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辅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作用探讨

2017-01-14 18:03周民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9期
关键词:颌面部肉芽引流术

周民战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辅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作用探讨

周民战

目的 研究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 各31例。参照组采取常规单管负压封闭引流术, 实验组采取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症治疗5 d后临床治疗效果及伤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77%、伤口愈合时间(6.21±1.11)d、拔管时间(4.53±0.65)d、肉芽组织生长时间(12.34±1.32)d显著优于参照组的40.96%、(8.11±0.87)d、(6.84±0.87)d、(18.21±1.2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效果较为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常见外科感染疾病[1,6], 于患者口腔颌面部与颈上部位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经常发生, 因感染腔内坏死与脓液组织比较多, 进而导致存在不清晰的感染界限, 不能有效排除脓液,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出现败血症,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对本院诊治的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 各31例。参照组女16例, 男15例, 年龄最大62岁, 最小30岁, 平均年龄(44.23±6.21)岁;实验组女15例,男16例, 年龄最大64岁, 最小31岁, 平均年龄(46.54±6.25)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热、痛、红肿等现象, 累及患者咬肌、眶下、颊部、口底、舌下等部位, 可多间隙感染, 也可单间隙感染, 且清创过程中经常合并脓液, 排除糖尿病、全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等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敏感抗生素、口腔清洁、支持治疗等对症处理, 利用彩超对患者脓肿位置、周围血管分布等情况进行检查, 局部麻醉下在患者最明显脓肿波动部位顺间隙走形的弧形将脓腔切开, 对脓腔用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等进行反复冲洗, 确保脓腔与调整闭式引流材料相符合。

1.2.1 参照组 予以常规单管负压封闭引流术, 应用14号吸痰管引流。

1.2.2 实验组 予以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 引流管选取1根14号软吸痰管从管口向上间隔约10 mm位置行螺旋剪孔,孔径1.5~2.0 mm, 选择另1根为冲洗管, 不剪孔, 利用无菌明胶海绵对两根管路进行分层包裹, 将冲洗管与引流管引出,对创口进行间断缝合, 用生物膜进行封闭。术后对脓液进行40~60 kPa负压吸引, 间隔12~24 h停止抽吸, 然后应用生理盐水与醋酸磺胺米隆实施冲洗, 24 h引流之后若不出现脓液将引流管拔除, 每日清洗消毒创口以及换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症治疗5 d后临床治疗效果及伤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对症治疗5 d后临床体征与症状均消失, 且24 h内不出现引流液, 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经对症治疗5 d后临床体征与症状显著改善, 且24 h内引流液<10 ml, 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经对症治疗5 d后24 h内引流液>10 ml, 临床体征与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无效1例, 好转9例, 显效21例, 总有效例数30例, 总有效率96.77%, 参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无效9例, 好转11例, 显效11例, 总有效例数22例, 总有效率70.9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 拔管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6.21±1.11)d、拔管时间(4.53±0.65)d、肉芽组织生长时间(12.34±1.32)d, 参照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8.11±0.87)d、拔管时间(6.84±0.87)d、肉芽组织生长时间(18.21±1.24)d, 两组伤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及肉牙组织生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1、11.843、18.046, 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的组织间隙比较多, 间隙间相互连通, 在牙髓与牙周感染性疾病播散过程中十分容易诱发颊间隙、颏下间隙、咬肌间隙以及颞间隙等出现感染, 口腔颌面部存在比较敏感的神经, 且血供较为丰富, 当间隙感染之后经常出现剧烈疼痛、肿胀, 导致患者不能发声与张口进食, 对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影响[2,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过程中切开引流与全身应用抗生素是主要措施, 传统引流方式是橡皮条与橡皮管自然引流, 因受到间隙部位的影响, 不能获得良好的引流效果, 经常诱发复发感染等现象[4-7]。改良负压引流装置制造过程中选择外层包裹材料与引流管路多孔设计为主要特点, 相比较单孔抽吸技术而言, 会增加创面与间隔多小孔抽吸接触面积, 将引流方向扩大, 防止发生脓腔现象[8-10]。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77%、伤口愈合时间(6.21±1.11)d、拔管时间(4.53±0.65)d、肉芽组织生长时间(12.34±1.32)d显著优于参照组的40.96%、(8.11±0.87)d、(6.84±0.87)d、(18.21±1.2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将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疾病治疗中存在确切疗效, 可提升治疗效果, 缩短愈合时间与拔管时间, 值得临床广泛借鉴与应用。

[1] 谢远鸿.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辅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13):121-123.

[2] 占绘华, 雷孟艳, 王艳菊.优质护理理念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河北医药, 2014(23):3662-3664.

[3] 韩小东, 安金刚, 张益, 等.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结果的比较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6, 32(1):63-66.

[4] 刘巧荣, 石磊, 路兴华, 等.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和费用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32(13):1024-1027.

[5] 刘运岭, 张仑.合并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影响.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4):574-576.

[6] 蒋锐平.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药物冲洗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4, 24(5):176.

[7] 杨政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6):223-224.

[8] 杨婷.优质护理理念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5(3):377-378.

[9] 杨永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方法浅谈.现代养生月刊, 2016(6):260.

[10] 石艳辉, 张艳艳, 王雷, 等.重度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观察.河北医药, 2015(6):950-9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9.038

2017-07-11]

266000 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猜你喜欢
颌面部肉芽引流术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新型吸切器切除吻合口肉芽组织的疗效*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品读快乐
美容点痣扫斑笔
美容点痣扫斑笔