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掀起欧洲并购潮

2017-01-06 18:09何丹
决策 2016年11期
关键词:欧洲企业

何丹

中国人正带着钱袋来到欧洲,购买飞机场、机器人制造商企业、足球俱乐部等。一方面是欧洲对中国投资者“恐惧”与担忧,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借助并购,踏上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捷径。

自从中国企业收购了瑞典沃尔沃公司和德国工程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公司,双方都获得了良好发展。2016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掀起了新一轮并购潮。6月6日苏宁收购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10月13日美的集团收购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国库卡,将增持库卡公司股份至94.55%……几乎所有欧洲久负盛名的领域和品牌都出现了中国并购者的身影,如倍耐力轮胎,先正达农药等等。

普华永道的报告称,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71宗,几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数量的两倍,交易总额逾1600亿美元,其中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额交易逾30宗。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会瞄准欧洲的企业,欧洲的企业却也愿意被并购呢?

是产业结构互补,

还是资本泄洪?

中企在进行海外并购的,第一瞄准的目标往往是欧洲的企业,不管是中国化工集团计划收购先正达,还是美的公司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原因无他,那就是大量欧洲企业跟中国当下产业结构的巨大互补性。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已经逐渐到瓶颈,中国和欧洲的企业都需要进行升级转型,德国就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号召企业进行下一代的工业转型。

但据相关的产业人士表示,单凭欧盟自身的市场规模和产业结构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利润去支撑起产业复杂程度比上一次工业革命要上几个数量级的工业规模,没有中国支持的“工业4.0”只能是一个残缺的“工业4.0”。不过,欧洲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积累了大量的制造经验和管理经验,这些东西都是1949年才开始工业化的中国所需要的,因为涉及到精密制造和配方比例的东西是很多欧洲企业在数百年的传承中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如果中国企业能通过并购获取这些企业的“独门秘技”,将会节省下大量研发时间和少走不少弯路。

欧债危机后,欧洲国家一直在外部寻找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以助自身摆脱困境,欧洲公司的整体估值普遍偏低。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成为海外投资并购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并购活动,一方面为欧洲促进了就业,另一方面为欧洲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资金保障。

德国《每日镜报》称,中国人带着钱袋来到欧洲,购买垃圾处理厂、飞机场、机器人制造商企业、足球俱乐部、酒店集团等。欧洲对中国投资者“恐惧”和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欧洲成为了中国资本的“泄洪区”。

德国哈威公司老板卡尔·霍伊斯根却称:“欧洲对中国人的恐惧令我吃惊。”他认为,应积极看待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资本交流,任何投资都推动融合。确实,2010年,中国民企吉利汽车从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上演“蛇吞象”时,并没有太多人看好这桩跨国收购。如今,中国资本与欧洲技术的融合,不但沃尔沃早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吉利也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战略转型中的一匹黑马。

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产业升级阶段,需要在市场、技术和品牌方面迅速提升;而欧洲的产业发展也到了瓶颈期,欧洲企业需要资金,需要中国市场。

海外并购成为

产业转型升级的捷径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过程出现了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行业的变化:从资源到技术。近几年间,“走出去”企业所在行业已经从传统能源、矿业一家独大的格局逐步转向制造业、消费品行业、TMT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201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消费品及医疗等行业并购交易已经占到了海外收购总交易额的61%,五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0%。

二是目的地的变化:从亚非拉到欧美。相比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中国企业越发青睐发达经济体中的成熟资产。在整体收购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对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的企业收购占比有所下降,而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及欧洲)的企业收购的占比提升。2015年,中国企业对美国及欧洲企业的并购交易占总交易额的比例达到66%,而2010年该比例仅有32%。

三是收购主体的变化:从国企主导到民企主导。新兴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快速崛起,对外投资热情高涨,逐步成为对外收购的主力军。从2003年开始,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国企海外收购交易额占比持续在70%以上。国企占比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5年已经降至50%以下。

“跨境并购是一个明确趋势,如果说上市和非上市是企业间的一个代差,那么有没有开展并购、并购是否成功,将是未来上市公司之间差距的第二层代差。”中国并购公会浙江分会会长龚小林曾评价道。

受企业内在发展需求及宏观环境驱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风起云涌。从企业内在发展需求来看,中国经济整体增速的放缓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而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也使得从海外收购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或品牌成为中国企业的选项之一;从宏观条件上看,人民币未来双向波动的可能性更大,而非过去多年的单向升值,促使企业考虑将剩余资金配置在海外资产。

