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浪漫童话的邂逅法国科尔马小镇

2017-01-10 05:02刘少才
中华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女神像科尔小镇

刘少才

一场与浪漫童话的邂逅法国科尔马小镇

刘少才

如果是第一次到法国,任何人都会想到巴黎看看早已名扬四海的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协和广场等,这些文化传承的地方固然值得一看,但千万别错过法国很多名城小镇,有的小镇不看会后悔莫及,科尔马小镇(Colmar)就是其中之一。

哈尔的移动城堡原型地

相信大家应该看过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吧,影片中的小镇原型就是科尔马。当年宫崎骏为了拍摄影片特地以法国东部为中心进行了为期12天的采风之旅。科尔马位于阿尔萨斯大区,是上莱茵省首府。虽然是个法国小镇,建筑却充满了德国风格,这还得从它的历史讲起。

最早可以追溯到查理曼(742年-814年)统治时期,历史上,科尔马地属阿尔萨斯地区,与德国只有咫尺之遥,地处法德交界,在动荡的20世纪,变换了17次统治者才最终归属了法国。也许正是因为历史上的属权交错而产生的文化搅拌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科尔马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没去前,笔者也想到这童话般的小镇,一定很好看,具体怎么个好看,不得而知。导游说过一句话,足以让我们知道科尔马镇是何等的漂亮,他说:“明天到科尔马,今晚千万别忘了给相机电池充电!”

当亲临其境时,才发现,科尔马镇宛如童话故事场景的现实写真。整个镇上,建筑色彩斑斓 ,鹅黄、粉蓝、草绿、艳红的双层“木筋屋”,仿佛调色板般紧挨着清澈的河流,如同大师笔下的水墨画,观之让人心旷神怡。

科尔马位于莱茵河支流伊尔河以西,孚日山以东,地处平原。人口连郊区在内只有8万多人。小镇除了风景如画外,还是法国乃至欧洲排得上号的葡萄酒市场。

科尔马镇原始设计也与众不同,主街区是由许多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组成的步行区,广场之间的道路穿插着圣马丁教堂 、人头屋等历史名胜,不用刻意去寻找,走着走着就有一个惊喜等着你。科尔马镇除了千姿百态的人文建筑,还具有法国独有的浪漫情愫,但它的浪漫还不仅仅在于香水、烛光、剧院,更源于河流与鲜花。

小威尼斯新旧融合

伊尔河支流酪赫河从科尔马镇内静静淌过,清清的河水荡涤了浮躁的尘埃。一个城市有了河流便有了灵气,小桥流水 底船轻轻驶过。一座座房屋的倒 科尔马的灵性来自于这条运河, 绕在一个美丽姑娘身上的温柔的 端上都一脉相承的有鲜花装点,在运河的任何一个位置定格快门,都是一幅无与伦比的清新画面。

而河道中最精华的部分,莫过于“小威尼斯”,它是科尔马最浪漫的区域,宁静、安详、美好、动人……这里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优美景观,当地人使用像威尼斯人的平底船(威尼斯称为贡多拉),在河面上滑行作为交通工具,所以名为小威尼斯区。

在科尔马,人们似乎对鲜花有一种说不清的偏爱,据说这种偏爱源于这里一度发达的园艺业。河道两岸是一排排整齐雅致的小屋,河上小桥静卧。而每一座横跨酪赫河的小桥,每一个停靠游船的码头,每一户临近河岸的人家,都被装扮得花团锦簇,凸显出浪漫的格调。

虽说科尔马是历经数百年的古镇,可房屋和鲜花的缤纷色彩让这里看起来有一种活泼鲜亮的“新”。法国人总是能把新与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生出自己的特色。

欧洲最好的木筋屋存留于此

最有看点的建筑,不是一两座或一两栋,而是整个科尔马镇仍然保留着的16世纪建筑风格的“木筋屋”。这种房屋非常漂亮,是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顶,墙身布满横、直、斜相间的木条条纹,鲜花点缀的百叶窗,五颜六色,宛如童话中的小屋。“木筋屋”设计独特,每栋皆具个人品味。

这些独特“木筋屋”,虽然建于16世纪,但如今还作为民居而存在。建造一幢“木筋屋”,相当费力,首先要将粗大的树木锯成木条,然后根据建造的规格搭建成木架,每根木条的衔接不用一颗钉子,均用楔子衔接而成。搭好架子后,将泥土与草茎的混合物填充成墙,最后涂上颜料。正因为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头,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木筋屋”。

