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的音乐学分析

2017-01-11 11:07谷文祺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哈巴全曲德彪西

谷文祺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对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的音乐学分析

谷文祺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创者,是 19、20 世纪之交法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尽管他本人并不十分乐于接受“印象派音乐代表”这一称谓,但其音乐所具有的突破创新意义的和声语言、丰富而自由多变的节奏以及飘忽不定如谜般的旋律,同时期“印象主义”绘画流派的风格相得益彰。不同于早期浪漫派的标题音乐利用标题去表达一个故事或感情,“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与气氛,一种触而不及的神秘感——德彪西的音乐无疑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音乐学分析

德彪西一生创作作品虽不多,但均带有鲜明特色。本文所要探讨的《维诺门》,是德彪西在1910-1913年间创作的一部钢琴前奏曲。“维诺门”是地处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的中古西班牙摩尔人诸王的豪华宫殿的大门,作曲家本人并没有到过此地,只是在收到印有“维诺门”景色的明信片后,便创作了这首前奏曲。[1]题目虽为“维诺门”,但音乐所具体表达的却是门前广场上的热闹场景——载歌载舞的人们举酒欢庆的场面。

这首前奏曲同作曲家的《格拉纳达之夜》一样,都带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热情而奔放。多重调性对置鲜明,和声色彩丰富,力度时强时弱极富变化,哈巴涅拉舞曲的速度使作品始终充满了张力。本文即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维诺门》的创作,以求“以小见大”地通过此曲更为了解德彪西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曲式结构

当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过渡到印象主义时,传统的曲式结构已不是那么明朗,德彪西在创作中有意淡化各个部分之间的界限,以求一气呵成式地完美描绘乐曲中那些细腻的印象。但在《维诺门》这部作品中,我们还是能从其作品的结构框架中,找到一丝传统的痕迹。

全曲共有90小节,为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图如下:

乐曲在开始处的引子部分便呈现出了极富民族特征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音型。该节奏性形象准确地表现了人们狂欢时的情景,并引出音乐的主体部分。

A段这一部分是由两个较长乐句a﹑b组成的收拢性乐段,左手固定音型主音的重复,使调性总体保持在bD大调上。第一句的主题旋律在哈巴涅拉节奏型的衬托下,半音化的七和弦稳健又富有动力。b句在a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右手旋律由单音变为八度音程,在“pp”力度演奏下的三连音轻柔而又慵懒,似在描绘午后的阳光照在维诺门前,广场上的人们在闲适地踱步。

B段为展开段,开头处42-43小节再现引子材料,接着出现了新乐句c。乐句c由几个不同性格的段落组成,增加了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其中,44小节至49小节虽然材料组织与A段的b句相似(均为三连音),但在音乐的情感上来看却完全不同。此处力度渐强至“ff”,人们已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八度和弦奏出了充满激情的歌唱,伴奏声部也由bD调的主持续音变为了bB大调。从50小节和54小节处分别引领了类似“讽刺”和“优雅”的两个情绪全然不同的“插曲”,仿佛在描绘人们细微的舞步与歌唱变化[2]。在62小节处,音乐为4个小节的过渡段,调性在左手“la”的持续音下回到bD调。

在短暂过渡后,音乐再一次回归第一部分,以平行三度为开始奏出乐句a,b句以弱奏在83小节处遥远的高音区重现。哈巴涅拉的节奏延续了音乐的发展,85小节处嘹亮的和弦昭示着乐曲已进入尾声,在连绵五小节轻柔七和弦的回荡下,狂欢的人们逐渐散去,广场又恢复了宁静。

二、和声及调性布局

在德彪西看来,音乐既不是大调,也不是小调,调式调性是音乐家一瞬间的想法,是不稳定的。秉承着这样一个观念,《维诺门》全曲在bD调与bB中游离,在B段短暂地停留在F调后,最终又以主调bD大调收尾。和声布置上,这首充满异域风情的作品有如下特点:

(一)平行和弦

纵观全曲,德彪西大量地使用了平行和弦进行。在《维诺门》的第35小节起,右手声部旋律连续六小节使用平行和弦来进行陈述。(见谱例1)

谱例1:(35-40小节)

平行和弦的使用带有十分明显地脱离调性的倾向,德彪西在对传统和声进行革新的同时,也制造了印象主义所特有的朦胧的音乐听觉

(二)全音阶

全音阶的频繁使用是《维诺门》中的另一大特色,曲中的许多音高材料均来自于全音阶。这种音阶回避了半音的倾向性,因而具有一种游移不定的独特魅力,德彪西将其运用到装饰音中快速奏出,从而令听众获得独特新奇的音响效果。

谱例2:(25-30小节)

