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隐树,寒冷至极

2017-01-13 06:07翁秀美
醒狮国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寒腊八粥腊梅

翁秀美

小寒——

白日隐树,却有疏影含香

农历走到十二月,已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又叫腊月。腊,原是指猎取禽兽以祭祖,以“伏”对应。腊月有两个节气:小寒,大寒。

公历1月5日或6日交小寒,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季节比大寒要冷,谚语说:“冬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在小寒节气内。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天气极寒,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数九寒天”。

虽寒未极寒,寒中已渐有阳气上升,最先感受到阳气的便是灵敏的鸟儿们。

小寒初候:雁北乡。在南方过冬的大雁,开始思念北方,乡,有向的意思。古人认为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雁们感知阳气,开始启程北飞。

小寒二候:鹊始巢。喜鹊噪动枝头,觉阳气初发,开始筑巢。

小寒三候:雉雊,音够。雉是野鸡,雉在接近四九的时候感阳气萌生而鸣叫。

小寒时节,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刮西北风,人们开始给果窖防寒,为越冬树木包上稻草,防止冻伤;严管冬麦,为其盖粪;给牲畜防寒保温,冬薯防霜冻,小麦要追肥。

小寒的冷,有谚语为证: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腊七腊八,冻死旱鸭。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南京人在寒冷季节里自有抵御严寒的方法,比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还有一种叫做“挤油渣渣”的游戏,十几个孩子背靠墙壁,两股力量从两边齐向中间使劲,外围的用力撞击,中间的互相挤压,口里叫着:挤油挤油渣渣,挤到过年塌粑粑……很快就全身暖和。

农历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相传乃释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及米煮粥馈送信徒,称为“腊八粥”。后民间效仿,成为风习至今。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会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腊月,有腊梅花开。在四川车溪,腊八节也叫腊梅节。这天,车溪人老老少少,登上高坡赏梅,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你唱我答,借歌唱梅花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赏梅结束,人们将采集的腊梅花,回家泡一壶清香的腊梅花茶,全家人每人喝一杯,据说可以全年不生病。另外,车溪人的腊八粥里也加了腊梅花,听着就是清香四溢。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百多斤的猪,养了一年,年底,特地请人来家杀猪,猪头猪脚猪下水送给屠夫,自家留一半,另一半半卖半送给邻居。浸泡豆子,挑去磨房,再挑回热气腾腾的两桶豆腐,满屋飘着豆腐香。

小寒,南京风俗,吃菜饭,用青菜加油盐煮饭吃,青菜是有名的“矮脚黄”(“脚”字读juo,去声),加上咸肉、香肠、板鸭丁,与糯米一起煮熟,味道鲜美。广东则是在小寒这一天吃糯米饭,加上腊肉腊肠、香菜等。

小寒天冷,宜食粥,以养胃气。除上所说的腊八粥,还有补阳驱寒的羊肉粥,养心除烦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红枣粥等。同时,多食用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等。宜步行锻炼健身,锻炼时间在日出之后,锻炼前先热身:慢跑、擦面、浴鼻、拍打全身肌肉等。

美丽如诗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小寒,小寒之花信风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宋代杜小山有《寒夜》诗: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深冬小寒,有客来时,喜欢不已,炉火正红,茶水正沸,却有梅月横窗,添香助兴,其情,其景,其境,栩栩如生,有身在其中之感。

大寒——

寒冷至极,正是迎春时候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这天太阳到达黄经30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丑的位置,也就是北偏东方向。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寒须寒,谚语道: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大寒时,阳气渐大。

大寒初候:鸡始乳。乳是指出生。鸡提前感知春气,开始孵小鸡。

大寒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是指飞行能力很强且凶猛的鸟,如鹰、隼等,它们正处于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因天气冷,极需要食物补充能量。厉疾是指迅猛,捷速。

