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7-01-13 18:24伊力亚尔莫合塔尔应兆麟韩传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综合效益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伊力亚尔?莫合塔尔应兆麟+韩传峰

摘要:在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得生态污染、资源破坏、文化流失、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异常严峻。综合效益评价是规避风险,保证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科学决策、高效运行,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机制。基于中国国情特征,应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调研、实地走访等方法,分析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确定包含49个主要指标的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结合专家调查问卷分析,通过临界比值检验和同质性检验,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将初始指标集精炼为21个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效益、体制机制政策等5方面,全面、切实反映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助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

关键词: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07

1引言

作为一个区域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能否平稳高效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既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又涉及社会秩序巩固甚至国家安全维护。国内外对区域基础设施效益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多集中于经济效益方面,缺乏区域基础设施在社会人口、经济、生态、文化、福利、非实体效益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及预测。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所带来效益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仅选取单个基础设施作为样板,研究其对社会生活单一方面的影响,不适宜用来评价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同时,缺乏对中国西部地区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项目的因地制宜、客观有效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亟待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研究建立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及其综合效益

区域基础设施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设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为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一般的社会化、公用性物质条件的总和。区域基础设施,一方面,是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高低,另一方面,是促进区域人们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持续地为公众提供自然服务的基础。区域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

生产性基础设施,指推动区域再生产,提供共同生产条件的公用服务设施,满足区域内生产、经营、管理的共同物质基础,是物质产出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储运、电力等设施,如高速公路、油气管道和风力发电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社会生产流通、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硬件和服务,包括信息通讯、银行金融、公共安全、行政管理、社会福利等设施,如光纤电缆、金融安全网、应急防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生态性基础设施,指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与小型场地等要素共同协调组成以维持生态网络的自然过程,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格局,持续获得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具备提供新鲜空气、食物、游憩、安全庇护及审美等功能,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和自然保护地系统等设施,如公园、森林、湿地、岸线等。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中国西部的区域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基础条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同时,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相对较差的大环境影响,导致发展受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快、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对其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影响多元且深远,区域发展呈现不稳定性。因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既要考虑国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增加及体制机制政策,全面分析评价其综合效益,预测并避免或修正负面影响,以保证其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构建横贯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3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及修正

3.1构建原则

相比传统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既分析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又考虑对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性、复杂性影响。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秉承“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的发展时势,保证区域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绿色可持续化,达到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的目的。同时,为确保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体系性和实效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价值导向、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和动态可行性等5个原则。

(1)科学价值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设施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项目效益和项目决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以满足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提升策略提出的适用性。

(2)综合分析。综合效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政治等多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需涵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要素,易造成评价指标间存在冗余,导致评价过程复杂,评价结果失准。因此,指标体系应具备相对独立、能代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细化指标,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全面分析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3)结合实际。中国西部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目标设置各异,指标体系的建立需基于区域发展的应然要求,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保证指标集的适用性,切实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

(4)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应具备易观测、可获取、时空兼容性好等特点,以提高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的普适化与体系化。

(5)动态可行性。借助指标体系对典型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进行调研、分析和反馈,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现状、目的,实时调整与修正,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的综合动态管理与评价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3.2综合效益初始评价指标集

3.2.1初始指标集

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的初始评价指标集的建立,基于地区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受影响民众、投资者、开发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诉求,结合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选取区域特征显著、作用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代表性指标,全面、切实地评价、分析及预测区域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见表1。

初始评价指标集涵盖多方面评价要素,导致指标体系维数多、信息量大,可能存在相关指标、冗余指标和重叠指标,故需约简初始指标集。

采取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进一步筛选、修正和精炼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将49个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对初始指标的重要程度评分,选项中设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4、3、2、1分。

为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发放采取网络问卷、电子邮件及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填写对象为相关领域的教授、博士及硕士。问卷发放255份,回收237份,剔除同一选项过多或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25份,回收率88.2%,符合问卷调查的样本容量要求。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效度检验,49个指标分别用Q1,Q2,…,Q49表示。

3.3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目的是测验各个指标的适切性或可靠程度,并以此来修正初始指标集。常用的判别方法是临界比值检验(Critical Ration)和同质性检验(Homogeneity Test),前者检验不同调查对象评价指标的反映程度,后者检验指标与指标体系整体的同质性。

临界比值检验结果显示,指标Q1的显著性水平虽然为0.004<0.05,但其检验统计量偏低(2964<3000),表明该指标鉴别度较差,应以删除,其余指标显著性水平均为0,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且检验统计量均小于3.000,均以保留。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指标Q2、Q3、Q6、Q9虽达到显著水平(<0.05),但Pearson相关系数均小于0.400,与问卷总分低度相关,应以删除。综合考虑临界比值检验和同质性检验的结果,指标Q1、Q2、Q3、Q6、Q9应以删除,修正后的指标集包含44个指标。

4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精炼

5指标体系检验

5.1信度检验

信度,指问卷结果稳定或一致的程度。检验调查结果是否受调查对象所处情景或调查过程中无关变量的影响,问卷的信度越大,结果的标准误差越小。Likert量表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α系数法,α系数是内部一致性的函数,α也是指标间关联程度的函数。α系数的值介于0至1,α值越大,问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认为,α>0.7为高信度,0.35<α<07为中等信度,α<0.35为低信度。问卷信度统计,见表4。

2效度检验

效度,指问卷能够准确表达待测量的特质程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将效度检验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结构方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验证性的方法,可弥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对整体公共因子的模型进行统计上的评估,常用于检验和修正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论模型。适配度指标用于评价理论模型与实际收集的数据是否相互匹配,若理论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无法达到适配标准或临界值,说明该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不匹配,模型常用的适配度指标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I)、拟合优度指数(GFI),以及比较适配指数(CFI)、增值适配指数(IFI)、非标准适配指数(TLI)、简约标准适配指数(PNFI)和简约比较适配指数(PCFI)等。

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初始指标集精炼为21个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效益、体制机制政策等五个方面,具备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及预测的功能,达到全面、切实反映区域基础

6结语

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西部地区亦步入结构调整期。近15年,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建设,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战。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时代性特征和发展现状,参照西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产业结构、区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等方面研究基础,研究提出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初始指标集,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应用调查问卷分析的实证方法,精炼得到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西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撑,助力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互通互联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白永秀,严汉平.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及建设思路[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7):25.

[2]邵志国,韩传峰,刘亮.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7278.

[3]韩传峰,王忠礼,王增光.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的复杂性与长效性[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9,6(1):7785.

[4]齐家璐.志书的经济部类部门志倾向探析[J].中国地方志,2007(1):1418.

[5]代吉鹏,王海冬,韩光学.基于社会学方法的旧居住区拆迁改造[J].建设科技,2010,(12):9092.

猜你喜欢
综合效益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