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与华语影片名的英译

2017-01-13 05:58易莎莎
中国市场 2016年49期
关键词:华语中英文语言学

刘 凌,易莎莎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对比分析与华语影片名的英译

刘 凌,易莎莎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的形式,电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刻,电影也成为了传递文化的方式之一。怎样给华语影片片名冠以精彩贴切的英文译名,就成了吸引国外观众眼球、传播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25部华语影片片名和25部英文影片片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英文影片片名的异同点,并对华语影片片名的翻译策略提出意见。

电影片名;对比分析;翻译策略

1 前 言

对比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的领域。[1]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80年代,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方面的研究。胡壮麟的《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重点介绍了美国华侨或者华裔学者应用语义学理论。[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文化的空前深入,国内关于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更为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对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于影片片名翻译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英文影片片名翻译上,对于华语影片名英译的探究却不多。贺莺在《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文中指出 “信息”“文化”“审美”“商业价值”是影片翻译的思想价值标准。[3]刘大燕认为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影片的翻译也应该满足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对等。[4]周海容提出使用音译、直译、意译和另异这四种翻译方法对华语片名进行翻译。[5]还有学者认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与广告的翻译手法相同,使得译文能够广泛地为目的语观众接受。

在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融合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电影送到“国外”去,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能够给企业带来商业价值,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大众化。在我们进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同时应当看到电影这个重要的环节,应当了解到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片名英译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加完善的翻译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扩大电影在国外的影响力,同时丰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理论。翻译是对比语言学理论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电影片名这一具体篇章的翻译与对比语言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可以找到中英电影片名使用的语言的异同之处,从而得出对华语影片名翻译应该使用的策略。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了中国大陆2013—2015年票房排名前25位的华语影片的片名,以及对全球票房排名前25位的英文片名从词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到华语影片译名与英文影片片名的不同之处,由此对我国华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提出笔者的建议。

2 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

表1 中国大陆2013—2015年票房排名前25位的华语影片

表2 全球票房排名前25位的英文片名

2.1 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相同点

电影片名作为观众第一次接触电影的表达方式,电影片名的选取与电影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息息相关。因此电影片名的选择上一定要体现影片的特色,以求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并以此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好的电影一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片名。所以在中英文电影片名的选取上,任何作者都极力地达到这一点。因此无论中文还是外文电影都有其相同的特点。

表1是中国大陆2013—2015年票房排名前25位华语影片的片名;表2是全球票房排名前25位英文片名。由此不难看出表中的电影片名都具有简洁短小的特点,华语影片片名不超过十个字,并且大部分电影片名少于五个字并以四字居多。英文电影片名也在八字以内。除此之外,电影片名与内容直接相关,这使得观众在第一次接触电影片名时就能知晓电影的内容,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

2.2 中英文电影片名的对比分析

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片名语言上都有简洁的特点。但是中英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电影片名语言上有所不同。连淑能先生对汉英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汉语更为接近孤立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不受形态的约束,意合句更多地存在在语言中。句子中也以散句、松句、省略句、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汉语也多从自我为角度出发叙述客观事物,常用人称,且句子的语态更加倾向于主动。英语则表现出的是屈折语,没有弹性。在表达方式上使用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的词将词语或分句联结起来。此外从属结构在表达方式上更为客观,常以客观事物做主语且多为被动语态。[6]

本文选取分析了表1和表2中一共50部电影片名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表1中的华语影片片名多以四字短语为主,使表达庄重稳定而又不失灵活。句式上整齐匀称,增加行文的气势,表达更为生动,例如:《后会无期》《天降雄师》《澳门风云》等。

英文电影片名语言则多用名词,包括人名与地名常见于电影片名之中。例如:Avatar,PiratesoftheCaribbean:DeadMan’sChest,TheDarkKnight等。

电影片名一定与内容是相关联的,但中英文电影片名在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却大相径庭。华语影片片名在语言上遵循中文思维的意象性的特点,力求在语言上表达与电影内容在意向上的一致,通过这种手法来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特殊的意象中。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匆匆那年》。片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意象,让我们在看到片名时能回忆自身的青春,以此来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这就是华语影片在内容表达上的特点,而英文电影则不同。英文的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物称,在电影片名上也不难看出这一特点。英文的电影片名多以人物、事件作为片名,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看到片名时便知道电影的内容是关于某个人物的故事,例如:TheDarkKnight。

由此看来,华语影片更倾向向观众营造一个意象,用一种更加迂回的方式来传递电影的内容,并以此来宣传电影。而英文电影更加注重对人物事物的介绍,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觉,以此来吸引票房。

3 对比分析与华语影片片名的英译

前文对中英文电影片名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以及思维对比阐述了中英文电影片名的异同。这些异同给华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提供了借鉴意义。

表3 中英文电影片名对比

表3中:17部电影片名直接采用了直译的方法,4部电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还有4部影片采用了另译的方法。此外,一些电影片名的翻译采用了音译,例如电影《功夫》译为KongFu。

由此可见,在我们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直译时我们采用最多的策略,即根据原语,译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在直译的过程中原本存在于中文中的意境美却没有了。例如《匆匆那年》,中文片名让观众感叹的是那年匆匆的岁月,和留在那年的美好回忆。但译文FleetofTime,仅仅表达时间过得很快而已,缺失了中文意境所独有的美好。单从这一点上看来,意译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意译时,通过增词、减词等方法,使其能传递原片的内容并以此增加片名的感染力。如:青春片SoYoung(《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文的片名无疑属于长片名,但片名给观众关于青春的无限遐想。同样地,经过意译过后的片名也能带给观众同样的思考。另译则是改变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表达,但不同于胡译和乱译。例如BreakupBuddies(《心花路放》)。翻译后的片名根据电影内容冠以新的片名,将电影的主题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该译名在语言表达上符合英文片名的特点,也更容易被国外的观众接受。

4 建议和总结

中英文电影片名以简短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二者在语言文化上却有所不同。华语影片片名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中文语言特点的影响,华语影片片名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意象型的美感。但英文电影却不同,英文电影多以人物及事件来命名,力求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给华语影片的译名翻译提出建议,让华语影片片名的翻译更为接近英文电影片名以此增加华语影片在国际上的票房。本文选取了2013—2015年大陆票房排名前25位的影片名以及迄今为止在国际票房排名前25位的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常用的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作者指出无论是直译、意译、音译还是另译都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缺点。在对华语影片片名进行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到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而且应当将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的结果运用于电影片名翻译中,这样在对等的基础上增强语言使用的合适性,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作用。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瑞华,杨自检.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3):8-13.

[3]贺莺.电影片名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56-60.

[4]刘大燕.电影译名中的“功能对等”——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电影译名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08-111.

[5]周海荣.华语影片片名英译原则和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116-117.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13939/j.cnki.zgsc.2016.49.232

刘凌(1974—),女,湖南邵阳人,文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讯作者:易莎莎(1992—),女,湖北潜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华语中英文语言学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编委会
第35卷(2020年)A辑中英文总目次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APPITA 2015年第2期中英文摘要
APPITA 2013年第4期中英文摘要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