从“木筋屋”的外观上看,一根根看似杂乱的木头,支撑起一个多面形屋顶,墙面布满横、竖、斜相间的木条,远远望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木筋屋”倾斜歪扭,仿佛风一吹就要坍塌一般。但其实,“木筋屋”和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建筑物一样结实。

“木筋屋”在结构上承袭了德国中南部的建筑特色,色彩则富于法国人天马行空式的浪漫,无论是从房屋外形,还是从色彩搭配,每一幢“木筋屋”都各具特色,但又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

尽管科尔马饱受战火的洗礼,数度易主,但其大部分古迹直到如今依然完好地矗立在大街小巷。据说在二战初期,德军攻入科尔马后,准备将其摧毁,但眼前的古迹熠熠生辉,令士兵们望而却步,都不禁放下了武器,古镇的建筑才得以幸免于难。漫不经心地行走在文艺复兴时期用鹅卵石铺建的人行道上,随时都能和这些光怪陆离的建筑不期而遇, 就会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油然而生。

科尔马另外一些独特的建筑

令人更为称奇的是,科尔马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虽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功能。除了众多的“木筋屋”外,老城区最有价值的建筑就是菩提树下博物馆,这个建于13世纪的古老房屋庄重优雅、古朴动人,博物馆内有54座拱门型回廊更是幽深韵味,这是阿尔萨斯地区保存得最好的哥德式建筑之一。

老城的人头街19号,是一栋建于1609年初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即名称极为特殊的“人头屋”,这是老城区最著名的两栋房子之一(另一座叫做普菲斯特屋)。该建筑以其正面的105颗人面头像雕刻而闻名,头像表情各异,生动有趣。每一个头像的身份、发型、表情都迥然不同,其中有滑稽可笑的小丑、头发微卷的牧师、满脸胡子的商人、气宇轩昂的大臣,它们都呈土灰色,和墙体颜色融为一体。这些头像栩栩如生,原型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鲜活人物。

普菲斯特屋则建于1537年,紧挨着圣马丁大教堂,这是科尔马另外一幢最著名的建筑,也是第一座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建筑,其八角形炮塔、哥特式窗户和凸肚窗声名远扬。其中“天鹅”屋将晚期哥特风格和美丽的沙岩凸肚窗完美地结合成弓形。

圣马丁大教堂建于1234至1365年,是阿尔萨斯地区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位于科尔马老城的中心,这座大教堂朴素典雅、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建于1572年的铜质尖顶是蒙古式的。

还有巴尔托尔迪博物馆。如果说科尔马的“木筋屋”是“引进来”的,那么位于环形路口的自由女神像则象征着“走出去”。人们只知道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的标志,但鲜有人知道,科尔马才是自由女神的故乡。自由女神像的制作者是诞生于科尔马的雕塑家巴托尔迪,据说,他所塑造的自由女神像,原型是自己的妻子。

当时,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100周年,法国政府准备赠送美国一份礼物,巴托尔迪接到任务后,决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就在他为塑像的形象而绞尽脑汁之际,他在偶然参加的一次婚礼上跟一位名叫让娜的姑娘邂逅,让娜长得美丽温柔、端庄大方,巴托尔迪顿时眼前一亮,认定她很符合自由女神像的形象,便邀请她为自由女神像做模特,让娜欣然答应。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彼此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终结为夫妻。巴托尔迪于1884年5月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制作,整个铜像分成350块,用了214个包装箱才运到美国。

象征着自由、反抗暴政的自由女神像,如今雄伟地屹立于美国纽约市的自由岛上,而它的原型——科尔马的自由女神像,正矗立在这座混血小镇上,感受着浪漫风情。

夜晚的灯光下,科尔马又向游人们展示了静谧迷人的另一面,这个小镇是全法第一个统一操控灯光的小镇,用900台电脑控制的光源照亮整个小镇,使用光纤电缆网络,巧妙地分布在整个城市,为此小镇被授予“法兰西道路艺术学院特别奖”。每周的周五和周六开放灯光,全年不间断。

猜你喜欢
女神像科尔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自由女神像有什么象征意义
真假爱人
Facts About the Statue of Libertv自由女神像趣闻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