国公司,国家与国家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其实就是公司与公司的竞争,所以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依托这些寡头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家出台的保护贸易政策会更大程度地有利于寡头企业的利益。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说明寡头企业如何得到政府的补贴等等。

寡头垄断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少数几个生产者获取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通过资金积累不断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也为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把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对其他生产者形成不利的竞争格局,新的生产者和规模小的生产者很难在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有所限制。

二、新贸易理论下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新贸易理论研究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市场演变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综上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各福利主体的总和是最小的,而针对不同的国际贸易主体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福利总和因产品特性和市场格局不尽相同,两种市场的同时存在产生了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包括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完全垄断的市场,由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固有特点,其效率的低下和各国反垄断法的限制,我们排除在外,那么新贸易理论就剩下了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类型。

垄断竞争形成的关键是产品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形成的差别,而是指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别。这种来源于同类产品的差别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主观差别主要来源于生产者内在品质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客观差别主要来源于营销手段比如广告产生的影响、企业倡导的文化氛围、产地的不同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感觉的差别。现实当中我们很难准确签定产品差别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比如宝沽推出的洗发水包括海飞丝、沙宣、潘婷、伊卡璐和联合利华的力士、旁氏等之间的区别那些是客观的,那些是主观的。它们在功能、包装、服务、外观、营销手段、配方上都存在差别。

我们知道,假如产品是同质的,产品相互之间的替代性是很强的,接近完全可以替代的关系。如果替代弹性介于零与无穷大之间,证明产品已不能完全替代只是部分替代,产品就不再属于同质产品。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垄断竞争市场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格局

现在我们假设两个国家的所有厂商技术条件相同、需求条件相同、每个厂商只生产4-品种,即厂商数目与品种数目是一样的,该行业投入要素的总量保持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国际贸易之前,两国国内的市场规模是有差异的。在MR=MC时,形成均衡的条件下,厂商数目和每个厂商的产量固定下来。假设用M表示市场规模,q表示每个厂商即每个品种的产量,所有厂商均分市场份额,n表示品种,那么市场规模M=q×n。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拥有的品种越多,每个品种的产量越高,市场规模小的国家,拥有的品种少,每个品种的产量也少。

现在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A国需要九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188件,市场规模就是1692件,B国需要22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3116件,市场规模就是68552件。现在我们通过图形1来进行分析。

假设A、B两国的RE曲线完全相同,从图1中A国的市场规模我们假设是1692件,B国的是68552件,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消费者只能消费来自本国厂商的9个品种,每个厂商只能生产188件,B国的消费者消费来自本国的22个品种,每个生产者可以生产3116件,国际贸易之后,两个国家变成一个大的市场,市场规模扩大,如图的w点决定新的市场规模是qW×nW,对A、B两国来说,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消费来自本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也可以消费来自外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同时,两国之间会存在部分商品的重叠,两国重新布局生产,品种将在22个(至少要多于大国的品种,否则大国消费者减少了品种的选择,不符合国际贸易增加效用的假设)和31个(两国品种之和)之间确定,假设品种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有3个,A国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6个品种,B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19个品种,两国生产者都减少了品种,从而每个品种的产量都可以增加,同时两国消费者消费品种的数量A国从9个品种变成25个,B国从22个变成25个,很显然,国际贸易使小国增加的福利更明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因为进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国消费者都增加对产品的更多选择,同时因为各自减少厂商(品种)数量,更容易获取规模经济,从而带来成本即价格的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实现了均衡和福利的增加。小国因为国内市场规模的小,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容量,通过减少品种而实现在少数品种上的规模经济。

(二)寡头垄断: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寡头垄断市场上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市场格局。

现在我们把西方经济学中的古诺模型的分析运用于两个国家之间如何开展国际贸易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B,两个厂商H、F,H是A国厂商,F是B国厂商。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某一行业被厂商H完全垄断,B国的相同行业同样被F厂商完全垄断,现在开展国际贸易,两个厂商拥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的产品没有品质差异,两国的需求条件也完全相同。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A国市场不再是本国厂商H一家,外国厂商F也将进入A国市场,A国市场形成双寡头的市场结构,同理B国市场也同样是本国F厂商和外国H厂商共同瓜分的双寡头市场格局。

开放后,B国市场上A国对B国的出口量为qHB,即B国自A国进口同种产品,进口量为qHB。F厂商对本国市场的销售量是qFB,产生产业内贸易,两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0%,市场价格完全相同。

如果考虑运输成本,产品是同质的,价格也是一样的,在外国市场销售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价格(因为有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因素),相互之间有倾销的可能性。那为什么还会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呢?

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主要是策略性行为的结果。A国的厂商H不能保住自己不进入B国市场与F厂商瓜分利润,那么B国的F厂商就一定也不进入自己所在的国家来分享自己的市场份额,在不确定对方行为的前提下,不如自己先主动进入对方的市场去瓜分对方的利润,从而出现双方都进入对方市场形成双寡头的市场格局。如果寡头不是两个,而是三个,这种策略性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又如何呢?很显然,完全垄断被寡头垄断取代后,竞争加剧了,竞争引起的促进效应会让两国的福利增加。同时,因为竞争的存在而且势均力敌,两个厂商会继续在创新中力求获得更多优势,从而技术进步带来两国的经济增长。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利益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来源于竞争。

三、市场选择:国际贸易在互补和竞争中前行

传统贸易理论强调了互补性,而从新贸易理论的两种市场格局来看,垄断竞争的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重点强调互补,是竞争中的互补,而寡头垄断的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重点强调竞争,是互补中的竞争。一国的国际贸易必然是在互补和竞争中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在国际贸易互补中成为贸易大国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们主要同东欧、前苏联进行主要是初级产品和机械装备之间的交换。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等逐步实现多元化的。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只有5.70%,2015年36%左右,之前曾高达70%左右。2015年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分别是5648亿美元、5583亿美元、4722亿美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公布的数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356.3亿美元,再增加到2015年的3.9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2.27万亿美元,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1.68万亿美元,世界第二,①贸易更多体现了互补性,在具体项目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过渡到轻工纺织品,进而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即中国主要用成熟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初始期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部分是低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交换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4 0%,远不及世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60%-70%的平均水平,2015中国人均GDP达到7990美元,不及2015年世界平均水平10138美元。

从重叠需求来看,中国高收入群体对高端产品的消费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反之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如果中国只能在同类产品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不能在高端产品上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中国就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

(二)中国只有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才能成为贸易强国

垄断竞争市场下的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是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向,我们可以从重叠需求理论来加以分析,两国需求由两国的人均收入决定,收入相近的群体需求相似,中国有13亿人口,不同收入的群体人口总量都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很多收入阶段等等。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的竞争催生了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寡头的形成是市场与政府双重影响的结果。市场层面包括企业本身创新能力的持续性,管理能力的适应性,在国内竞争中很少几乎也不可能形成完全垄断的市场局面,国内不相上下的一批企业的竞争才可能让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居于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能力与世界上最强的企业竞争,在竞争中国家通过一些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使本国企业获取先发优势或者后发优势,这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

如果企业在国内首先是通过政府的扶持抑制其他本国企业的竞争而获得了发展空间,走进国际市场则需要更多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中的创新获取国际竞争力,这需要对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模仿和创新,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胜出,从而与其他跨国公司一起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猜你喜欢
寡头生产者福利
《去寡头化法》难解乌克兰寡头干政的顽疾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玉米福利
短视频四寡头
Take Away Pizza ?
寡头婚车
会安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