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2017-01-12 20:44姚丹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马鹿保护对策塞罕坝

姚丹阳

摘 要:马鹿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利用野外安置红外相机与样线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的种群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根据2年的调查资料系统阐述了马鹿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保护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马鹿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塞罕坝;马鹿;初步调查;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34-02

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别名八叉鹿、黄臀赤鹿、赤鹿。属于鹿科、鹿属。全世界有11种,广布于古北界、新北界及东洋界。国内分布有6种,河北有2种,其中塞罕坝有1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鹿茸仅次于梅花鹿,是名贵中药材,鹿血、鹿胎、鹿肾、鹿鞭、鹿筋、鹿骨均可入药,肉可食,皮可制革。马鹿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被CHN列入易危等级[1]。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区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积20 029.8hm2。其中:核心区7 213.31hm2,占36.01%;缓冲区6 083.89hm2,占30.37%;实验区6 732.60hm2,占33.62%。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物种丰富,生态景观变化多样,既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泽湿地[2-3]。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北大学专家教授共同组成调查组,在总体范围内,利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结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于马鹿生活习性,在保护区内安置红外摄像机20台,定期进行资料收集,电池更换,获得了大量的照片及视频资料。同时结合样线调查,获得了2头马鹿,对其进行了测量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鹿的形态特征 马鹿是大型鹿科动物,体粗壮,四肢细长,颈较长(表1)。背脊近平直,荐部与肩部近等高。鼻端裸露,鼻孔较大,鼻孔间及后缘部不被毛。眶下腺大,耳大,耳端尖,伸向前方。尾短,较显著。蹄大呈卵圆形,侧蹄较长,端部能着地。雄性有角,在基部分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约成直角,第二枝紧靠眉叉后边从主干分出,第二枝与第三枝间距长,主干末端有时分成2~3小枝,共4~6叉,整个角向内弯曲,并向后倾斜。角面除尖端较为光滑、色浅外,其余皆粗糙、色深,上有细纹,角基有一圈小瘤状突,称为珍珠盘。雄性马鹿头骨:颅全长419cm,颅基长381cm,颧宽176cm,眶间宽133cm,鼻骨长160cm,上齿列长114cm,下齿列长130cm,上颌门齿缺失,犬齿细小,下颌门齿和犬齿存在并集中于前端,中央2对门齿较大,齿面呈正方形。最外侧门齿与犬齿较小,齿面呈长方形。第一前臼齿小,第二前臼齿齿面复杂。前臼齿有1对新月形齿突,第三前臼齿与第一、二臼齿各有2列新月形齿突,最后一臼齿后面有一马蹄形小叶。

3.2 生态习性 栖息于面积较大的针阔叶混交林、林间草地、草原和溪谷沿岸等。栖息地随季节变化,夏季多在高山阴坡或河谷附近活动,冬季迁至阳坡地或避风的山谷,春季转移到丘陵地带的阳坡或山林凹地,秋季则到林缘农田、菜地盗食庄稼、瓜果等。马鹿性机警,善奔跑,听、嗅觉灵敏,视觉稍钝。主要在晨昏活动,有时夜间、白天亦活动。喜群居,常3~5头成群,多者达20多头,雄鹿平时多单独活动,只是在交配季节才与雌鹿在一起,产仔前母鹿离群,寻找安全隐蔽处产仔,雌鹿与仔鹿同栖,并带有亚成体。食物随季节和地区的变化而变化。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春季主要以小榆树、桦树、杨树等阔叶树的嫩枝、嫩叶、树皮等为食,夏季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枝叶为食,秋季则以嫩的植物枝叶和各种野果、蘑菇等为食,有时亦到田间偷食白菜、萝卜、玉米等农作物,冬季则主要以橡子、榛子、干草等为食,冬季和早春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土。

9—10月为发情交配期,雄鹿经常高声吼叫,招引雌鹿,时间大约20d。雄鹿此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几乎不进食,全身消瘦。雄鹿间有激烈的争偶现象。雌鹿妊娠期8个月左右,翌年5—6月于隐蔽性较好的灌木丛或高大的草丛中产仔,每胎1~2仔,多为1仔。幼鹿生下即有胎毛,但极为柔软,几个小时后开始吮吸。最初3~4d处于活动量小的假睡眠状态,此时母鹿片刻不离仔鹿。1个月后,仔鹿可随母鹿活动,到3月龄归群活动。雄鹿一般3岁性成熟,雌鹿2岁。雄仔鹿次年即生角,但不分叉,至第3年才开始分叉,1年增生1枝,一般增生到6叉,有时可增生到8叉,因此角分叉的多少与年龄有关。每年脱换角,3月末或4月初旧角脱落,新角随即长出,5—6月角生长最盛,6月下旬达到充分发育,外被绒状茸毛,称为茸角,7月以后开始骨化,8—9月茸皮脱落,角全部骨化变硬。

4 保护存在的问题

马鹿是重要的经济动物,鹿茸仅次于梅花鹿,是名贵中药材,鹿血、鹿胎、鹿肾、鹿鞭、鹿筋、鹿骨均可入药。肉可食。皮可制革。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周边居民过度抓捕;二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随意进出森林,马鹿的生存栖息环境逐渐缩小;三是对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法律法规急需完善;四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保护经费不足;五是科研投入力度不足。

5 保护对策

5.1 加大宣教力度 增强公众环保自觉性和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共维共管的浓厚保护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集中宣传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的宣传活动,激发公众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极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浓厚氛围。

5.2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法规体系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自然保护区的立法步伐,完善保护区法规体系建设,为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不适应当前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法规、规章要尽快进行清理,及时予以修改、修订或废止。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依法履行对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坚决制止一切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侵占湿地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违规案件要坚决查处,加大惩戒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5.3 开展马鹿种群科学研究,促进马鹿种群的保护和扩大 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学措施,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马鹿进行驯养和繁殖,通过放流和保护增加种群数量。达到保护濒危物种,减少人为破坏,逐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功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吴跃峰,武名录,曹玉萍,等.河北动物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4.

[2]黄金祥,李信,钱进源.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1996:2-8.

[3]刘春延,赵亚民,刘海莹.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9.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马鹿保护对策塞罕坝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塞罕坝之歌
马鹿凶猛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马鹿的演化与种系发生进展∗
马鹿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