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求新”论历史事件

2017-01-03 01:24屈伟忠
关键词:子贡观点角度

屈伟忠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长城价值、独尊儒术的影响等)的讨论、写作,在口头、书面表达中进一步理解“求异求新,见解独到”的内涵和意义。

2.交流写作成果,体验“求异”“求新”所带来的认知方面的丰富、新颖。

3.树立多角度、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科学态度。

【活动设想】

1.限于实际情况,教师选用并印发与相关历史事件如“长城价值”“独尊儒术的影响”等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2.共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选定“历史事件”,准备写作

(一)从“求异求新”角度探讨“子贡赎奴”事件

1.导入话题。用PPT展示:

鲁国有一个规定,国人如发现鲁人在他国为奴者,可以赎回,并回国兑领赎金及领赏。子贡某日在他国见一鲁奴,赎之,归国未兑赏。

2.学生思考,再分小组讨论这件事。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补充。

[案例展示]

教师提醒学生努力“求异”“求新”,根据学生讨论,课后整理如下:

①从动机看,子贡品德高尚,做好事不求回报,犹如我们当代提倡的“做好事不留名”。

②从对其他人的影响看,子贡的做法导致其他人羞于领赏,从而不赎鲁奴。(对“子不然也。曰:子贡虽得私德,但必令他人羞于领赏而见鲁奴而迂走也。必令鲁人不再赎鲁奴”,学生有异议:其他鲁人因此不再赎鲁奴,是他们心理有问题,而且即使会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子贡品德高尚。)

③从鲁国国君看,子贡的行为可能在全国的富人中形成示范作用,从而节约国库开支。鲁国国君可能会因此赞赏子贡。(教师点评:这个角度比较新颖,也是有根据的,但鲁国国君依据一般人“趋利避害”的习性,也会推想到孔子预测的负面效果。)

④从现代改革的角度看,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讲述这个故事,目的是让大家明白改革的取向废立,必须考虑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故事,最大受益者是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而非领赏的鲁国人。子贡不领赏,反而令鲁奴受损。因此,找到了最大受益者,就不会因其他人获益而令改革停止。道德也是有缺陷的,改革要有理性的选择,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发展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改制,表面上看,富了一家一姓,但从长远来看,是国家获益。因为只有这些企业发展了,才能充分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

(二)讨论并选定“历史事件”

1.教师确定四个历史事件,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

历史事件①: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影响”。

历史事件②:唐强盛原因。

历史事件③:秦长城的价值。

历史事件④:唐高祖李渊确立科举取士的影响。

2.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每组推选1人,将成员的意见收集并写在黑板上。

[案例展示]

学生讨论“历史事件③:秦长城的价值”的结果:

观点1:抵御外敌匈奴。

观点2: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观点3:旅游观光。

观点4:文化遗产,富有历史文化内涵。

观点5:有利于追溯历史,有考古价值。

观点6:多民族文化融合。

观点7:对于建筑研究有一定影响。

观点8:对其他地区修长城有表率作用。

观点9:中国精神的象征和传承。

观点10:体现了秦的强盛,宣扬国威。

观点11: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观点12:为现代一批人提供了工作饭碗。

观点13:劳民伤财,体现了古代专制制度的强制性。

观点14:秦长城以防御外敌而建造,塑造了民族性格;在帝国末期,容易养成久居安逸、不思进取的性格,没有了开疆拓土的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观点的合理性。

[案例展示]

教师点评上述观点,课后整理如下:

①有一部分观点角度相同,比如观点3“旅游观光”,可以进一步引申:游客游览长城,看什么?实际上旅游观光的价值本质上是从建筑和文化的角度考虑的。这与观点7“对于建筑研究有一定影响”角度相近。

②有一部分观点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比如观点8“对其他地区修长城有表率作用”,其他地区有没有修长城呢?如果有,是否真的有表率作用?这些都需要查找资料予以佐证。

③有些观点非常新颖,值得探究,比如“观点13:劳民伤财,体现了古代专制制度的强制性”,这是站在劳工的角度考虑。——杂文家狄马在《荒谬的苦难哲学》中说:“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解说员甚至是学者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是由血、汗、水还是葡萄糖析出来的?在我看来,任何一门艺术如果不能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甚至完工之日就是创造者的生命终结之日,那么,这门艺术之所以留存下来,就是因为后人要研究祖先的耻辱。长城也许雄伟壮丽,兵马俑也许奇巧无比,故宫和颐和园也许幽深似海,但作为人类罪恶的象征,我们应该首先记住,这些用白骨奠基,充斥着脓血和眼泪的所谓‘艺术只是因为时间的久远,使我们拉开了距离而‘审美。充其量是坏事里面衍生出的好事,不值得赞美。”

学生经讨论后总结出这样几个角度:军事、建筑、文化、商业等。

(三)课外写作

教师让学生根据如下要求写作:

第一步:选择角度,力求内容上的“求异求新”;斟酌词句,写出“独到观点”。

第二步:根据观点,列出写作提纲,并分条写出可能需要的材料。(教师可以提供部分相关资料。)

第三步:根据观点,查找资料,写成文章。

第二课时:学生从“观点独到”角度互评习作并展示

(一)教师提出学生互评习作要求

教师用PPT展示:

评价角度:观点是否独到。

评价内容:(1)作出文章“观点独到”与否的判断并阐明原因;(2)对文章质疑,比如观点合理性、论据确切性、论证严密性等。

操作要求:(1)用铅笔书写,便于修改;(2)每篇文章至少有两个点评;(3)评论语言要客观,不能用消极性词汇;(4)采用100分制打分,以70分为基准分。

(二)学生相互阅读并点评写作成果

学生小组内交换互看,互评。

(三)小组代表展示“观点独到”

各小组代表对自己组内的一篇优秀文章作点评。

[案例展示]

教师课后对“唐代兴盛的原因”主题的展示情况进行梳理,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四)上交点评后的习作

教师课后阅读习作,选择典型作文作为下节课的点评内容。

教师在下节课之前把典型作文印发给学生。

第三课时:教师点评典型习作,总结达成“求异求新,观点独到”的方法

(一)教师点评“典型习作”

1.教师课前把“典型习作”印发给学生。

2.学生默读。

(二)教师结合学生习作点评

1.点评没有“求新求异”而沦为内容雷同、思想平庸的习作。

2.点评有“独到观点”也有瑕疵的习作。

3.点评“见解独到”且论述较好的习作。

(三)总体点评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达成“观点独到”的方法

1.教师总结此次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用PPT展示。

[案例展示]

(1)观点平庸,缺乏新意。表现为堆砌资料,套用历史教科书的观点;追求面面俱到,实际上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

(2)论证缺乏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材料不能说明观点,比如某篇文章分析“盛唐强盛的原因”时,引述了唐朝引进大量胡乐、胡食的材料,却没有阐明胡乐、胡食是盛唐强盛的原因还是结果。

(3)材料的可靠性值得怀疑。表现为引用材料有悖于我们的一般认识,但又不注明出处。比如某文章里说“汉武帝在位期间,除儒学外其他学术不仅照旧存在和发展着,而且比先秦发展得还快”,这个说法需要说明出处,否则让人怀疑。

(4)写作的方向偏离。比如写作主题是“盛唐强盛的原因”,有几位同学写成“唐朝衰败的原因”“盛唐强盛的表现”。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有同学写成儒学发展的历程。

(5)文体语言的偏差。论述文的语言应当是严谨的,不宜用文艺味很浓的语言。如“褪下了黄金甲的人民,手中的金戈又换回了原先的耕锄。国家在幽深的墙垣中茁壮,制度在权力的变更中构架,安定和谐普照九州”,此段文字表面上辞藻华丽,实际缺乏内在逻辑。

2.教师总结达成“观点独到”的方法,并用PPT展示。

[案例展示]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历史事件”的专业视野上必然有局限。

但作为当代人,拥有的优势是站在漫长历史的末端,可以从纵向比较的角度去观察历史事件。蔡谦的《盛唐强盛的原因:包容》、洪佳怡的《整合中创新》就是从历史对比的角度去观察盛唐各项制度成功的原因;周如祺的《盛唐时期》、李欣宁的《不负盛唐》,从当前改革开放的现实需求的角度去分析盛唐;陈思悦的《从唐太宗身世、性格论盛唐强盛的原因》,考察了制度与其背后的推动者之间的关联。

这5篇受同学好评的文章,虽然运用的材料与其他13篇文章基本相同,但他们能转换角度,特别是从纵向历史对比中获得了“独到观点”。

(三)布置作业

参考同学的意见,根据老师课上“求异求新,观点独到”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再上交老师批改。

【教学感评】

一、历史小论文写作的难点

(一)与历史课的区别

语文课上要求写历史小论文,似乎超出了语文课的边界。但其实语文课与历史课是有区别的。历史课,更强调客观性;语文课,为了某个主观需要,观点可以偏激一些,如苏洵以“赂秦”论六国灭亡,观点值得商榷,但为了现实的需要而写,仍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强调文章的逻辑性。

(二)怎样“求异求新”

历史事件多数已经有定论,学生怎能“求异求新”?只能是在学生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或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历史。“求异”是想出“不同的内容”,或古人没想到的角度,比如有人认为泰国能统一天下是因为“锅盔”(秦地食物),苏洵的“赂秦”也是“后人”的“以今律古”,是“求异”。

(三)学生写作的动力

要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需要费很多时间,并且与语文学习似乎关联不大。但实际上,高考作文就是青睐“求异求新”的文章,青睐“见解独到”的文章,在几十万考生的文章中,如果观点没有新意,很难出彩。

二、历史事件的选择

如果完全开放,让学生自选历史事件,一方面会增加写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可能每个学生选题都不一样,导致无法横向比较,也形成不了讨论的焦点。因而设计为由教师规定4个话题。考虑到学生在资料上的匮乏,教师提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盛唐强盛”两个话题的相关背景资料(复印了16页资料),而对“秦长城”和“科举制”则只提供书目。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喜欢讨论“秦长城”,但在实际写作中,选用“盛唐强盛的原因”的比较多,可见资料多寡对写作有很大影响。

三、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重在挖掘原文的亮点。如果原文只有一两百字显示出亮点,教师要根据这一两百字引导学生生发下去,改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原文观点框架很好,而行文的逻辑性有缺陷,教师则要根据原有的框架指导学生修改。——这本身就是“旧中出新”的思维。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子贡观点角度
神奇的角度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