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2017-01-13 08:12聂进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乡情街巷

聂进

〔摘 要〕街巷是我传统居住空间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建设和规划部门在着力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修缮的同时,我们设计和研究人员应对传统街巷空间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扩大对街巷空间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传统街区与巷落,是祖宗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推进现代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传承与革新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街巷 空间形态 乡情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城镇街区基本模式是“街——巷——院落”的空间组织形态,城市与城镇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街道巷子。[1]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居住空间被逐渐替代,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空间趋向于西方建筑形态以及围合形式感更强的广场转变,我们的高层建筑生活空间越来越生硬,[2]已经失去传统街巷空间的使用功能和情感交流场地。

一、街巷的概念

街巷在古代有街道和巷子的意思。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3]本文中街巷的概念是指居住空间与街道互通的场地,是满足人们生活的场地,是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框架结构和居住形态的组合方式。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的基本关系

(一)从空间形态看街巷与院的关系

“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巷是住宅与住宅之间的活动形式,从建筑外围包着我们生活的建筑,也被住宅的任何两侧所夹击。巷与住宅有着唇齿之间的关系,街区里面的巷是住宅与住宅之间联系的通道,犹如图底反转的平面构成形式一样;巷是街坊的内院——邻里活动共有的院子。

(二) 街巷空间的尺度

从功能上看,我国古代城镇街区的人行与车行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因为当时的车型系统简单,不具有快速和威胁的作用,城镇街道的慢生活节奏让行人很舒适;现在城市街道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行车道等之分,设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安全障碍或绿化隔离带,与传统的街道形成明显的快与慢的对比,因此街区人与人交换空间频率也减少,甚至没有情感交流,城市的冷漠感异常突出。城镇街巷的空间尺度限于街区邻里之间交往,内部的街区交通量小,空间尺度适合传统邻里生活。[1]从人类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看街巷尺度,不同的街巷空间尺度对我们产生视觉的分辨性和心理的迥异性。置身街巷空间感受我们的行为趋势,是对街区体验的身心感受。不将自己置身于场地,不以人的感受为前提,街巷形成必将混乱。街巷的形成与我国历史进程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影响着城镇的街区道路尺度。

三、以白蚌口古镇为例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白蚌口古镇位于湖南省西北区域的常德市安乡县与益阳市南县交界处,是澧水河畔最负盛名的古镇。昔日它是整个澧水流域中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是湘西北最有古城镇传统的街巷空间。白蚌口古镇历史悠久,是澧水河畔一颗明珠。借用古诗词“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可作为古镇昔日的繁荣写照。白蚌口古镇是典型的洞庭湖平原里邻江商业而形成的集镇码头。建筑风格具有很强地域性,由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如今,白蚌口的码头集镇作为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但主街区内保留着为数不多老建筑,其建筑形态和外貌很原始,是因白蚌口古镇较偏远,遗留下来的一些具有独特历史地域风格的老街旧宅。

(二)古镇的街巷形态

白蚌口古镇是经过多年河道贸易运输而形成的临江商业古镇。街巷由一条主街横贯上下,是整个街区总体布局中心骨架,搭建中心骨架并延伸出次级的街区道路和巷落,沿河堤地形错落有致。结构层次简洁清晰完善,形成了从“骨干街道——次干街道——骨干巷——次干巷”的空间延伸层次。白蚌口古镇骨干街道主入口是条弯曲的天然麻石路。横向竖向街道根据河堤地形高差变化,街区的参差层次营造白蚌口街巷灵动的空间变化和独特的生活感受。正因为石板路的故事在澧水河边蜿蜒逶迤,如同流着历史的长河向上延伸。进入街道中心区域的商贸聚集地,让你深深感受古镇的繁华和热闹。古镇街道的场地随着河道蜿蜒变化,形成了曲径通幽而富于变化的小街小巷。无论是主街还是次街的路面都是天然麻石铺砌而成,走在麻石的道路上如同感受着一份厚重的历史感,麻石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依稀能感受当年那份繁华与热闹。古镇的明清建筑风格和木制结构依河堤而建,高低错落有致,街区空间形态丰富,紧依澧水边形成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留下了的历史陈迹零星散布在古镇上,我们也只能惋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尚未开发,让通向江边的一段短短的街道幸存。历史上很大一部分街区和巷道已渐渐消退,加上建筑本身经久未修,这都是古镇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三)街巷空间分析