在25-30小节中,德彪西运用了两组全音阶Ⅰ:bGbAbB C D E;Ⅱ:bDbE F G A B 。在Ⅰ中拆分为三组应用分别为:Ⅰ-1: E D CbB;Ⅰ-2:D CbBbA ;Ⅰ-3:CbBbAbG ,在Ⅱ中运用一组:Ⅱ-1:B A G F (见谱例3)。此外,全音阶的应用还在再现段的83-85小节中有所出现,因整体情况大致与谱例3相同,故不再过多介绍。

总的来说,德彪西在《维诺门》中打破了和声连接的原有框架,而是更看重和弦本身的性格,使和弦连接的目的从确定调性变为模糊调性。从探索如何摆脱传统功能和声的束缚,进而创作新的音乐语言这方面上来看,德彪西无疑是成功的。

三、音乐材料

音乐材料的运用变化自然使得印象派音乐的施展天地变得更宽。和声功能决定着乐曲的主体色彩,旋律线条﹑节奏节拍﹑表情术语等一些音乐语言上的变化则使一部作品血肉更加立体而饱满。因而在对一部作品进行全面的音乐分析时,这些方面的探讨必不可少。

(一)固定音型的贯穿

全曲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左手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的固定低音,从引子处即大胆而又直白地进行陈述,将整首作品的主题风格清晰地展现开来。这种音型在低声部始终持续萦绕,奠定了音乐的基本基调。(见谱例3-1)

谱例3-1:

谱例3-2:

该节奏性在全曲中始终作为低音声部伴奏出现,在25小节处稍有变化,原八分音符的bD音被附点休止符代替,但仍在原有的节奏框架之内。(见谱例3-2)。此外,节奏型三连音后接两个八分音符(或颠倒)是右手旋律声部的中心音型,在全曲第5﹑35﹑38﹑44等多个小节中重复出现,前文所提到的平行和弦即采用了该节奏型。

(二)节奏节拍

《维诺门》全曲固定在2/4拍上进行。从节奏上来看,德彪西吸收了西班牙民族民间舞蹈哈巴涅拉的节奏型,曲首标记“Mouvt de Habanera”即是指哈巴涅拉舞曲的速度。乐曲中左手的固定低音贯穿全曲,对保持稳定的速度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右手的三连音节奏性又有一种摇摆的节奏特点,稳定与摇摆结合,看似矛盾的事物聚集在一首作品中,不禁使得音乐更加斑斓多彩。

(三)表情术语

对表情术语的娴熟运用可谓是德彪西创作中的一个利器,仅以我《维诺门》来看,德彪西高频率地运用了表情术语。

在引子中,“f”与“p”的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舞曲活跃富有动感的一面完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随后,力度的变化也在随着情绪的涨落时而起伏。与这些力度记号相比,力度术语往往是结合了乐曲的情绪﹑音色等方面对作品力度作出的更微妙的明示,从而使乐曲有一种鲜明的性格对比。

描述性术语用更为明确的文字提示作曲家在某处所要表现的意境﹑音色﹑情绪等,同时也是对速度和力度的进一步说明。曲首速度的标记中,除了“Mouvt de Habanera”,还有“avec de vrusquesoppositions d’ extrême violence et passionée douceur”意为“有着极度猛烈与温柔优雅的鲜明对比”[3]。显然,该术语明确地要求力度上的强弱对比是各自带着猛烈与温柔优雅的表情的,这样一来,通过如此细腻具体的要求,演奏家们在对把握音乐情绪的控制上就更为自如,旋律性格更加鲜明。对音乐做出如此细致且微妙的描述,无不体现出德彪西这位色彩音乐大师严谨而精密的设计构思。

四、结语

“德彪西总是眺望对象而产生意象”[4],法国著名钢琴家科托(Alfred Cortort)曾如此评价德彪西的创作风格。的确,就《维诺门》这部作品来说,德彪西甚至省略了“眺望”步骤直接凭自身的想象予以创造,将自己所想象的画面通过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完美地展示出来。《维诺门》相对于其他作品而言,虽没有夸张绚丽的自然风光色彩,但这热情洋溢的哈巴涅拉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相信在聆听该曲的同时,百年前的某一日午后,维诺门前人们盛情狂欢的场面已在我们心间重现。

[1]王颖.“印象主义的舞蹈——浅析德彪西之《维诺门》”[J].音乐生活,2009,(3).

[2]马赛尔·比奇[法]著,龚晓婷译.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第二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3]张齐.“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表情术语解析”[D].西安音乐学院,2008.

[4]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3.

猜你喜欢
哈巴全曲德彪西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15 个产地玄参中哈巴苷与哈巴俄苷含量测定
钢琴家德彪西(上)
正交实验优化玄参中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的提取工艺
哈巴村:因雪山而闻名的山村
美丽的邂逅
哈巴雪山的太阳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