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2017-01-11 13:47杨丽娟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朗读训练初中语文

杨丽娟

摘 要: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部分。新课程改革以来,古文的重要性得到了重视,中考中的分值也有所加大。古文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两者都是初中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古文的教学方法,提高古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朗读训练;背景资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62

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是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灿若星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串串宝贵的珍珠。要想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古文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千古传诵。但是对于年仅十几岁的初中生而言,却太过高深和晦涩。很多初中生对于古文是谈之色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积极改革和创新古文教学,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古文的朗读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的确如此,语文是十分讲究语感的,古文更是注重语感。而朗读则是强化语感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对于语感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还对文言文的文意有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读法,只跟句子语气有关的虚词都可以轻读,不仅跟语气有关而且跟句意有关的虚词才需要重读。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文章在掌握内容大意、理解难字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积累文言词汇,而且还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

古文的表达方式与词汇都与现代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会有很多生僻的字,令学生一头雾水。如果都是凭着教师的教学来掌握,会比较繁琐,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来学习古文,理解古文的大致内容。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当学生遇到无法理解的字词,教师不必急于解答,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应该让每位学生手中拥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这些工具书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解释都是比较详尽、准确的,学生在翻阅工具书的时候,可以掌握生字词,还能够拓展延伸相关内容,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同时也大大积累了古文的词汇,充实丰富了文言的词义仓库,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识文章,试着翻译,做到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明白通顺,并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这样一来,古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学生的学习信心会大大提高。

三、拓展古文的背景资料

古文的写作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很多背景资料是有证可查的。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写作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时候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可以获知古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动机,了解很多关于所学文章的相关知识。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多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作者自身的处境等进行分析和挖掘。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补充《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文献,善用比喻,长于说事,喜欢采用渲染夸张的方式突出各方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可以得知《邹忌齐王纳谏》也是侧重于观点的表达过程(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对邹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进行细致的写作手法分析

古文中经常会选用一些写作手法来增添文章的色彩与韵味,但是学生可能对这些写作手法并不了解,也不会解读。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古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强化对古文修辞的赏析,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体会。通过这样细致的写作手法分析,学生对于古文能够增进认识。

(一)强化对古文修辞的赏析

在古文的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拟人、比喻和夸张等,教师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赏析,能够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来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

(二)强化学生对古文修辞的体会

仅仅是赏析古文的修辞手法是不够的,如果学生没有更深入的体会,古文的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的。比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在此,教师应该用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设身处地,真切地体会到词人的愁绪。

四、结语

以上,笔者从强化古文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拓展古文的背景资料、进行细致的写作手法分析四个方面就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方法展开了探究。古文教学是一项比较繁杂、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耐心和统筹帷幄的能力,以及创新和改革教学的信念。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朗读训练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