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2017-01-04 06:03王亚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阅读教学内容

王亚红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专题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学会某一类阅读方法以后,在阅读类似的主题或者体裁的文章时,就能灵活运用该种阅读方法。教师可从主题、体裁、语句以及结构方面来探究小学比较阅读的专题化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 内容 专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0

专题化的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课一设计、一单元一设计的教学模式。它是对整个课本上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并按照专题的形式来调适、统整以及重组。这更便于学生集中掌握某一种阅读方法。我们可从主题、体裁、语句、结构等方面来探究比较阅读的专题化教学。

一、关注比较阅读的主题

专题式阅读教学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教材中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教学。这样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而且找到了各个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从学习一篇文章、一本教材,拓展到学习多篇文章、多本教材,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在探究一个一个的阅读专题中获得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这册书的最后一课《元日》《江雪》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学。这四首古诗都是描写景物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写景古诗都有着怎样的特点,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来体现的。经过这样的专题分析,学生就会了解到写景古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在对古诗进行欣赏的时候,需要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来分析,这样才能抓住古诗的精髓。

二、鉴别比较阅读的体裁

专题式阅读也可以根据阅读体裁的不同来进行教学。不同体裁的文本在行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如小说体裁需要注重故事的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议论文体裁需要注重论点的表达以及论据的呈现。学生在阅读不同体裁文章的时候,需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这篇文章,讲述了王冕勤奋好学,在极端贫穷的状态下自学成名的故事。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与《海伦·凯勒》一文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都是描写人物的,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分别是通过怎样的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两篇文章都有什么共通之处。学生分析了以后,就会了解到在写人物的时候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其特征,习作训练时,他们也就会按照这样的规律来进行写作。

三、感悟比较阅读的词句

一些文章在写作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就会使用一些相似的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相似的词句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这些词句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会使用怎样的词句。经过分析以后,学生就会了解到,恰当的词句能够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恰当的词句会使读者产生歧义。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和《詹天佑》这两篇文章的时候,外国人对钱学森的评价是:“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而外国人对中国铁路工程师的评价是:“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两个评价的意思截然不同,一个是对中国人的认可,一个是对中国人的蔑视。但是,无论外国人怎样评价,钱学森和詹天佑都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并且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分析比较阅读的结构

每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结构,以利于主题的表达。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结构式专题分析。这样,学生在分析相同结构文章的时候,就能抓住重点进行阅读,从而快速掌握文章的主题。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学生就会了解到,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珍珠鸟的形态、动作的描写,同时通过珍珠鸟前后行为的变化来表现信任的重要性。而学习五年级上册《灰椋鸟》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比较分析,比较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分析中就会了解到,两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类似,都是在文章前面进行鸟儿动作的描写,在最后一段点明主题。《珍珠鸟》最后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灰椋鸟》最后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这种在文章最后点明写作主题的结构形式,也可以应用到学生日常的写作过程中。

综上所述,专题式的阅读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阅读教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主要内容
质疑·比较·批判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