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2017-01-11 22:13吴文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高中化学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探究技能与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水平、强调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为最终目标的科学探究教学已成为基础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优势,越来越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

深入地研究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宜于探究教学的内容及探索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途径,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的思路。本文就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具体实施的方法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二、营造课堂讨论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能组织课堂交流的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自发去感知、质疑、答疑,进而产生直觉和顿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例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这样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不断提高探究兴趣。

再例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学与问”中的问题:1.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2.如果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最后配成的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比所要求的大了还是小了?3.你是用什么仪器称量NaCl的?如果是托盘天平,你称量的质量是多少?与计算量一致吗?为什么?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不就能使学生对配制溶液产生的误差从本质上得到理解了吗?对天平的精确度有了更深刻印象了吗?这样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表述和师生间的评价,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受挫后心理调适力得到了培养,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形成客观评价,使之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三、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知识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探究性教学,能有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这种教学设计,巧妙、构思合理、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启发和教育功能。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自己建构知识的。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归纳与整理”自主建构知识模型和思维模型,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知识,并扎实掌握。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学与问”: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都属于氧化还原。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并列具体的化学反应加以说明。利用这一栏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真正理解了,能否找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以此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作图能力、联想举例能力等。

总之,探究性教学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创新等教育功能,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化学,主动探究实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换位思考学生的想法,通过与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教学,把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时机和本质,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再探[J].化学教育,1996(10)

【作者简介】

吴文瑞,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优化教学策略,保障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浅论参与式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