中国企业的欧洲并购潮有利于推动本国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而且比起从国外直接购买成品,中国企业更想直接获得基本技术。长此以往,中国自己将成为高品质供应商,而不是让别人赚钱。

中国可以吸收先进技术,为本土企业所用,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在今年4月份,浙商欧洲考察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吸引了多家浙江上市公司老板的兴趣。该公司研发胎盘细胞治疗产品,通过利用胎盘干细胞治疗肌肉损伤,产品被运用于被子弹或车祸造成的肌肉组织损伤,可以加快细胞的恢复能力,差不多能降低2/3的截肢率。产品还没有大规模销售,但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大概是2亿美元。鉴于该公司在未来的巨大爆发空间,不止一位随行企业家表示出如猎人般的兴趣。“其中有位企业家当场说,你们现在值2亿美元,我出14亿元人民币,你们卖不卖?”龚小林回忆道。

在以色列,另一家名为Bio Fishency的现代农业公司也吸引了不少浙籍企业家的兴趣。该项目主要用于水产养殖的即插即用水处理系统,解决现有鱼塘中鱼类生产受限的问题。这种生物过滤系统,能让几乎所有的养鱼户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方法上升级其设施,把单位水域内的养殖鱼数量提高到原本的数倍。

防范并购风险是重中之重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完成率仅为6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可谓风险较大。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外国政府机构的审查风险。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猛增,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中资企业并购本国标的公司的跟踪与审查。如中国化工集团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计划,由于欧盟等地监管机构最近要求提供大量额外信息,该收购计划预计将推迟到2017年一季度完成。

第二,高溢价风险。虽然中国企业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可以获得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提升产业层次等, 但支付的价格普遍偏高,高溢价现象严重。如均胜电子收购KSS的溢价率达到94%,昆仑万维收购Opera的溢价率达到53%,即便是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溢价率也超过20%。并购高溢价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现阶段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1980年代的日本企业较为相似,当初日本企业携巨资在全球疯狂并购,甚至买下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但由于收购溢价过高,同时没能做好并购后的整合,最终95%的并购以亏损割肉告终。

第三,高杠杆风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杠杆。一方面,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较大,负债率较高;另一方面,中国并购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其中银行贷款占整个融资的大部分。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54家公布财务报告并在去年进行过海外交易的中资企业的Total Liabilities/EBITDA(总债务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比值)中位数达到了5.4倍,而该指标在今年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中升到了9.5倍,在中粮集团收购来宝农业中达到52倍,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更是高达83倍。但从全球范围来看,4到5倍就可以被视为“高杠杆”。高杠杆必然会带来高风险,如果并购失败或并购无法整合,造成亏损,并购公司将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防范并购风险是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防范并购风险。

一要量力而行,避免贪大求洋,防止盲目并购风险。境外并购没有常胜将军,中资企业应处理好资产合理配置问题,尤其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配置资产,防止失误导致经营陷入困局的现象发生。

二要遵守相关监管规定,不打政策“擦边球”。具体来说,中央政府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海外投资相关监管规定,尤其在总资产上有准确界定,消除模糊地带;中资公司也要准确把握境外投资总额,避免因境外投资比例过高而导致“外重内轻”及资金周转失灵的现象发生。

三要注意并购之后生产经营可持续性,防止因并购使企业停滞不前。中企急于走出去,应立足自身能力,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央政府身上,使海外并购成为“纯商业”行为;提高并购信息透明度,消除国外政府对中企并购的怀疑甚至阻挠,赢得双方信任,使并购顺利进行。同时,要全面吸收,消除采用单一引进海外高新技术和优秀品牌去拓宽海外市场的行为,消除并购阻力,建立长期平等互利合作关系。

四要注重并购效益,遏制无效并购,防范并购财务风险。当前中企并购与2008年经济环境大不相同,在全球流动性普遍过剩、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内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的大背景下,要注意防范对项目估值过高、在并购交易中支付过高溢价的现象发生。

五要注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提高并购吸收能力。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不断提高自身并购经验、储备足够人才和全面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扬长避短,使中企在并购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并购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以及并购后协同效应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六要避免相互间恶意竞价,防止中资企业资产尤其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中资企业境外并购时必须加强沟通,做好被并购企业价格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把维护中资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境外并购底线,坚决克服盲目竞价行为。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猜你喜欢
欧洲企业
企业
欧洲“芦笋季”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