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7-01-13 08:58万越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

万越

摘 要:随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改革呼声的迫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其创新性和贴合社会需求性成为越来越多艺术类院校探索的方向。实践也证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传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突破和实行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51-02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Studio System" for Art Desig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 Yue(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 300410,China)

Abstract :Studio mode teaching is creative and can meet the request of our society, it is being studi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Studio Mo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ake new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for tradi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t design, studio mod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如果论数量,那中国已经算得上是设计大国,但就质量而言,却绝不是设计强国。作为高职类艺术设计来说,其“高职”的属性更是使其与当下快速发展的设计行业的需求差距甚远。当前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导致用人企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上岗。根据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自己不断的提高作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切实的做好项目教学,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真是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显露出其与社会的不相适应性。随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开始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实践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适应就业环境能力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怎样?它会不会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突破瓶颈的新路子、新方向?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什么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问题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依旧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比较陈旧,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及时的做出规划调整。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大课堂式的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对于以“实践操作性”为特征的艺术设计来说显得格格不入,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不理想,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落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因此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现象的发生,更不能适应社会急速发展的需求。探究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落后的原因,无非有两点:

原因之一是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因其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实践场地、实践设备、实践教师欠缺;或因其教育理念陈旧,还沿袭着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都导致设计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检验,也失去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掌握的可能。因此,学生创新意识落后、创意策略空泛、设计作品千人一面,缺乏设计专业该有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因为缺少实践支撑,学生往往对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既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

原因之二是学校脱离社会,与市场客观环境脱节。学校大多脱离前沿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闭门造车,教学大纲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不能融入最新的社会发展信息与设计要求。即使有能及时提供学生实际接触社会设计环境的学校,也只是与一些小型或个人的设计公司等合作,这样的公司能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和定岗实习方面提供少量的岗位,但是往往在实践管理方面欠缺造成学生实习上方方面面的困难。况且这样的小型设计公司毕竟不能与规模化和前沿性的大公司相提并论,后者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创新意识上无疑都更胜一筹,也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高[2006]16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模式上推行贯彻实施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强化“教、学、做”一体教学。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学生融教、学、做为一体,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事实上,高等职业艺术院校所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在直接面对企业的时候,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经过长期的企业实际锻炼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现象存在就导致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设计人才方面需求产生矛盾。一方面是毕业生在就业前期综合能力不强,难以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另一方面是社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能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好的设计人才难求。

怎样培养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中如何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关系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存亡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设计艺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一种新的探索模式正在兴起,这就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实质上就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社会上相关的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多方合作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室,类型是多样化的,主要是体现出本专业的艺术特征,学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一个载体,能够亲自参与、制作、完成一个项目从开始的创意设计到后期的完成制作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系统化的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工作室制的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企业切实提供具有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复合型高等职业设计人才。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等职业设计专业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实践得以证明,通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走出来的学生,其走入职场后,不仅拥有比其他学生强得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更具有一般学生难以企及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责任意识等工作所必须的能力和素质。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特点以实践为主,让专业建设真正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这里,课堂就是“作坊”,“作坊”就是课堂,师生关系变成了师徒关系;在这里,老师成了“导师”,师生角色互换,学生成了主体。在工作室环境下,每个工作室都按照分工承担既定设计项目,导师按照需要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创作团队,导师给每个小组分派设计任务,小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到个人,大家在导师的引导下协力完成。

工作室教学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实践的窗口,它连接着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学校、企业与社会等多个方面,内可以研究教学,外可以承接社会实际设计项目,这样学生就有机会直接面向社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项目。

在工作室模式下,有设计技能培养作为目标,有设计项目作为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分派,每个人承担设计项目的一部分,协作完成整个项目。这样就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纯粹教授设计理论,而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在实践项目的操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快速加强,并且在处理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新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盲点,由此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达到更有效学习、深入学习的目的。

(二)引入“工作室制”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艺术院校向社会实际需要靠拢,教学内容更贴合社会实际需求的设计任务,让学生了解掌握设计行业最新的动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学生与就业距离就会大大接近,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此外,由于工作室会与社会密切接触合作,学校专任教师可到设计企业一线挂职或锻炼,学校也可以直接聘请企业设计人才到工作室来任教。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随时随地接触到社会、企业最前沿的信息,而老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企业的信息、思维、工作模式等带到课堂上。学生在无形中就会积累起间接社会经验、职场信息,这些都对学生以后的就业产生有利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工作室所引进的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设计项目,而不是课堂上虚拟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里就是一个“准”工作环境,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设计负责、对设计的结果负责。项目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所学,还要不断创新设计思维,更要注重与他人的合作,要与他人交流沟通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学生在工作室过程中就提前锻炼了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对工作负责的意识及担当等等。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对高职艺术院校对“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评测才看,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实施“工作室制”的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在短时间内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拥有比普通学生更强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也是引起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一点。目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在组织架构、具体实施等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具体实施效果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无可否认的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确有优于传统高校教育的地方,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或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手一试,或许能走出一条更好的人才培养路子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 [J].职教论坛,2008(2):1-3.

[2] 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111-112.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