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分析

2017-01-07 07:47
关键词:心房房颤入院

刘 特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第三医院,辽宁 大连 1163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分析

刘 特

(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第三医院,辽宁 大连 116300)

目的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住院期间全程实行24 h的心电监测,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各项数据差异,据其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出现新发房颤的情况,分别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新发房颤组,对比两组数据,找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出现新发房颤的可能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新发房颤39例(18%),两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级是引起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心电监测;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简称为AMI,一直以来都属于心血管内科的危急重症范畴,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心房颤动(AF)是急性心肌梗死后较常见并发的心律失常,易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使病情加重,许多实验都表明新发房颤与心肌梗死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1],临床医生对此类情况也逐渐重视起来,根据国内外的文献研究,AMI并发AF的发病率一般为5%~22%,AMI合并房颤比不合并房颤的预后差,且新发房颤比急性心肌梗死之前即合并房颤的预后更差[2]。如何能及早发现容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做到早预防,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愈后疗效,降低患者死亡或中风的危险,一直都是临床医生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临床病例的研究观察,总结出一系列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3]),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其中男127例,女89例;平均年龄(65.8±11.3)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13例,住院时间7天以上。全面检查后,排除有甲亢病史,甲状腺功能异常,有房颤病既往史或者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呼吸衰竭,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1.2 治疗方法

除外常规急诊治疗外,据患者自身情况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类药品、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等药物,符合指征的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或择期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入院7天内给予全天24 h不间断的心电监护,入院72 h内每24 h记录12导联心电图1次。搜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血糖、血压,吸烟饮酒史,既往史:糖尿病史、肝肾功能不全史、心功能不全史,检查化验结果:心脏彩超(左房,左心功能)、心率,心电图、心肌酶,谷草转氨酶,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Killip分级(心功能分级)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216例患者中,新发房颤患者为39例,发病率为18%(在之前相关领域文献研究结果5%~22%的范围内)。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比例,心率,左心房内径大小,P波离散度,肾功能不全,β受体阻滞剂耐受程度,Killip分级,吸烟,是否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入多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动

2.2 多因素分析

筛选出单因素中P<0.05的因子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逐步回归法(以Wald检验),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心率,Killip分级,β受体阻滞剂耐受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多因素数据分析

3 讨 论

据研究表明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同时冠心病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不全,使心房压力增加导致急性的心房扩张[4]。扩大的心房可以发生电活动改变,使心房的有效不应期缩短,从而容易发生房颤[5]。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功能性二尖瓣返流及其严重程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也是直接相关的[6]。同时,房颤能导致重要脏器栓塞(如中风)风险升高,影响患者生存率和致残率。

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机制特别复杂,心包炎症、心房缺血或者心房梗死、儿茶酚胺的增加、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都有可能与其相关[7],其中,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神经体液分泌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则会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分泌,从而增加房颤新发的可能性。

此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患者由于年龄增加,心肌退行导致心电活动不稳定,而在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长期影响下,患者的心脏压力增大,心供血能力降低,心肌纤维退行,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颤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以重视。另外,本次研究也表明,合适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减少新发房颤,而对于那些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的患者,则尽早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改善心功能,维持心肌电活动稳定,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患者新发房颤的机率,阻断房颤与心衰之间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愈后。

最后,由于此次研究病例数较少,不能代表全部此类患者的实际情况,且患者的个体差异数据,内分泌情况,入院时间等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尚需更多数据,更长时间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1] 黄飞燕,丁晓梅.FQRS波、Tp-e间期及缺血性J波在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J].安徽医药,2014,18(8):1413-1415.

[2] 郑 哲,孙殿珉,高华炜,等.影响老龄患者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4):294-297.

[3] 于胜波,赵庆彦,崔红营,等.利尿剂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2):98,103.

[4] 何建柱,马 虹,马中富,等.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16:35.

[5] LOPES R D,PIEPER K S,HORTON J R,et al.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follow ingatrial fibrillation inpatientsw 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with orwithoutST-segm-ent elevation[J]. Heart,2008,94(7):867-873.

[6] PIZZETTIF,TURAZZA FM,FRANZOSIM G,et al.Incid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G ISSI-3 data [J].Heart,2001,86(5):527-532.

[7] 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主编.临床冠心病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42-443.

本文编辑:孙春宇

R542.22;R541.7

B

ISSN.2095-6681.2016.22.141.02

猜你喜欢
心房房颤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花开在心房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