古镇除沿河堤高差明显外,其他地形平整,道路布局受地形影响不大,因商业贸易和生活方式形成笔直、宽窄有变的街巷空间。街空间的邻里之间沟通与交往方便,适合慢生活节奏,与现代城镇无情感交流的街区形成高效迥异;白蚌口古镇紧挨河道天然形成的贸易港口和商业古街区,加大了码头人来人往的贸易需要,而形成了主街;研究古镇街巷空间必将整个街区一并考虑。

(一)横向变化:白蚌口古镇街道主骨架通畅简洁,受民居日常生活的长期影响,直线型、曲线型和折线型的街巷是古镇的带状形式,给空间增加了生命活力和市井趣味。

(1)直线型:离河堤较远的街巷以直线型走向较多,能满足邻里之间沟通与交往。白蚌口与中国传统古镇一样,因街区尺寸不大,窄窄的街巷里筑起的建筑山墙与屋檐形成的建筑外形,将天空留出一条阳光的天缝。每天,街巷在一缕缕光线映衬下,更显斑驳。

(2)曲线型:地势向澧水河边突出,该处的白蚌口横街随河堤沿岸布局,形成沿河堤蜿蜒街区形态,该街两侧、界面一侧的建筑是吊脚楼形式,内侧依靠堤坎建造街区建筑和巷落,高差层次的街区就应运而生。

(3)折线型:古镇折线是巷与街交叉形成的街区关系,建筑也因转折变化建造,满足交通互通,是不断延伸的街道形态。

(二)竖向变化:白蚌口的街巷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效果,既有河堤造势原因,也是街区生活要求产生的建筑形态,一切以场地、功能、生活习惯建造的建筑和街区是减少了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完整呈现平原地区古镇街巷的特殊形态。古镇一直从土方工程量最小的目的出发,有效地形成变化丰富、景致舒展、宜人居住的空间感受。

(三)剖面分析:街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并不是自发而成,在偶然和无序中寻求统一。街巷通道尺寸窄的地方只有30厘米的墙缝,只能透过一丝光线。主干道街道最宽有12米左右,可以让机动车并排行驶,街巷尺寸的不均衡性,增强了古镇丰富的空间体验。

(四)节点空间:街巷是空间,同时结合人类在空间生活中的功能需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行为交往构成社会效果。街巷的每一处空间节点,因建筑界面立体构成关系所产生的交往空间,往往成为人类活动场地,容易形成最优活力空间。[2]

(五)丰富的顶界面:街巷两侧的建筑挑口屋檐,因雨季较多,全是人字坡的屋顶而能满足排水,建筑功能形成的屋顶高低关系使界面视觉产生半虚半实效果,与空间远近融为一体,使得建筑与街巷融为一体。

(六)复合空间:横向与竖向变化的复合;街巷空间以主线为骨架、次街形成为补充,体现临江古镇的秀美灵动。以复合空间形成的公共生活场地,使得每家每户在生活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街巷也就成为人们交往的去处。

四、 建筑形态的文化传承

古镇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进程的影子。就目前古镇的建筑风格,已经参差不齐,新旧更迭,老建筑破坏严重。政府未能对古镇做出保护和修缮,每次都是带有故乡情怀的人,回去拍摄古镇照片,为自己的记忆留存档案。

现在对建筑空间的设计,开发商的楼盘项目会根据中国传统建筑进行革新设计,提取传统建筑和街区元素,呈现富有生机的街区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更灵活、自然,居民的生活相互沟通。建筑的组合方式也展现了街巷的崭新魅力。建筑界面的视觉处理以及建筑围合元素不只是靠墙体来表现,植物造景也产生烘托街区的效果。街区建筑墙面的远近关系,因虚实关系烘托多样性的效果。古镇需要文脉传承,建筑既是空间组合方式,也是文化空间的语言表达。

五、保护传统街巷文化,留住乡情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中国的城市和城镇都变得千篇一律,到处都是高楼林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邻里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已经少了那份乡愁与乡情。传统街巷让我们生活更富有人情味,而城市发展已经退化,正如建筑师王澍所说,让我们设计更多留住情感的街区和小巷,更好的延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文化。留住及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复古,而是创新传统街区形态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延续才能永久传递建筑情感、街区文化。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马歇尔.(英),街道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7-135.

[2] 巴内翰.(法),城市街区的解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7-141.

[3] 李劲松,园院宅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23-87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乡情街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乡情
乡情如歌
一坛乡情煨酒
雨中的街巷
侨讯乡情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