大寒三候,水泽腹坚。三九四九冻破石头。此时江河湖泊中的冰已结到水中最深处,增厚且坚硬,寒到极处,坚冰深处冻到极点,反有春意生。

大寒时节,地里农活少。北方地区仍然要积肥堆肥,为开春做准备;南方则加强小麦和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在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捉田鼠的习俗。当田里农作物收割完毕,田鼠窝一下子显露出来,大寒时节成为当地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大寒时,近年尾,人们开始准备除旧迎新,备办年货。清《真州竹枝词引》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

祀灶,亦称“祭灶”“送灶”。为古代“五祀”之一。汉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晋代定于腊月二十四日,此后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传灶神于这日上天,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民间有请灶神、供灶糖、焚轿马灶疏、食糯米饭等习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由上天返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扫尘,在祭灶前后到除夕,要把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又叫掸尘。即把家中上下墙角屋梁箱笼柜桌所有积尘扫除干净。此俗起源甚早,宋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有一首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腊月到尾,一年到头,这个节日的气氛最浓。

窗花,是艺术的呈现,巧手姑娘将红纸剪成各种动植物形象、民间故事、戏曲传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燕穿桃柳、犀牛望月、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蟾,谚语说:大登殿,二度梅,三娘都子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由此可看出戏曲故事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与偏重。

接下来,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大门后门院门包括猪圈都贴上对联、天星,整个屋子喜气洋洋,焕然一新,准备各种菜肴,蒸煮咸鱼腊肉,桌上一盆水仙,幽香半吐,门外几声鞭炮,喜悦一身。一家人围坐守岁,辞旧迎新,岁岁平安,在对未来美好的期盼中,年,到了。

大寒为四九前后,是进补时节,旧时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广东民间大寒节气有煮糯米饭之俗,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糯米味甘、性温,比普通大米含糖分高,有抵御寒冷、滋补之功效。

同时,多吃红色食物以御寒,中医认为这类食物除有驱寒功效外,还能提神醒脑,补充活力。枸杞、桂圆、红枣,冲泡饮用,便是极佳的驱寒食品。多喝红茶,红茶性味甘温,有蓄阳暖腹之作用,红茶中黄酮类化合物量丰富,可杀菌抗酸,预防心肌梗死,亦可去油、清肠胃。

大寒时节,宜早睡晚起,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坚持晒太阳,晒太阳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人心情愉快,还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益。

寒气袭人时,诗人笔下的大寒各种不同。陆游在大寒节里骑马出江陵西门,看眼前苍茫一片,豪情顿生。历来怜悯农人的白居易在《村居苦寒》里写道: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思念亲人者如鲍照,有《学古诗》:

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怅忆情亲。

怜人也好,思亲也罢,总会度过寒冬,走到暖春。寒极处,阳气生;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且看这冰天雪地,庭园腊梅绽放,室内水仙供桌,一样的仙姿绰约。淡淡清香,浓浓春意,偎着朵朵雪花,铺排了整个腊月。

自然的奇妙之处,在于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植物在一年之中,生长、抽芽、长叶、开花、结果、果熟、叶落、休眠等一系列变化,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育、迁徙;还有霜下、雪来、上冻、解冻等物候现象,对节气的的敏感和与之的相谐生存,是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每一天,都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农事生产必先顺应天时,方不违农时,得以春耕秋收,安居乐业。节日与节气密切相联,融合了情感,寓意深远,踏青,赏月,登高,赏菊……习俗则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调节、聚拢作用:鞭春牛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祭祀神灵,是对自然恩赐的感谢;扫墓拜祭是为表达对先人的感恩……节气更影响人们的饮食、起居、养生等,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尊重敬畏神圣而准确的节气,文人雅士留下浩如烟海的诗词、笔记,用他们的生活态度,为现在的我们作了指引,让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洗涤心灵,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懂得惜时感恩。让平常的日子,随着节气,过得优美有诗意。

猜你喜欢
小寒腊八粥腊梅
小寒
说说腊八粥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大寒
小寒
腊梅
小寒连大寒病从寒中来
How to Develop Reading Strategies in Extensive Reading
腊八粥等
MISHM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