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2017-01-10 12:53黎芷伶
消费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红水河壮族民俗

黎芷伶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类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男女老少皆喜欢,本文以广西天峨壮族的蚂拐文化节为例,从美学视角展示蚂拐文化节的独特魅力,从而肯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旅游业迫切需要发展的内容之一,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关注民俗、关注旅游。

关键词:美学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天峨蚂拐节传承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广西天峨壮族蚂拐节为例,试图从美学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竭力从美学角度找到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平衡点和契合点,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广西天峨壮族蚂拐文化节概况

壮族蚂拐节源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种植水稻的南方原始人,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蛙(蚂拐)的呜叫和活动情况与天气的晴、雨有很大关系。于是人们出于旱时祈雨、涝时求晴的愿望,开始崇拜青蛙(蚂拐)。这民俗在红水河流域的天峨较为盛行。被誉为“红水河上第城”的天峨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84.25%,是巴马盘阳河的源头及红水河蚂拐文化的发祥地,拥有4A级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4星级乡村旅游区燕子湖、3A级龙滩水电站等旅游景区。天峨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壮族蚂拐文化、生态文化、水电文化、铜鼓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独具特色。天峨六排镇纳洞村是红水河壮族蚂拐民俗文化的发源地。蚂拐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红水河流域保存得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影响力。长期以来,每年春节初至十五,当地的村民都自发组织举办蚂拐民俗文化活动,守望吉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巴暮乡板么村等地方流行该活动。它是通过祭祀、埋葬青蛙来预测年景、祈求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节日从正月初开始,历时各地不,有的5至7天,有的长达个月。可以个村(屯)单独举办,也可以由几个村(屯)联合举办。

2015年广西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壮族蚂拐文化节在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举行,火把游田洞活动和篝火晚会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参加。来自区内外近万名游客和当地群众

起在纳洞村田坝上现场体验壮族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蚂拐舞民俗表演、周边县区民俗文化表演以及传统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据了解,此次文化旅游节将举行纳洞村蚂拐节庆、红水河景区游览、红水河流域大歌会、奇石根雕展、书画摄影展等13个民俗节庆活动,展现天峨特色文化,打造“红水河、原生态、长寿养生”品牌。

二、天峨蚂拐节的美学特征

旅游活动是种社会文化活动,人们追求“新”、“奇”、“美”的感受,所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是种审美活动,“旅游审美”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审美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的美于体。该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也正是因为其在人们游览活动中它包含了人类由生理到心理等不同需要层次的满足,适应了个体自身追求的自身价值全面实现的欲求。

(一)动作之美。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皆动的特征培养了人类好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原始艺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之。有人把旅游作为体育活动的种,因为这种活动的确对人的肌体来说有其特殊的舒筋活血,放松身体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环境日益规范化、秩序化、紧张化的现代社会,人的身体被固定在个相对狭窄的空间,运动的欲望不能得到实现,他们便试图通过旅游活动来得到补偿。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的民俗体育极大地满足了大家对‘动作美”的要求,众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不仅给游客们带来身体的释放,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灵的满足。天峨蚂拐节中的民俗体育竞技活动,吸引了游客们的兴趣。“竹竿舞”、“背篓绣球”以及“斗鸡”等体育活动吸引游客纷纷加入其中,共同体味民俗体育的运动美。

(二)冒险之美。从当今社会视角来看,冒险,已是人类的进化与活力的象征。冒险精神,更具有十分积极的崭新的诠释。冒险同时包含着种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人类的冒险欲望是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对外部世界进攻性的挑战心理,在旅游活动中,特别是探险旅游中,这种冒险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存在着丰富、神秘的民俗文化,旅游者必须具有定的冒险精神,敢于挑战,敢于探索神秘境地。广西天峨居住着壮、汉、瑶、侗、苗、毛南、布依、仫佬、水等20个民族,拥有聚龙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聚龙大峡谷、大山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同时也保留着诸多少数民族风俗。天峨蚂拐节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习俗“上刀山,过火海”,“刀山火海”比喻为非常危险的地方,能越过刀山、敢闯过火海的人被视为勇士,因此,我国的傈傈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此项风俗。在天峨蚂拐节上,游客除了能观看这类神秘的少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直接参与其中,亲历其境,亲自尝试此类风俗带来的刺激之感。

(三)愉悦之美。旅游的首要动因是悦心悦意、神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愉悦功能,即使事业心极强的人,他们也总是渴望着暂时的放松和身心的愉快。这种愉快不仅为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休憩,而且带有最强的审美性质。天峨蚂拐节上的“祭蚂拐”、“篝火晚会”以及各项民俗体育活动等,均带有集体狂欢的味道,游客从中感受到了壮族上千年的传统农耕稻作文化、壮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观以及在集体狂欢仪式上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感。

三、传承与发展天峨蚂拐节的美学策略

蚂拐节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红水河文化中的朵奇葩,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任何种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和变化,难免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甚至变质的危险。天峨蚂拐节在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后,重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同时也面临些问题:诸如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和保护机制;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与自身品牌打造及宣传意识缺乏;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中突加剧,蚂拐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等。鉴于蚂拐节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的种种难题,笔者尝试从美学方面提供些许策略,以供参考。

(一)打造“高情感”旅游产业。“高情感”这个词汇来自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中的段话:“每当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种需求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就越强烈”。引申到美学领域,其实际内涵就是情感的丰富性,是美的情感、美的沉淀。因此,我们在开发天峨蚂拐节文化旅游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片地区“高情感”化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把不同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民问艺术融铸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中,让游客能暂时逃离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感受到愉悦和激情。即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走向情感化的文化旅游,打造天峨——南丹——东兰——凤山——巴马——大化——都安红水河流域旅游带,依托天峨蚂拐节、南丹白裤瑶民俗风情、东兰铜鼓之乡、巴马长寿之乡等旅游资源开通文化旅游带,从情感上征服游客,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二)营造“休闲美”。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书中提到了休闲的三大特征,一是休闲是种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二是休闲是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三是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他把休闲推向了美的境地,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休闲美就是幸福的闲散。于光远提出旅游的个著名概念:旅游是种现代(文明)人的(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的特点是异地性(求新、求知)、享乐性(求乐)和(业余)休闲性(求得个美好的回忆),“旅”字指经过了段旅途生活,到了异国他乡,“游”字即表达了处在种休息和悠闲的处境。因此,对天峨政府而言,要利用休闲美的内涵,把“玩”提高到轻松、求智、符合生命本真的有意义的状态,竭力将天峨打造成集旅游、民俗传播、娱乐、体育健身等为主的“休闲经济”。

(三)以旅游生态美为导向。生态性需求和旅游业的结合,导致了生态性旅游美学策略。对照旅游活动,旅游者个性需求的深度开拓就是个生态性问题。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变化,导致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如年轻人的旅游心理从过去的外出观光,转而注重经历和参与;老年人需求悠闲时日;在校学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会议旅游者则要开会充电的知识性旅游。因此,天峨蚂拐节可以尝试以“民俗探秘”、“民俗体育竞技”以及“民俗生态景观等为主题开展旅游路线、旅游内容的策划,将旅游资源充分转变为产业资源。

猜你喜欢
红水河壮族民俗
珠江流域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正式成立
冬季民俗节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红水河之百里画廊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