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及优化

2017-01-10 16:26许丽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物流业

许丽萍

内容摘要:本文在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理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份在2006-2015年期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性水平依旧很低,空间协调性发展呈现一种“V”字型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较大;货物周转量、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互联网接入户数四个指标对物流业具有明显的制约性,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三个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最后提出促进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物流业 区域经济 协调性发展

引言

“古丝绸之路”是指由西汉时期连接中亚、欧洲、北非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经济合作发展区域,被认为新时期世界最有经济潜力的发展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施,直接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物流业整体快速发展。物流业衔接处理区域及流通区域内各产业、部门整体的经济结构,将产业、人员、运输有效结合,使区域内资金、产业、人员实现最优配置,被誉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经济带动体,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整体具有较高的提升作用。我国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社会物流成本依旧较高,物流业仍然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极大程度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如何、导致二者系统协调性上升或下降的因素是什么?是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应用相关理论方法,以期促进沿线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物流业的发展过程往往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Richard(1978)最初关注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探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进一步推断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有明显的推动作用。Philip MB(1996)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得到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物流体系的规划、演变从而提高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只有部分学者做出对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的研究。武志惠(2008)采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三大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中,发现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区域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带动作用较弱。余永泽(2009)通过随机生产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我国物流业的效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推算出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迅速,但效率依旧比较低,直接导致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刘维琳(2011)在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认为区域经济与物流不仅是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耦合作用,更是具有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调动态的耦合作用。舒辉(2014)通过计算我国物流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的Moran'I指数,发现物流业的发展对降低物流社会成本、提高周转效率,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王蕾(2014)基于DEA 分析方法,分析物流业的效率对新疆北疆的影响,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陶金(2015)在分析我国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认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多重链式研究,使得二者之间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综上所述,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的研究注重局部的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忽视现代物流业不再是简单的运输、存储,而是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乃至不同区域之间整体形成生产、流通环节的叠加,对大尺度的物流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研究不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出发的研究更是不足;二是以往的学者侧重于结果及理论的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挖掘。因此在测量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制约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鉴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份2006-2015年期间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制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两者综合水平的建议,从而为优化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在借鉴前人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区域经济所产生的直接效益、物流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物流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考虑到区域物流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环境影响,分别从物流经济基础发展、物流产业现状发展和物流产业潜在发展三个层面12个指标去构建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省份的地区禀赋,分别从区域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7个指标去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

(二)研究方法

系统耦合评价模型。耦合理论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之中,被用于评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过程,通过相互作用而提高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及联动性。现已广泛用于经济相似系统之间的评价及社会经济活动,用来反映经济系统内部之间良性发展的环境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效应,系统耦合越强,内部元素之间作用力越强,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如模型(1)-(4)所示。

xij为第(i=1,2,…,n)项指标数据,对xi采取归一化处理,建立以物流业发展系统、区域经济系统的功效函数,其中xi、yi分别代表物流发展、经济各个要素的标准值;ai、bj分别为物流发展、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可用熵值法计算;m、n分别为各个系统的指标数目,f(x)、g(x)分别为物流业、区域经济的功效函数,C为耦合度,H为耦合协调度,T为物流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由于物流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区域经济是物流发展的外在表现,故取=0.4 ,λ=0.6。为了更好地说明区域经济与物流业的协调程度,本文采用中值法来确定系统耦合协调的类型及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

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理论是衡量各个系统之间因素的关联程度,对处理因素变量之间不确定的相关关系时,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一种趋势序列,判断序列之间的紧密程度,现已广泛用于系统的评价及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模型如下:

第一步:建立原始的数据序列,建立因变量参数序列和自变量的比较序列。

实证分析

(一)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水平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沿线各省份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如表4、表5所示。通过表4耦合度和综合指数可以看出,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处于稳步的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依旧很低,经过10年的发展,区域经济与物流业发展协调性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部分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由原来相互抑制的阶段,到现在相互促进趋势,其中陕西、云南、四川、重庆4个省份的综合指数大于0.5,主要与区域经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有关,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整体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地域差距较大。

为了进一步反映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协调类型进行综合性评价(见表5),4个不同时间段处于中度失调阶段的省份为宁夏,重庆处于初级失调阶段,广西位于濒临失调,其他几个省份都出现耦合协调度的跨越,其中新疆由轻度失调跨越到濒临失调,陕西由濒临失调跨越到初级失调,云南由轻度失调跨越到濒临失调,青海由严重失调发展为中度失调,四川由初级协调跨越到中级协调,甘肃由中级失调跨越到轻度失调,这种跨越式体现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从地理空间发展角度看,由东向西形成一种“V”字型的空间结构,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态势,其中发展较好的区域为四川、陕西、重庆、云南、新疆、广西,而甘肃、宁夏、青海由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基础都比较弱,难以实现对产业、人口的集聚,所以协调程度较低。

(二)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分析

研究步骤。根据上述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评价,除四川外,其余各个省份的协调性都有待提高,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制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对于物流业而言,将代表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货物周转量指标作为参考数列,而其余11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构成12个比较序列。对于区域经济系统而言,将人均生产总值指标作为参考数列,而将其余6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构成7个比较数列,分别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与物流业、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见表6、表7)。

物流业关联度分析。由表6可知,影响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依次为货物周转量>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邮政业务总量>年末移动电话>城市仓储用地面积>载货汽车拥有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铁路营业里程>公路营业里程>地区高校数目。货物周转量、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互联网接入户数的灰色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四个因素对物流业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货物流通速度、互联网普及对提高沿线物流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余6个指标对物流业的影响较弱,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要想优化和提升物流业的凝聚力,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经济关联度分析。由表7可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依次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人均卫生费用>三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建成区面积。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因素。究其原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的支柱产业、发展方式比较落后,属于原始的生产资料输出阶段,缺乏深层加工,导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较低,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改革和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加快城市对人口的凝聚力是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环节。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份2006-2015年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制约二者协调性上升或下降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但两者协调性水平依旧很低,空间协调性呈一种“V”字型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物流相关产业多呈现“多、散、弱”的发展现状,沿线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整合物流市场体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信息化建设,实现精准物流运输系统,提高资源的流通效率,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周边、信息完备、快速便捷的多元化物流发展体系。由分析制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影响因素可知,货物周转量、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互联网接入户数四个指标对物流业的影响较大,人均生产总值、城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三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沿线省份应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不同区域经济在物流业之间的合作,借助物流业快速调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资源、产业、人口的集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物流业带动周边产业,真正实现物流业的“一路贯通”,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丹,雷宏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15(2)

2.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

3.赵阳,夏雪,韩增林.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苏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11)

4.杨志梁,张雷,程晓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

5.李婷婷,綦晓燕.浙江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经济论坛,2010(6)

6.Richard E.C Schuler.Competition vs.Vertical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patial economy [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78(12)

7.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社会科学版),2008(1)

8.余泳泽,武鹏.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1)

9.刘维林.区域物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耦合机理与实证仿真[J].经济地理,2011(9)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物流业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物流业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